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就这样读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八○后再掀思想风暴,打响解读经典第一枪;再现孔老师的奇妙课堂,看古人也为就业忙。

八○后作家看“论语”,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乐趣与启发,看众弟子走出校门如何生存与发展,这不是历史,这是娱乐精神看古人的成功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只是想用“80”后自己的眼光读一读《论语》。八○后作家看“论语”,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乐趣与启发,看众弟子走出校门如何生存与发展,这不是历史,这是娱乐精神看古人的成功之路。

八○后再掀思想风暴,打响解读经典第一枪;再现孔老师的奇妙课堂,看古人也为就业忙。

目录

第一章 缘起:《非成勿扰》

 篇外篇:子贡:自主创业之经商

第二章 《无极》血案

 篇外篇:子夏:自主创业之出国办学

第三章 小气与大仁:《甲方乙方》

 篇外篇:冉求:推荐就业之做财会

第四章 断背:《情圣》

 篇外篇:颜回:不就业之考研

第五章 周游列国:《大话西游》

 篇外篇:子路:推荐就业之做官

第六章 招生:要花《功夫》

 篇外篇:公伯寮:不就业之失业

第七章 官场:《谁说我不在乎》

 篇外篇:子张:专业不一定是职业

第八章 孔老师:《喜剧之王》

 篇外篇:子游:到基层去

第九章 老头儿:《一声叹息》

 篇外篇:曾子:留校任教

第十章 弟子归:《集结号》

 篇外篇:公西华:冷门专业好就业

代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年的冬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娶了一个很年轻的女子做老婆,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后来有人猜测这个老先生肯定是事先把这个女子玷污了,要不然,哪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愿意嫁给一个糟老头子?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因为我讲的是2500年前的故事。为了不让大家误会,我只能把这件事情讲得再详细一点:误会这个老头子事先玷污了这个女子的人是司马迁,他用了一个不雅的词,叫“野合”(《史记·孔子世家》)。我在前面也用到了一个词,叫“误会”,因为这件事肯定是司马迁记错了,或者误会了,因为司马迁离这位老先生有500年,他不可能知道他们是否野合过。更重要的一点是,冬天一般都是很冷的,发生“野合”的概率几乎为零。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人,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伟大的人也有说话不经大脑的时候。

娶妻的老先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当年就让这位年轻的女士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儿子长大后编了几本书,从此,整个东方世界的历史就被改变了。

在整个故事开始之前,我必须要交代清楚,在这本书里,“我”是一个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年轻人,应该是个“80后”。他出生于孔孟之乡,对儒家学说可谓是耳濡目染,他小的时候读过很多遍《论语》(这让他很骄傲,多次在书中提到这件事情),并且严格按照《论语》里的要求做事。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又变成了一个不按《论语》的要求做事的人,因为他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兼一个文学家。我想这个“我”应该算是一个流氓,因为他总是台从《论语》里面找到当今社会的影子,而且都是比较糗的事情,完全玷污了孔子的形象。因为他认为孔子不但虚伪、小气,是个糟老头,他竟然还说孔子是个同性恋,并且从《论语》里找到了证据。我实在是不能相信他的这些理论,但是他竟然号称自己是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用《论语》里本身的材料论证了这些事情。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依然感觉到他是尊重孔子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他这样写似乎只是在讽刺现在的人和事。

还有一件事情我也必须先说清楚,第一章的题目叫《非成勿扰》,这里没有错别字,也和电影《非诚勿扰》没多大的关系。《非成勿扰》这里的意思是:不是成年人您就别骚扰这本书了,或者不是成人就别让这本书骚扰您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为了讽刺而信口胡说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有很多不被历史学家和教授们所承认的东西,我不愿意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人看这本书,别把孩子们都教坏了。成年人自然就不用怕了,因为他们自然有能力分辨哪些内容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哪些内容是为了讽刺才这么说的,就能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充满讽刺的黑色幽默来看了。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让“我”讲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如果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合著一本书,回忆徐悲鸿先生一生的言行,那么我们会把这本书称为“名人传记”,如果以后中央美术学院招生的时候不考语数外,也不考绘画水平,只考谁对这本《徐悲鸿传》背得好,我想全国人民会气得把中央美院炸掉。

如果科技再发展一下,科学家能把山羊的基因转移到海带身上,我们想吃羊肉的时候就到水里割一块,想吃羊脑就割海带的根;想吃肉就割海带中间的部分;想吃羊尾巴就割海带的梢儿;想烤羊腰就拣海带的孢子。那时候如果有历史学家站起来说:“其实20世纪著名诗人西川早就预言了,我们有一天能在海带身上嫁接羊肉,因为他有一首诗叫‘请把羊群赶下大海’,我们忘记西川的诗歌就是忘记了传统文化。”我想我们的后人一定会把这位“历史学家”的嘴巴撕烂。

