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大历史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近代明清史学家孟森的代表著作,一部较为全面解析明朝的断代史。稿件最初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所授课程为明清史,分作两年轮授,今年明史,翌年清史。讲义也分作明史、清史两部。明史讲义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洪武之初:天下从此改姓朱
第一节?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节?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靖难之役:姜还是老的辣
第一节?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夺门之变:一山不容二虎
第一节?正统初政
第二节?土木之变
第三节?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夺?门
第六节?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议礼之争:血溅左顺门
第一节?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议礼
第三节?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万历之怠:不郊不庙也不朝
第一节?冲幼之期
第二节?醉梦之期
第三节?决裂之期
第四节?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明亡之兆:内忧外患,何去何从
第一节?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专辨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南明之殇:风起风又落
第一节?弘光朝事
第二节?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永历朝事
第四节?鲁监国事

导语

1.史学大家孟森代表作品:孟森是中国近代清史学科杰出奠基人,对明清史研究影响深远。本书被誉为明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
   2.内容精彩,干货十足:本书结构严谨,引文考究,作者引用了《明史》《明实录》《明通鉴》《明史稿》《大明会典》等大量文献资料,见解独到,用词古雅,是广大中国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3.还原更全面的明朝历史:有人说明朝强盛无比,有人说明朝昏君当道,但历史从来都不能一言蔽之,这是一个很值得被研究的朝代,从这里学习它的光荣,反思它的失败。

书评(媒体评论)

孟心史(孟森)先生以考证方法施之于清史,成绩超
卓,以材料之多,任何问题均可作定论。
   ——中国历史学家 顾颉刚
   讲殷周史以王国维为Z好,讲秦汉史以钱宾四(钱穆)先
生为Z好,隋唐史以陈寅恪为Z好,宋史尚未见谁Z好,明清
史则有孟心史(孟森),这都是众所公认的。
   ——中国哲学家 牟宗三
   (孟森)不过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
响之深,自非后辈末学所能望其肩背者也。
   ——中国清史专家 王钟翰

精彩页

《明史》断代起于洪武元年,而叙明事者不能以洪武纪元为限,当以太祖起事之始为始。史本纪如此。陈鹤《明纪》,自注起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夏燮《明通鉴》起至正十二年,皆与本纪相应合。夫言明一代之史,除一支一节之记述不可胜数外,自以正史为骨干。而变其体,则有《纪事本末》、有编年之《纪》及《通鉴》。《纪事本末》成于《明史》之前,其取材不限于《明史》。后来《明史》既成,清代又以敕修名义成《通鉴辑览》之《明鉴》及《纲目三编》。《明纪》及《明通鉴》乃敢准以下笔。清代之治《明史》者终不免有应顾之时忌,此俟随时提清。今欲知史之本义,莫重于为法为戒。人知明之有国,为明驱除者群雄,不知群雄亦当时之人民耳。何以致人民起而称雄,颠覆旧政府,而使应时而起者得取而代之?此非群雄之所能自为,乃统治人民之元帝室迫使其民不得不称雄,不得不群雄中造就一最雄者而与天下更始也。叙群雄者,以至正八年起事之方国珍为始。其实民得称雄,已为较有知识、较有作用之健者,其人已不肯冒昧首祸犯令于清平之世,一皂隶缚之而遂就法,盖已知纲纪尽弛,行之可以得志而后动也。故推元末之乱本,不能不溯元室致乱之故。
   元之武力,自古所无,大地之上,由亚而欧,皆其兵力所到,至今为泰西所震惊。乃入中国不过数十年,遂为极散漫、极脆弱之废物。其故维何?所谓“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凡历朝享国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制度渐坏,国祚渐衰。有经久难坏之制度,即有历久始衰之国祚。有周之制度,即有周之八百年;有汉之制度,即有汉之四百年;唐宋皆然。惟元无制度,其享国即在武力之上,其能钳制人民数十年而后动者,即其武力之横绝历代也。元之无制度,若但为其书不传,则亦正有《元典章》等传本,岂知元即有因袭前代之文物,元之当国者正绝不行用。此当从《元史》中于奏疏文求其反证,乃可得之。
   顺帝至正三年,监察御史乌古孙良桢以国俗父死则妻其后母,兄弟死则收其妻,父母死无忧制,遂上言:“纲常皆出于天,而不可变。议法之吏乃云:‘国人不拘此例,诸国人各从本俗。’是汉人、南人当守纲常,国人、诸国人不必守纲常也。名曰优之,实则陷之;外若尊之,内实侮之。推其本心,所以待国人者不若汉人、南人之厚也。请下礼官有司及右科进士在朝者会议。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从礼制,以成列圣未遑之典,明万世不易之道。”奏入不报。又至正十五年正月辛未,大鄂尔多儒学教授郑咺建言:“蒙古乃国家本族,宜教之以礼,而犹循本俗,不行三年之丧;又收继庶母叔婶兄嫂。恐贻笑后世,必宜改革,绳以礼法。”不报。元至至正,已为末一年号,不过数年,濒于亡矣,而犹以夷俗自居,曰“列圣未遑之典”,可知开国以来无不如是。其曰“议法之吏”,则固未尝不言立法,惟法特为汉人、南人设耳。
   元之国境广大,民族众多,蒙古谓之国人,中国本部谓之汉人,自余谓之各国人,亦云色目人。色目之中,西藏亦一色目,而又以信佛之故,纵西僧为暴于国中。录《元通鉴》一则为例:
   武宗至大元年戊申正月己丑,西番僧在上都者,强市民薪,民诉于留守李璧。璧方询其由,僧率其党持白梃突入公府,隔案引璧发,捽诸地,棰扑交下,拽归闭诸空室。久乃得脱,奔诉于朝,僧竟遇赦免。未几,其徒龚柯等与诸王妃争道,拉妃堕车殴之,语侵上,事闻,亦释不问。时宣政院方奉诏,言:“殴西僧者断其手,詈之者截其舌。”皇太子帝母弟仁宗。亟上言:“此法昔所未有。”乃寝其令。
   此时尚为元之全盛时代,混一中国未及三十年,其了无制度如此。至元之兵力,西人至今震慑,然考之史,元亦并无经久之兵制,一往用其饥穷为暴、胁众觅食之故技,侵掠万里,既得温饱,即伎俩无复存焉,非若历代军制既定,威令久而后渝者比。再录《元通鉴》一则见例:
   成宗元贞二年丙申十月,赣州民刘六十聚众至万余,建立名号。朝廷遣将讨之,观望退缩,守令又因以扰良民,盗势益炽盛。江南行省左丞董士选请自往,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掾吏李霆镇、元明善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其所为。至赣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语曰:“不知有官法如此。”进至兴国,距贼营不百里,命择将校分兵守地待命,察知激乱之人悉置于法,复诛奸民之为囊橐者,于是民争出自效,不数日,六十就擒,余众悉散。军中获贼所为文书,具有旁近郡县富人姓名,霆镇、明善请焚之,民心益安。遣使以事平报于朝,博果密召其使,谓之曰:“董公上功簿耶?”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军功为问,但言镇抚无状,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书,但请黜赃吏数人而已,不言破贼事。时称其不伐。
   当成宗时,去统一中国仅十余年,元贞二年,距世祖之死仅二年,而蒙古在中国之兵力已如此。有事每倚汉人,惟宰相尚为世祖时顾命旧臣,能容汉人,汉人因亦乐为之用,间有盗乱,旋即平之。至顺帝时之群雄,其起因大有可言矣。《明史》叙群雄以方国珍为始,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大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10554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38
CIP核字 2012240774
中图分类号 K248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