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上中下)(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由“看理想”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
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目录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上册
总序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葛兆光
第一季 人类与文明:它的起源与彼此联系
导言
第一讲 全球历史的开端
第一节 全球人类都拥有一个非洲外婆?
第二节 中国人从哪里来:一味中药催生的中国考古学
第三节 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人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中国人的起源吗?
第四节 大河边和草原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开始
第五节 文明开始:城市与国家
第二讲 从三星堆之谜说起: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传播
第一节 中国青铜起源之谜
第二节 青铜传播之路:伟大文明往往是文化接触的结果
第三节 特洛伊木马:欧洲青铜时代
第四节 中国中原地区青铜时代的开端:二里头
第五节 什么是礼器?那些笨重的青铜器真的能用吗?
第六节 青铜原料从哪里来?获取方式折射出文明特色
第三讲 何以果腹:食物的全球史
第一节 从狩猎到农耕:粮食的传播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食物流传
第三节 食物全球史上最亮眼的一幕:哥伦布大交换
第四节 四百年前没有川菜:那些刺激性的食物
第五节 不只是吃的,还有上瘾的:烟草的历史
第四讲 文字起源的全球史
第一节 文字起源:图像反映场景,文字记录语言
第二节 破解古埃及文字:托马斯·扬和商博良
第三节 汉字的传承:为什么汉字不能说是象形文字?
第四节 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筷子、孔子和汉字
第五节 从人民币说到文字的全球传播史
第六节 拉丁字母的全球传播
第五讲 带地图的旅行者:认识世界有多大?
第一节 一张神奇的地图:15世纪前中国人认识的世界
第二节 蚂蚁金与羊毛树:欧洲人的东方之书
第三节 往来不绝:在不同世界穿梭的旅行家们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与《郑和航海图》
第五节 从海洋走向全球: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结语
番外
一史书里找不到位置的考古发现,该如何安放?
二标志社会等级的青铜礼器,为什么会衰落?
三原始与古老,象形与抽象,意音与表音
四转换中心看历史:他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
推荐书目
第二季 全球史中的帝国、战争与移民
导言
第一讲 欧亚大陆的巨变:前1—4世纪
第一节 战争与移民
第二节 步兵的时代
第三节 胡服骑射
第四节 罗马军团
第五节 汉与匈奴
第六节 北匈奴:迁徙的草原族群
第二讲 世界格局的形成:7—8世纪
第一节 明与暗的交响曲
第二节 昭陵石像与红白两色旗的幻影
第三节 唐朝与大食之间:昭武九姓
第四节 为诸王、佛法或安拉效力之人
第五节 摩尼的信徒
第六节 天枢、圣物和转轮王
第三讲 全球联结时代的到来:12—14世纪
第一节 何为“蒙古时代”?
第二节 颠覆世界的成吉思汗
第三节 日出日没:横扫欧亚的蒙古人
第四节 蒙古帝国之疆域
第五节 从大汗到皇帝
第六节 世界史的开端
结语
番外
一 改变命运的四场战争:7—8世纪世界帝国的兴衰
二 科举:隋唐王朝赠给世界的制度瑰宝
三 曾经的蒙古帝国:若干问题的回答
推荐书目
第三季 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
导言
第一讲 丝绸与欧亚大陆的交通
第一节 东方来的丝绸
第二节 养蚕缫丝:一个简要的历史
第三节 丝绸贸易中的商人和商队
第四节 世界丝绸家族
第五节 早期全球化时代的丝绸
第二讲 瓷器与海路贸易
第一节 从“黑石号”说起
第二节 “南海一号”的故事
第三节 瓷器在东北亚:新安沉船
第四节 青花瓷和珐琅彩
第三讲 来自异域:香料
第一节 中古粟特人的香料生意
第二节 唐代香料与东部亚洲
第三节 自海上来:宋元的香料贸易
第四节 明代香料: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第五节 香料贸易与威尼斯
第六节 香料贸易与葡萄牙
第四讲 茶叶的故事:从中国、东亚到全球
第一节 茶饮在中国的简史:煎茶、点茶与泡茶
第二节 “吃茶去”与“平常心”:日本的茶道
第三节 茶叶在欧洲的历史
第四节 茶叶的全球贸易
第五讲 糖,绝不只是甜
第一节 煞割令与Sugar
第二节 糖霜与白砂糖
第三节 种植园与三角贸易
第四节 竞争:土糖与洋糖
第五节 在甘蔗与甜菜之间
第六讲 纸张、印刷书及其他
第一节 纸张:出现与传播
第二节 什么是最好的纸?