前面讲的这两件“如果”都是荒唐的,那么历史上却真实地发生这样的事情。  《论语》只不过是一本学生怀念老师的人物传记,《诗经》、《尚书》也不失为很好的文学作品,没事的时候读读,陶冶陶冶情操挺好的,但是很多人却从中间找到了很多让人无法理喻的大道理,这就有点过分了。拿《论语》教我们怎么做人,这很好,我们需要这些道德。可是有一天我竟然看到一个电视节目,题目好像叫“《论语》里的养生”,还讲了四五十分钟。说句实话,我把《论语》快翻烂了都没找到哪里在讲养生。真不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在电视台上忽悠几十分钟的。仔细听了一下,果真不出我所料,大部分内容还是从其他古典文献中贩卖下来的,所谓《论语》,不过是个幌子。这说明太多的人高看了孔子,把古代所有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往孔子身上搂。P1-3

后记

我只是想用“80”后自己的眼光读一读《论语》,有人给我提孔子是多么多么伟大的时候,我问他:孔子怎么伟大了?

因为对孔子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所以他们只说出了一个理由: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

我当时说了一句很过激的话:比如你从小身上长了一个大瘤子,现在要动手术帮你割掉,你能以“这个瘤子影响了我20多年”而不去割掉吗?

现在想想,那时候也的确是年轻气盛,孔子和整个儒家的思想绝不是一个大瘤子,这是肯定的。他就像我们的大拇指,很重要。但是我们的大拇指现在已经强壮到比我们的手腕还粗了,这就不正常了。法家呢?墨家呢?这些是我们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他们还细弱得不行。要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我们应该暂时停止对儒家思想的吹捧,对其他诸子也要有同等重要的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一句话的正确性,那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句话我们很多人都在说,但是却没有在看待孔子这个问题上使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没有必要再用2000年前的人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了。孔子的思想在今天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先说几句题外话再接着说这件事。

刚刚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栏目,著名画家、书法家范曾先生说了一句话:“孔子学院在国外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范曾先生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无论他的艺术成就还是为人处事都让我深深钦佩。我同意他的观点,孔子学院在国外“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我不能承认这是孔子思想的魅力的结果,或者说不仅仅是。一个落后的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一般来说,是很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的。即使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多是以类似于小丑形象的形式出现。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屡次掀起热潮,这主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并不能把功劳归功于传统文化本身。

这就说明了一点,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我们所做的主要和首要的工作并不是如何去挖掘传统文化,而是如何发展经济,壮大国家实力。根本不用担心我们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会把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忘掉。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她历经了无数次磨难都没有消失过!有范曾、于丹这样的老师们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会永远很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的,发展经济,只能让借传统文化的名义求名求利的一些人没有饭吃。他们没有饭吃是有好处的,这会让他们空出很多精力去做别的,比如去厦门大学安心地当教授,这样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还是我初中的政治老师教我的。这位老师姓张,是个很幽默的人,他在教我们这句话的时候还说过这么一段话:知道城里人怎么骂人吗?他们骂“你真是个农民”!为什么农民的素质相对来说比较差?因为农民没有城里人有钱,为了三两块钱就能打一架。等农民比城里人有钱了,我们也能这样骂素质差的人:“你真是个城里人”。

现在很少有人骂“你真是个农民”了,这是因为党的富民政策,也让俺们农民富起来了,俺们农民也知道城里人的规矩了。以前俺们农民经常随手扔废纸,随地吐痰让城里人看不起,因为俺们农村那时候都是泥土地,废纸和痰迹能被土壤里的细菌很快分解掉。现在农村也修了水泥路了,俺们农民也知道不能随地吐痰扔废纸了。这就是经济的力量。

我还有一个初中同学,初中毕业后就去当了兵,退伍回来后自己办了公司有了钱。去年我去他家玩,看到他满墙都是书橱,里面满满的都是书,古典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哲学的历史的,都有。我还开玩笑的问他:“像你这样的暴发户还有心情看书啊?”

他说:“看啊,以前没钱买不起,后来买得起了没时间。现在公司走上正规了,有的是时间,就买几本看着玩呗。以后再挣点钱,我还打算去北京听于丹老师讲课呢。”

我以为他这是说笑,买点书装装脸面而已,他还特意翻出几本书来让我看,果真有翻过的痕迹。今年春节回家的时候,才知道他娶了一个漂亮的中学老师,是某著名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我给他老婆开玩笑说:“你一个漂亮名牌大学毕业生,咋嫁一个文盲暴发户呢?”

