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莱蒙托夫叙事诗集(上下)/智量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莱蒙托夫叙事诗集(上下)》(作者莱蒙托夫)中的译文,保持着译者译诗的一贯的原则,即:在忠实传达原作内容的同时,保持原作中每一行诗的节奏和韵脚(原诗每一句中有几个音步,译文便有几个相应的词组或“顿”;原诗在哪里押韵,译文也在哪里押韵),努力做出“神形兼似”。

内容推荐

《莱蒙托夫叙事诗集(上下)》(作者莱蒙托夫)是“智量文集”系列中的一册。

《莱蒙托夫叙事诗集(上下)》收录了《海盗》;《罪人》;《两个女奴》;《裘里奥》;《忏悔》;《最后的自由之子》;《卡累》;《死亡的天使》;《海上人》;《伊斯梅尔一贝》;《立陶宛姑娘》;《巴斯通吉山村》;《山民哈吉》;《大贵族奥尔沙》;《萨什卡》;《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等作品。

目录

上册

切尔克斯人/1

高加索的俘虏/15

海盗/45

罪人/65

两个女奴/75

裘里奥/81

忏悔/103

最后的自由之子/115

卡累/151

[阿兹拉伊尔]/161

死亡的天使/173

海上人/197

伊斯梅尔一贝/205

下册

立陶宛姑娘/303

巴斯通吉山村/327

山民哈吉/363

大贵族奥尔沙/383

萨什卡/427

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505

童话/541

蒙戈/557

(草稿、片断及未完成作品)

奥列格/571

两兄弟/579

[长诗的开端](“我并不想,像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那样”)/585

题解/592

试读章节

《伊斯梅尔一贝》的故事即从这里开始。卡巴尔达人从五岳山迁出的事描写在第一部第七、八节中;第二部开头写的是1805年事件。有些事件发生的地点在长诗描写中与事实有所出入。在第二部第七节中提到“阿萨平原”,这是当时人对阿萨河,或称奥萨亚河岸一带的称呼。从长诗的许多细节描写来看,莱蒙托夫十分熟悉高加索战争的历史和山民的风俗习惯。

莱蒙托夫在长诗中不仅使用了伊斯梅尔贝和罗斯兰贝克的真名,而且利用了伊斯梅尔一贝·阿塔茹科夫生平事迹的许多细节,比如,诗中有关他所佩戴的格里高利字勋章的描写。这是他因攻打土耳其人所立战功而获得的。切尔克斯人在他的尸体上发现了这枚勋章,误认为是基督教徒的十字架。

莱蒙托夫童年时便熟悉有关伊斯梅尔一贝的传说故事。在长诗的第一部第四节中有几行诗也讲到他怎样听牟臣人讲述这些故事。

长诗中关于罗斯兰贝克杀死伊斯梅尔一贝的描写是根据高加索一带普遍的说法,但是近来苏联学者提出历史文件证明,恰恰是伊斯梅尔一贝杀死了罗斯兰贝克,因为他主张与俄国言和。

莱蒙托夫自己注明写于1832年。

长诗情节与普希金的《巴赫契沙拉伊的泉水》有某些近似之处。

巴斯通吉山村

1804年,五岳城一带的卡巴尔达族人扶老携幼遁人深山,他们居住的山村遭到破坏。巴斯通吉山村是的确有过的,位于玛舒克山与别什图山之间,也是在村民入山之后毁掉的。莱蒙托夫幼时见到过这个村子的废墟。在切尔克斯人的传说中,有两个相互为仇的亲兄弟,哥哥叫坎布拉特,弟弟叫阿特沃努柯,反目的原因是由于坎布拉特的妻子。这些素材是诗人艺术构思的基础。

B·x·霍赫布里亚科夫认为这篇作品写于1832年。当代苏联研究家把它的写作年代定为1833年,根据之一是,在手稿最后一页的背面,有一首短诗《在银色的马刺上》,这首诗可以断定为1833年的作品。

莱蒙托夫作品第一次署名发表的,是《山民哈吉》这一篇。1835年,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尼古拉·尤里耶夫与他同在军官学校就读,此人极力劝说诗人把作品发表出来,莱蒙托夫不肯。他便悄悄把《山民哈吉》交给了森科夫斯基主编的《读者文库》,并于同年8月第八期上发表出来。据回忆录作者善·基列依说:“莱蒙托夫大怒,幸亏没有人说诗写得不好,反而有些好评。于是他便继续写作,但仍不发表。”莱蒙托夫的一位同学A·M·米耶林斯基也在他所作的《回忆莱蒙托夫》一文中提到诗人曾于1833年在军官学校读书时写下了《山民哈吉》。

