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与伦比的中华大都
地理位置
北京简称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西、南、北三面与河北省相邻,东南毗连天津市。北京面积1.68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
中华大都
朝代的更迭兴废,使无数繁华一时的大都市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让后人无迹可考,而有一座古城却幸运地保存下来,这就是中华大都——北京,这座古城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惊叹号。
曾经有人说过:“伟大的城市让我们产生激情。”这句精辟的言论用在北京这座城市是最合适不过了。北京是一个让人产生过永久不息的激情,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催生过伟大文化的城市,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读它的过往与现在,正可谓是读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规正对称的城市,从直升机上鸟瞰北京,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安门、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相向的胡同纵横交错,分别在中轴线的两旁,许多象征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这种对称美,也许正是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典型代表。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殿宇、风光秀丽的园林,曾经让无数的人只能远远观望,而不敢走近它,因为它是皇家可望而不可即的禁苑。如今,它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观光游览的胜地。北京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饮誉中外。明十三陵、故宫、圆明园、房山金陵等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帝王风采;以琉璃河商周遗址、周口店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址也在时刻向人们展示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还有那“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琼岛春萌、金台夕照、太液秋风、玉泉暴突、蓟门烟树、居庸叠翠和西山晴雪,早已闻名天下。
在北京这座绚丽多彩的城市里,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古老与新生,是如此错综复杂而又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名城览胜
紫禁城
历史除了留给我们一段段有关北京的模糊的文字、一个个老去的故事之外,还留下了古刹、宫殿与一片片色彩斑驳的琉璃瓦、一蓬蓬衰草和一扇扇曾是朱红色的大门。看到这些不得不想起明永乐大帝朱棣,他手执玉玺,从南京迁都北平,第一道诏书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元朝的废墟上沉沉放上龙椅,用朱红大笔指点乾坤。从此,明、清两代的皇宫便在故宫定了位,一个接一个的皇帝在这里发号施令。北京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帝王象征,就连名字中都带有浓重的宫廷气息,怪不得古往今来无数的帝王如此眷恋这个地方。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它在利用建筑群体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可谓是登峰造极。
紫禁城内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对称,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稳重、博大、庄严的感觉。
故宫强调了人间皇权的至高无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宽广的庭院中难寻一草一木,后宫的几处花园只是一种无力的点缀。
圆明园
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我们已无缘目睹,但是从书本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圆明园中璀璨瑰丽的文物珍品是怎样地让欧洲惊叹不已。如今的圆明园虽已是残垣断壁,但当你看到西洋楼遗址和欧式雕刻的气派不凡的大柱时,是否会感觉到这千年古迹的沧桑与悠远?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它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还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又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当你站在夕阳下的圆明园,有些东西已经在你灵魂深处打下烙印,和血液一起流淌。也许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已经忘却,可一旦有些什么,它就会浮现在我们的心海。就好像是对情人的刻骨的思念,永远不会提起,可是一生也难以忘却。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