他老婆说:“没有啊,我觉得他挺有文化的。”

这说明啥?这说明经济的力量!也说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说很多暴发户没有文化,那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买得起了没时间”的阶段,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他们肯定要比我们有文化。

孔子生活时代的时代特征在本书中有了交代,我们在这里不妨用图表再清楚地表达清楚。战国时代的阶层划分应该是这样的:

小诸侯及其之上的阶层就是统治阶级,士是平民,而“小人”就是地地道道的被统治阶级。这种状态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只不过各个阶层的人有了不同的叫法而已,“诸侯”被替换成了各级长官,“士”被替换成了中小地主,“小人”被替换成了没有土地的佃户或者家奴,比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张成、刘安就是这个阶层的人。历朝历代统计有多少“户”人口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统计有土地的家庭数目有多少。有的地方甚至一个村子就有一户人家,比如说张姓某人家有妻妾3人,子孙10人,做饭算账的20人,种地的佃户5家共20人。加上张某共54人,其中男人有20个,成年男子15个,那么政府花名册上就有可能这样登记:xX县张某一户共五十四口,男子廿口,成丁一十五口。这种户籍制度大概是从秦汉时开始的,政府会以每隔几年一次的户籍登记来征税或征兵。如果征兵,这张某也不会将自己的子孙送到战场上去,而是让自己的家奴去。当然朝代不同,这种制度会略有变动。能上学读书的不过是士以及士以上的阶层。

知道了当时的阶级层次划分,之前又扯了半天经济的重要性,现在终于可以接着说说孔子的思想在今天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有很多地方和春秋战国时代是一致的。比如说诸侯国,现在的时代就存在。当然我说的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经济意义上的。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就是经济意义上的诸侯王,他在本公司范围内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所做的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为国家纳税,养活公司内部的员工,将公司做大做强。只要不违法,现在国家的开明政策是不会干涉他的经济策略的。做大了,就成了大诸侯;破产了,就和春秋战国时被兼并的诸侯国一样消失了。而我们的教育,除了为政府培养人才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这些“经济诸侯”们培养人才了。和当时的时代另一个不同是: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没有学习权利的“小人”阶层了,我们都是“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拜党和国家的政策所赐。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把“文化”和“知识”的概念区分开来。“文化”本身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主谓短语,原意是“人文教化”。为了方便往下说,我们不妨把这两个词重新定义一下:我们在这里暂时把“文化”定义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把“知识”定义成“具体的技术”。比如一个公司的文化理念,这是属于“文化”的,而机器上的一根螺丝钉的直径是几点几毫米,这就是“知识”。一个电子器件公司的董事长可以不知道一个二极管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甚至可以不知道这些二极管怎么卖,卖去哪里,但是他必须要知道怎么样将这些知道二极管是怎么生产的人,知道二极管是怎么卖的人团结起来。知道二极管是怎么生产的人,知道二极管是怎么卖的人,掌握的是“知识”,而怎么样团结他们靠的却是“文化”。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其实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他们要学习的正是这种“文化”,所有掌握了“知识”的人都在他们的统治之下,自然他们就污蔑这些“知识”是“奇技淫巧”。他们要学习《论语》,学习儒家思想,学习怎么样利用“文化”去统治“知识”。当时掌握“知识”的皇帝差不多都是亡国的皇帝,比如画画非常好的宋徽宗,木工活非常棒的明熹宗。换句话说,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它是伴随着一种社会制度出现的,也会伴随着这种社会制度的消亡而丧失其原有的作用。孔子及儒家思想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是在教古代的统治阶级如何“治”人——当然,如果非要在今天使用的话,也可以用在指导现代的公司的高层领导们如何管理公司,促进公司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那就是这批掌握着“知识”的人用实物书写的历史,这才是我们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部分。青铜器、丝绸、中国画、瓷器等等,这些就是中国最绚烂多彩的“知识历史”。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在这里了。并不是说只要是古代“先贤们”给我们留下的东西都是伟大的。几个古代中国人说的几句话就能“实现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这听起来很能激发起国人的自豪。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被激发起狂热的自豪,而是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怎么样促进现在的经济发展。

无论是我们的“文化历史”还是“知识历史”,它们赶走了中国近代史上百年来形成的屈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个功劳是无法抹煞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就这样读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忠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9228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