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家园/人文地理学译丛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家”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学和社会学概念。《家园》一书从地理学视角审视“家”,识别了“家”的两个关键要素:地方,空间想象。家可能是充满暴力和恐惧的场所,也可能是亲密、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家既是具体的居住地,又是抽象的空间,饱含意义、情感、经历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地理概念。对家的感觉可以横跨世界,可以依附于一个国家或一栋房子。家的空间和想象是个人身份构建的中心。全书共六章:第一章阐释了家园的含义。第二章广泛地概述了“家园”研究重要的理论、方法等。第三到五章分别关注家的一个特定尺度:房屋之家,国家之家,跨国之家。第六章阐释了家园地理学可以用于关联当代非常不同的案例研究,如:房屋和避难所的拆除和重建,灾难和对家的新愿望。有三个主要核心论点贯穿每个章节:建造家园、身份与归属、家园空间和非家园空间。 作者简介 刘苏,1983年生,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思想史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的研究。已出版著作《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译著《恋地情结》,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家园的建造 一、家园概念的限制:住房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人文主义 二、家园概念的延展:女性主义与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家园 三、家园批判地理学 四、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家园的呈现 一、家园中的生活故事 二、书写家园 三、家园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四、数据集与家庭调查 五、结语 第三章 居住:作为家园的房屋 一、家园经济 二、“似家的”家园 三、理想家园的社会关系 四、无家的家园 五、结语 第四章 家园、国家与帝国 一、帝国家园与筑家 二、故乡、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政治 三、本土认同、家园与归属 四、结语 第五章 跨国的家园 一、家园、故乡与跨国迁移 二、家园、流放与庇护 三、家政工作的跨国地理 四、跨国家园的物质化:本国建筑与西方理想家园 五、结语 第六章 离开家园 一、回顾家园 二、家园批判地理学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导语 家不仅仅是一个三维的建筑结构,一个避难场所,它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矩阵,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家园》是一部家园地理学,是研究“家”的不可或缺的指南。全书通过探讨地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等,展示了家作为一个地方和空间想象的复杂特性。每一章包括文本框、漫画插图和照片等,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书是地理学、社会学、性别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以及对家园主题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家园/人文地理学译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英)艾莉森·布伦特//(澳)萝宾·道林 |
| 译者 | 译者:刘苏//王立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5150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7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26 |
| 出版时间 | 2022-03-01 |
| 首版时间 | 2022-03-01 |
| 印刷时间 | 2022-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24 |
| CIP核字 | 2019206499 |
| 中图分类号 | K90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5 |
| 宽 | 155 |
| 高 | 19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