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跨文化视阈下的济慈诗论和他的诗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周桂君著的《跨文化视阈下的济慈诗论和他的诗》一书独辟蹊径,选取跨文化视角对济慈的诗歌作品和诗学理念进行探索。一方面,全书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选取了济慈有代表性的诗歌,包括《伊莎培拉》《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每当我害怕》《灿烂的星》等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微观的角度走进济慈创造的美的世界,对济慈诗歌的特点、文学批评的风格内涵及现实意义都做了阐述,认为认同和注视是济慈诗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它们也决定了济慈的诗学倾向于直觉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全书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跨文化的视角对济慈诗歌与古希腊文化、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对比研究,不仅阐述了济慈审美倾向上与希腊文化的亲缘关系,更将济慈诗歌放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宽了济慈研究的思路,展现了济慈思想的复杂性,揭示了济慈诗中深奥与微妙的哲思。东方文化背景的引入,为重新解读济慈诗歌的思想与艺术内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更新富有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周桂君,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修辞与文体,社会语言学,翻译学。 目录 第一章 诗思的流星——诗人与他的诗人之梦 第一节 贫寒才子的诗人之梦 第二节 结识文人墨客并渴求手足知音 第三节 生死边缘的爱情之焰 第四节 品味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盛宴 第二章 激情的进发:自然书写中的情感释放 第一节 安顿动荡心灵的伊甸 第二节 自然体悟中的主体飘浮 第三节 寻美之路即自由之路 第三章 诗苑的奇葩:济慈诗歌的解读 第一节 济慈诗歌中的哥特文学传统 第二节 不同语境下的济慈颂诗 第三节 译介角度的济慈诗歌分析 第四节 济慈的美学理念 第五节 济慈诗中对死亡主题的诠释 第六节 济慈诗中对生命内涵的思索 第四章 感悟艺术真理的脉动:济慈的诗学品质 第一节 济慈的“注视”诗学 第二节 对生存本体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文学批评中的认同问题 第四节 变色龙效应 第五章 插上灵异的翅膀:希腊神话与济慈的诗歌 第一节 古希腊神话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诗性的神话 第三节 古希腊神话与济慈的诗歌 第六章 一异域的和声:济慈思想与道家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济慈审美观与道家审美观 第二节 “虚静”理论与“消极能力”说 第三节 济慈之“忘”与道家之“忘 第七章 他山之石:中国古典美学视阈下的济慈诗歌 第一节 绮丽的意象 第二节 洗练的语言 第三节 豪放的风格 第四节 婉约的情调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跨文化视阈下的济慈诗论和他的诗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作者:周桂君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5760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6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 首版时间 | 2018-11-01 |
| 印刷时间 | 2018-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88 |
| CIP核字 | 2018015020 |
| 中图分类号 | I561.07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7.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61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