第三节 纸:一路向西
第四节 印刷传递文明
第五节 纸张、印刷与出版:改变世界
序言
★二十余位资深学者,带你打开历史的“任意门”
本套丛书由资深历史学者葛兆光教授主编,除此之
外更是邀请到了二十余位堪称一时之选的、对各个领域
有着深刻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撰稿。如此强大阵容,
可谓是前所未有。
★打破国别史的单一视角,既讲述人的历史,同时
也观照“物”的历史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以故事为原点,同时也观
照“物”的历史,探讨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与彼此之间的
联系,讲述全球史中的帝国、战争与移民,商品、贸易
与物质交换,宗教与信仰,疾病、气候与环境,大航海
之后交错的历史进程。
★改变“欧洲中心”的立场,从中国视角出发看待
全球历史
我们不能把不同文明、不同族群和不同国家区隔为
互不通融的、在历史上相互之间没关系的若干块。国+
国≠世界,欧洲史≠全球史。只有在我们破除了国家本
位的束缚、改变了欧洲中心的立场之后,更为丰盛的全
球史全景图才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
★新增大事年表与参考书目,精选并收录大量配图
,内容较音频课程更丰富
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本书还为读
者提供了大事年表,在每季的最后也增补了每一季相对
应的参考书目,精选了百来幅相关图片作为插图,不仅
提高了可读性,也营造了强大的历史画面感。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促进大家了解中国是世界的
一部分。我们不仅是拿中国对照外面,也是把中国
放在世界里面。我希望这能够蔚成风气,使中国的
历史教学研究有更宏阔的眼光,更能思考未来,找
到过去跟未来有关的事情。
——许倬云
一般来说,历史学总是有两个崇高理想,其中
一个,就是通过国别史追溯民族和国家的来龙去脉
,让人们意识到,我们是谁?然而出现在“现代之
后”也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史,却希望达成的是
历史学的另一个崇高理想,即培养世界公民。
——葛兆光
精彩页
总 序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葛兆光
呈现在各位面前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本书,原本是2019到2021年“看理想”推出的一套音频节目,现在经过整理、增补和修订,以纸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这里做一些必要的交代。既然要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那么先得谈谈什么是全球史。“什么是全球史”这个话题,已经有好多书在讨论了,这里,我只是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以前流行很多种类的历史书。外国的不说,我们只说中国的。在中国最早的当然是王朝史,除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然后,晚清中国遇上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一下子到了现代,就以现代国家为基础,开始写国别史,比如中国史、英国史、日本史等,你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书大体上都是这样。可是,单单讲一国国史远远不够,现代人还得了解世界,一旦视野放大了,那就是世界史。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过去的世界史,常常是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这么加起来合成的。
可是近些年来,“全球史”已经不是这样讲历史了。
1. 让历史超越国家
第一个变化,就是它不再依照国家或者王朝来讲历史。打个比方,我们过去的历史书有一点儿像现代出版的地图,在现代地图上用粗的、细的线条标明国家的边界,用大大小小的圆圈标注城市和村镇,还用不同的颜色把这些国家和地区标注出来。
可是,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到了遥远的太空,就像李贺(790—816)《梦天》里说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可以一眼览尽我们这个七分水、三分陆地的蓝色星球,这地球上面哪里有什么一道道的国境线、哪里有什么大小圆圈的城市,各国怎么会是不同颜色?
如果我们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身处遥远的太空,能够看到整个地球,你又仿佛神灵一样,可以把时间压缩起来亲历整个悠久的历史,那么你会看到什么?是古往今来的各色人等像小人国的小人儿一样,几千年、一万年,在这个星球上来来往往,打仗、迁徙、耕作、贸易、祭祀、生儿育女,船只在海上来来去去,车在驿道上走来走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山谷多次变高陵,沧海几度变桑田。
所以我要说,“全球史”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超越国家,不再让国境限制历史学家的观察,寻找一个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
2. 为什么“从中国出发”?
可是,历史学家真的能在一部书里写出“全球”的历史来吗?
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想象一次。当我们置身太空,遥看我们这个地球。尽管我们可能看得见它的全景,可是无论你怎么有能耐,你也只能从你所在的位置看,你不是全知全能的宙斯或上帝,历史学家也是人,就像地球上的人看月亮,总是看到一半遮了一半。就算你能绕过去看它的背面,你还是只能从你的立场、位置、角度去看。换句话说,就是你看到的只是你能看到的,只是你这个角度能看到的。
所以,没有哪一个全球史家可以宣称,自己能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看历史。我特别喜欢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在一本描写世界的书《职方外纪》里说的“无处非中”这句话,当你相信这个地球是圆的,那么圆球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宣称自己是“中心”。17世纪,当他说这个话的时候,他颠覆了古代中国固执的“天圆地方,我在中央”的观念,也带来一种多元的世界观。同样,把这句话用在全球史上,我们一方面破除了单一中心主义,要说的历史会是多元的、复杂的、彼此联系的;一方面也要破除历史学家傲慢的全能主义,我们历史学家别以为自己能够全知全能。我们书写全球史,要承认自己不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我们只能或者更能从某个角度看世界。我们这里讲的全球史,也许和从美国看全球史、从欧洲看全球史、从日本看全球史不同,所以也许更合适的是,这里只是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苏东坡(1037—1101)不是说过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你到南半球去眺望星空,可能看到的星空和在北半球看到的完全不同,你相信这还是我们头顶上的那个星空吗?还是的。之所以不同,只是你观察的位置不同。本来,全球史就是要讲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从一开始就既反对历史学的欧洲中心主义,又要反对历史学的中国中心主义,还要反对其他什么中心主义。因此,我们这个全球史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它得承认这只是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它和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不同,更多地会从中国历史的角度、问题和视角去看全球,它只是各种全球史中的一种。
3. 培养世界公民:历史学的崇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第三件事情,这个全球史讲的主要是一个世界互相联系的历史。
以前中国有个比喻,叫作“东山钟鸣,西山磬应”,说的是很多现象看上去无关,实际上互相影响。中国还有一句成语,叫作“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意思是历史就像喀斯特地貌中的暗河,有的河水看上去断了,可是不知多远它又会从另外的地方冒出来。全球历史中的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上中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葛兆光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224933
开本 32开
页数 152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86
出版时间 2024-04-01
首版时间 2024-04-01
印刷时间 202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564
CIP核字 2023231290
中图分类号 K107
丛书名
印张 50.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