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现重塑(建成环境评论叙事集)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在《新民晚报》《华建筑》《大视觉》及同济大学校内媒体发表的建成环境评论、报道叙事文字,内容包括评论、言论和深度报道,是一部同济大学师生关于建成环境艺术的评论、报道集。
这些年来,工程和人文关怀、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文化、艺术不断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人们对待自然,对待环境,对待身边的街坊、村庄,越来越理性,思考得越来越深沉。同济人的这些思考、行动,长期以来以砥砺奋发的心去做细致入微的事,都一一记录在书中,走过的岁月光亮如炬,结出的果实丰硕沉甸。
作者简介
程国政,人文学者,古文献专家。章黄学派门人。现任同济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献、建成环境及艺术研究,著有《管子:权霸人生》、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8卷本)等,其中《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获得中国高校学术著作二等奖。长期在《新民晚报》等媒体上开设建成环境评论专栏,其中晚报专栏至今已有17年,数百篇专栏文章已结集为《梓园新艺曲》。报告文学《写给中国人民的故事》获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奖;另著有《李国豪与同济大学》等5部。著述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前言
上编 建成环境评论
文化动物“趴窝”的胜地
设计艺术为生活点睛
工程和艺术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当环境美成为主角时——地铁艺术发展史可这样抒写
快闪到来时,生活顿时变艺术
蓝海里的中国艺术很酷很帅
微公益,让艺术升华城市的温度
我拿什么留住你?——姜锡祥摄影作品印象
扎哈之后,建筑界少了“女魔头”
什么叫艺术范儿:千万个人有千万个样子
中国园林“远嫁”海外的奥秘
海外中国艺术遗产,值得一看
跨界艺术缘何红火?
“为美好生活环境而战”——支文军谈201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中国是我们展示的大舞台”——海外画廊纷纷关注中国艺术深度观察
在北欧看不一样的“居”艺术——专家眼中的奥斯陆建筑三年展
上海双年展为何选择印度Raqs小组
海外艺术名校看过来
盘点海外双年展:网尽世界艺术
查尔斯顿,永不落幕的艺术之城
中国人在美国的“大地艺术品”——透视中国建筑师马岩松设计的卢卡斯博物馆
从“世界尽头”启航的艺术之旅——南极艺术双年展深度观察
他们用建筑致敬自然——从2017年普利兹克奖引发的对建筑与环境的思考
工程艺术姓“华”很精彩
米兰,吹响艺术集结号
芬兰博物馆,很有品!
走,到希腊学习去
用艺术留住“城市的年轮”
足迹:乘电铁游日本美术馆
古根海姆:艺术救城的一段传说
威尼斯:中国艺术再次唱响
惠特尼双年展:当代艺术的风向标
津桥春水浸红霞——“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艺术风采
他们重新定义了“家”——青山周平、亚历山德罗的民宅设计印象
看,十年一回的艺术展——聚焦德国明斯特雕塑展
云端里的“露天艺术博物馆”
今年,世界新增遗产“废墟”多——2017年世界18处文化遗产观察
艺术原来可以如此诙谐——在比利时感受环境雕塑的幽默因子
梦想“家”?魔术“家”!
下水道:功能之外还带点艺术范儿——海外下水道百年发展史深度解析
遗产,可以这样活态传承
多瑙河上的明珠——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布达佩斯
加点艺术,居住城市更惬意——2017釜山国际建筑文化节“居住釜山 居住上海”观感
未来自在本来中——传统中国赋予矶崎新灵感与思考
艺术更新乡村:和声细语打造多样化美
美丽上海,公共空间让心“晴”好
会展地址怎么办?城市更新用绣花功夫慢慢来
“她这样天然去雕饰”——地铁14号线车站空间观赏记
“它是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地铁14号线车站空间总设计师郑鸣一席谈
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智慧:都江堰、吊脚楼、溇港圩田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意见
国外生态教训对我国的启示——以英、法、德及日本为例
长江:如何大保护?