长诗中一些人名、地名、称呼等都是根据作者童年时所听到的故事写下的。“山民”一词往往指的是那些落草为寇、不事耕作、生性剽悍的高加索居民。

在这篇作品中,莱蒙托夫进一步发展了《卡累》中已经出现的血腥复仇的主题。并且把《卡累》、《伊斯梅尔一贝》和《巴斯通吉山村》中的一些诗行用在这首长诗里。

1842年,莱蒙托夫逝世后一年,《大贵族奥尔沙》在《祖国纪事》第23卷上发表。当时的主编克拉耶夫斯基在按语中写道,“这篇长诗是莱蒙托夫的早期作品。早在1835年莱蒙托夫初涉文坛时已经完成了。后来,由于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甚苛,不打算发表它,甚至从其中抽出一些段落,主要从第二章中抽出,用于他新写的长诗《童僧》中……作者于1837年已将手稿交给我,……”但在这部手稿的结尾,克拉耶夫斯基写上的年代并非1835,而是1836(该手稿原件现藏圣彼得堡俄国文学研究所)。一部分《大贵族奥尔沙》的诗行,莱蒙托夫是写在长诗《恶魔》第五稿的抄清稿本上的,而这一抄清本不会完成于1834年之前。根据这些资料,可定这篇作品写作年代在1835-1836年之间。  1842年夏天,别林斯基在致波特金的一封信中说道:“此刻我沉醉于《奥尔沙》,有些地方写得好得要命,而其整个的调子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种奇异的享受。”同时,别林斯基也分明看出作品的不足之处,他在信中写道,这部作品“不仅是随意挥就,而且还有些孩子气,大部分不符合真实情况,风俗、服装等均是如此”。但是他认为在这部“孩子气”的作品中“散发着一种令不止一部文艺作品黯然失色的精神”,这一点让他欣喜万分。

1843年,别林斯基在一篇评论中谈到莱蒙托夫的诗作,认为其激动人心之处在于提出了“人类个性权利和命运的道德问题”,而他所举出的例证恰恰是《大贵族奥尔沙》。他写道:“如果有谁能够理解他的优秀长诗《大贵族奥尔沙》的伟大思想,特别是教士们审判阿尔赛尼那一场的思想,他就会懂得我们所说的意思,并且同意我们的观点。”别林斯基在这场描写中看出了教规对奴隶制的肯定和诗人对它的抗议;他认为阿尔赛尼的独自势如烈火,是在为人类的个性权利和自由而进行斗争。阿尔赛尼在受审时宣称:“我身上穿的是奴隶的衣衫,但心中充满年轻的生命,我和别人一样,是一个人。”P605-607

序言

这部文集里收入的文字,是我1978年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以后直到2012年间所写出和翻译的东西中的一部分。按著作的性质分为翻译编、创作编、文论编和教学编。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和作协会员,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写过和翻译过一些东西,但是限于我的水平,这些东西只能说对同行的朋友们和对学生们有一点参考价值,也绝非全部都有这样的价值。因此这次出版这个文集,我并没有把自己写过和译过的东西全都收进来。比如在我大学学习阶段和此前所撰所译的东西,我给许多朋友的书和文章写过的推荐文字、序文和评论等等,全都没有收入。译文部分也只取一部分世界名作,大量其他译文均未采择。可惜的是,有一些名作的译文丢失了,或一时查找不到,只好付之阙如。只希望这里印出的这些文字对于我的同行同志们、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和学生们能有一点用处。

在这里,我必须对养育我教导我,使我成人成材的我的父母、老师和许多学界前辈敬致谢忱,尤其是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时期的恩师和同事们以及学友们,他们给予我的培养和帮助,我没齿难忘。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出版文集这项工作上给予我的关怀、支持和帮助。我还要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的妻子吴妹娟女士,数十年来,我所做出的每一点成绩中,都有她的劳动和贡献。

敬请每一位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士,给我以严格的批评指教!

智量

2013年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莱蒙托夫叙事诗集(上下)/智量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莱蒙托夫
译者 智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07944
开本 32开
页数 6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
CIP核字 2013119614
中图分类号 I512.24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