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书五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等编著的《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是儒家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正宗传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涵盖了中国历史中思想文化发展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史料,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本书是《四书五经》的注译本。

内容推荐

孔子等编著的《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翔实记载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

目录

一 阅读引擎

本书阅读指南

本书文学地位与历史影响

本书历史背景图解

本书作者生平图解

本书人物图解

本书地标物语

二 阅读辅导

三 原著阅读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四 阅读体验

一、语言品味

二、情感体验

三、角色体验

四、感悟作品

五、人生思考

五 阅读拓展

本书的阅读链接

本书的文化链接

本书的思想链接

试读章节

译文

那泮水呀乐又乐,我在水中采水芹。鲁侯要光临,我已经看到他的旌旗影。他的旌旗随风展,铃儿叮当响不停。无论大官和小官,跟随僖公向前行。

那泮水呀乐又乐,我在水中采水藻。鲁侯已来到,他那马儿强健气势豪。他的马儿强健气势豪,他的声音爽朗又嘹亮。鲁侯和颜面带笑,不发怒气耐心教。

那泮水呀乐又乐,采摘莼菜忙不休。鲁侯已光临,泮宫里面饮美酒。美酒已经举杯饮,祝君长生不老寿。顺着大道向前走,收服丑类不用愁。

庄严美好鲁僖公,他的品德很高尚。举止威仪有礼貌,光辉榜样人人效。能文能武样样行,英明可比功烈的先祖。遵循祖训无不孝,求得那大福呀无数。

勤勉的鲁僖公,他的教化能修明。已把泮宫建设好,淮河之敌都归服。勇武将士如猛虎,献敌左耳泮水处。善于审断如皋陶,泮宫里面把俘虏囚。

朝臣贤士多又多,能把你的好品德来推广。威风凛凛去出征,扫荡淮寅国太平。声势盛大军容壮,不喧哗、不叫嚷。宽待俘虏无酷刑,泮宫里献功一桩桩。

角弓弯弯硬又强,束柬的箭儿嗖嗖响。兵车成行数量多,战士英勇斗志昂。勇猛进攻降淮夷,淮夷降服不再反抗。坚决执行你谋略,淮夷终于来归降。

翩翩飞来猫头鹰,落在泮水树林中。吃着我的桑果呀,回报我送来好声音。淮夷终于有觉悟,用他的国宝当礼品。献上大龟和象牙,还有美玉和黄金。

[赏析]

这是一首在祭祀仪式现场所诵唱的歌,歌颂鲁僖公能修文德。淮夷生活在当时的淮水一带,不受周王朝所封,对周王朝诸侯造成威胁。所以,各诸侯国曾多次征伐,这几次战役,虽然战功不大,但鲁是个积弱之国,能累次出师,争伯中原,所以鲁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颂。

P133

译文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公子重耳吊唁,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时,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庄重地处在优伤服丧期间,但失位流亡不宜太久,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机。请你好好考虑一下!”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舅狐偃,舅舅狐偃说道:“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作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机会来图利,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于是公子重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出亡之臣吊唁。我出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君待我的厚义,”重耳只是跪下叩头并不拜谢,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子显向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跪着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私利。”

[赏析]

凡事讲礼,尤其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面前,比如权力、女色、财物、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面前,也要讲究取之有道,在常人看来,可能太迂腐,太繁琐,太无必要。但是,这的确是大有必要的。社会生活和人伦关系要有序,要有轨可循,总得有所规范。礼虽不一定是最好的规范,但毕竟比没有规范、乱来一气要好。难怪孔子为了维护礼的理想秩序,坚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此外,在讲礼成风的春秋时代,要成为“王者”,除了凭实力之外,也逃不出礼仪的制约。或者干脆说,不讲礼仪,就不能归顺人心,就成不了王者。公子重耳之所以能成雄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大概与此有极大关系。

P149

译文

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不学习弹奏杂乐,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用途,就不懂得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要心中念着,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说命》中说:“谦虚恭谨,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贵族学校培养的政府官员,都是文官,肯定不会骑马打枪击剑。除了正常课业教授的圣贤经典之外,业余时间所学均为诗、书、琴、棋、画一类。目的在增加个人修养,陶冶内在情操。不过,这并不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一个有别于“小人”的“君子”。做君子乃是为了统治小人、野人。

贵族学校的教育方法。显然是孔夫子“学而时习之”这一思想的具体化。它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心里都得牵挂着学业,不能有所怠慢和荒废。这种执着的精神,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主义实践特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学习的确需要恒心和毅力。悟性和天赋虽然也重要,但仅仅凭它们,恐怕很难学好课业。最主要的还得靠勤奋和执着的毅力。古人所说的“勤能补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P161

序言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涵盖政治、文学、礼仪、哲学、历史、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儒学体系,其主要包括:儒学鼻祖孔子的经典语录、著名论题,亚圣孟子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子思、曾子等儒家学者的著说,流传于民间反映历史事实的诗歌,以及周代周公等先贤的思想哲学。他们不仅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几千年来钦定的教科书,而且还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四大思想宝库(基督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一。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在朱熹之前,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五经主要指“诗、书、礼、易、春秋”。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的说法。在《庄子·天运》中,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时间很长了。”当时称为“经”的不仅是儒家著作。《庄子·天下》说墨家弟子都读《墨经》,《苟子》中引诱《道经》。经也未必都是孔子所著。后来“经”字神秘化,各宗教经典称为“经”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其他五种著作就称为“五经”。唐朝时五经中的《仪礼》改为《礼记》,沿用至今。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朝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把它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尚书》又称《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秦汉之际,《尚书》不显于世,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春秋时期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周易》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古人认为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订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全书纪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

《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思想主张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朽的华章。它以其博大恢弘的思想性,深刻精辟的哲理性,优雅浓郁的文学性对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乃至生活行为有着广泛至深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许多东方国家的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书五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8815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