“海上丝路”与郑和宝船
留住成长的年轮——杨浦老城更新漫说
徐汇滨江:文化范儿足——上海徐汇浦江西岸十年蜕变记
美丽中国,顺自然而行之——从古代城乡居住悟“天人合一”实践
这里藏着半部民国史——南昌路民国建筑探访记
粮仓:在云间遇上艺术——松江云间粮仓观察记
风云激荡闤阓起——茂名南路建筑的演进与时代风云
它们寄托着民族复兴的愿景——“大上海计划中”的公共建筑掠影
下编 同济人的建成环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世博后滩生态水系改造科研团队专访
复兴百年老街,留下城市标本——记常青团队UNESc0获奖项目“海门老街的再生”
新旧共生,和而不同——同济大学古建修复专家眼中的“海口骑楼模式”
“它将成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典范”——周俭详解《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规划》
历史建筑“青春”如何常驻?——同济牵头团队历时四载“研”出应对之方
“世博会后续利用的一次成功实践”——设计一场(原巴士一汽)感受记
同济大学组织实施“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
都江堰市图书馆改造记
“这里将是激发文化创意梦想的场所”——唐子来“导演”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转身”大戏探营
“展馆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总设计师章明访谈录
“爸爸看到的话,一定很高兴的”——石库门改造中董春方的幸福设计感受记
建筑理念的试验田
西岸,做建筑艺术的先锋——同济人与“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申遗成功是保护的新起点”——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
“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经过十年磨砺,历史建筑保护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硕果累累
“把展览办成城市更新的国际平台”——“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参观印象
“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是条好路子”——彭震伟教授眼里的特色小镇愿景
八万吨粮仓变身艺术仓库——李翔宁详解“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生态岛上的建筑当然要生态化”——与陈易教授聊他的崇明岛建筑实践
里弄这样微更新——童明和他的上海旧城更新实践
不忘本来,上海这样做
小城镇: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张立谈国家两批403个特色小镇特点
序言
同济大学115周年校庆
之际,一日,宣传部程国
政老师手拿《发现·重塑
:建成环境评论、叙事集
》一书目录来告:“书中
七成以上的篇幅,反映的
都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设计创意学院、土木工
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院等师生们的行迹,当
为序之。”余欣然乐观其
文,阅读一篇篇流畅的文
字,同济大学在建成环境
实践中走过的一驿一站、
闯过的一关一隘,峥嵘的
岁月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上海世博,吴志强院
士作为总规划师,带领团
队把黄浦江两岸老工业区
改造成为21世纪大都市“
美好生活的样板”,同济
大学的教师在其中承担了
大量的课题,这些杰出的
工作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
的展现:城市最佳实践区
、上海当代艺术馆、西岸
、八万吨粮仓、巴士一汽
、世博后滩……这些老城
更新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我
校学者的使命担当和聪明
才智。
不仅如此,我校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们的
足迹遍布海南、四川、大
运河,深入街坊里弄、郊
野乡村,可谓是走遍天涯
海角来,流沙弱水接瀛台
。像一辈子从事古城保护
的阮仪三先生,一条大运
河便倾注了他一生的牵挂
,申遗始于2005年,直
至2014年成功,先生清
楚地记得“3111个日夜,
经历了不少曲折”,可是
先生却说:“作为活的遗
产,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保
护的新起点。”因为经历
了一千多年的自然风霜和
人为干预,大运河被切割
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
航道淤塞、环境恶化,保
护已经刻不容缓。令人欣
慰的是,得益于老一代专
家们的共同努力,2021
年8月,《大运河国家文
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
式发布,大运河被纳入国
家文化公园建设名单;今
年4月28日,水利部宣布
,经过持续补水,京杭大
运河全线通水。大运河走
上了活态保护利用的良性
发展道路。
设计创意学院的师生
们深入里弄社区,在小城
镇、在乡村,挥洒着他们
更新环境的智慧,让历史
更好地活在当下,让文物
、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一
部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
学院的师生们说地下、论
城市,共议大江大河的保
护,谈论城乡社区的过去
和未来……国家需要的就
是同济人的使命担当,同
济人一贯秉承的都是“与
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
的优秀传统。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
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已正式成为中国
黄(渤)海候乌栖息地(
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
名地,目前申报自然遗产
的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崇明岛作为建设中的世界
级生态岛,同济大学在环
境优化、风貌区提质、道
路生态化改造、村容村貌
的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这种努力现在依
然在继续:21世纪初,同
济大学崇明生态岛研究中
心成立;今年年初,同济
崇明碳中和研究院在崇明
成立;唐子来和吴长福两
位教授分别受聘担任崇明
区总规划师和总建筑师,
同济师生将持续为崇明全
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
保护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百年来,尤其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同济人牢牢
把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扛在
肩上:治淮工程、治理苏
州河,参与武汉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力
主宝钢上马,从外国人手
里争回南浦大桥设计建设
权,全面参与港珠澳大桥
建设……任凭风云变幻,
始终初心不改,求真务实
,做一事精一事并力求成
一事,始终站在国家需要
的最前沿,为人民城市、
乡村振兴、美丽中国而踔
厉奋发、笃行不怠。
令人欣慰的是,程国
政老师始终与同济师生们
的建成环境实践身影相伴
而行,踏遍青山人未老,
万里锦绣万里诗;始终深
入关注同济师生们的规划
、建筑、环境、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实践,写了大量
详实而优美的文字,据我
所知篇目当以数百计。这
些报道、访谈、评论深入
而全面地反映了同济师生
的使命担当意识、民族复
兴情怀。感谢他的辛勤工
作和无私奉献。现在,他
将这些报道中涉及建成环
境的篇章汇而成集,果然
蔚为大观。同济师生走过
的每一步,印迹清晰可辨
,壮歌足慰吾怀。
国政老师约我撰写序
言,很高兴,为数语以赞
其劳。
彭震伟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

壬寅年沪上大疫后,
仲夏之际
于同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现重塑(建成环境评论叙事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国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6503913
开本 16开
页数 4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0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660
CIP核字 2022180565
中图分类号 TU-856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