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和写(小学生适用)/民国作文课
内容
试读章节

十三 饼干和文章——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哎呀,你哪里来的这许多稿子?”秦莲香看见六年级的林文英抱了一大堆的稿子,走进她的教学室里来,不觉怔住了问。

“是读写研究会会刊的稿子。”

“这一期会刊的内容准比第一期丰富一倍!”跟在林文英背后的徐宽,也抱着一大堆的稿子走了进来。

“岂止一倍!十倍也说不定!”教学室窗外又有一个人这么说。这个人也抱着一大堆稿子进来了,秦莲香一看是朱觉明。

这时候,窗外又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后又是两个人各抱着许多稿子走进五年级的教学室里来,把秦莲香惊得呆住了。

“觉明,你和学文拿来的稿子也已经请梁先生看过了吗?——趁现在还是自修的时间,我们快些把所有的稿子整理好了再说。”林文英兴奋地说。

“我们先把稿子分成落选的与入选的两部分。——文华,你专管落选的稿子,我们把那些稿子都交给你罢。”学文说。

五个执行委员一阵敏捷的手法,在短时间内就把入选的与落选的稿子分了开来。钱文华又把落选的稿子用麻线捆在一起,预备等一会去发还投稿的会员。

“梁先生说,这一次入选的稿子,他已经逐一批上了发表的先后顺序。有谁找到了第一篇的稿子没有?”学文向其余三个人问。

“我这里已经找到了第三篇,是你和觉明合作的题材的《选择与剪裁》,”钱文华说。

“第二篇在我这里,是林文英和秦莲香合作的,叫作《花朵和蚯蚓》,”徐宽说。

“第一篇在我这里!——哎呀,是柳无忌作的,题目是《饼干和文章》。想不到无忌的文章竟进步得可以排在第一篇了。在一月之前,大家不是知道他的文章因为常要越出题目的范围,曾受过梁先生一顿严厉的训斥吗?”林文英像是不胜感慨地说。

四个执行委员都立刻跑到林文英的身边来,大家以一种钦敬的神色去默读那篇《饼干和文章》的稿子:

饼干和文章

柳无忌

假使把一篇文章譬喻做一箱饼干,那么文章的内容就等于箱里饼干的性质,文章的题目就等于箱表面的字,如“苏打饼干”“什锦饼干”之类。

在箱表面写着“什锦饼干”的,箱子里的饼干就不待我们去开箱验看,可以断定它都是些什锦饼干。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也是如此:假使有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写着“游泰山记”,那么这篇文章的内容就不待我们细看,可以断定它是些关于游泰山的话。

箱表面的“某某饼干”决定了箱里面饼干的性质,文章题目决定了文章的内容。  万一箱里面饼干的性质与箱表面“某某饼干”不符,那当然是饼干制造厂里工人的错误,使本来要买“××饼干”的客人,得了不要买的货色,很不快乐。同样的,万一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它的内容与题目不符,那当然是文章写作者的错误,使别人读了引起与买饼干的人同样的不快乐。

说是不快乐,那还是客气的说法呢。不客气地说,是饼干工人欺骗了买饼干的;文章的写作者欺骗了读者!

亲爱的读者——各位会员!你们在写作的时候,曾犯过那样的欺骗罪吗?我是曾一再犯过那样的罪来的,我在这里忏悔我自己。

记得有一次,爸爸从城里回家,他带来了许多玩具和许多好吃的东西。其中有一箱饼干,因为箱子的表面漆画着美丽的彩图,很引起一家人的注意。祖母的老花眼看不清那只箱子是什么,就问:

“你们抢着瞧的是什么呀?”

“是一箱饼干!”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她。

“哦,饼干。无忌,那么你快开了这箱子,拿几片苏打饼干来给我吃。”

P89-92

后记

《读和写》这本书是1933年父亲21岁时开始创作的一部辅导中小学生写作的入门课外读物,先是以《读写故事》的题名在《中国儿童时报》上连载,受到小同学们的喜爱,以致连载的报纸订数增加了千余之多。1936年出版单行本后,更是接连再版。现在想起来,在当时,这本书对提高中小学生们的作文能力来讲应该也算是一本不错的筑基之作吧。

说起来,父亲的学历并不算高。但少小聪慧,兼之高小阶段有幸遇到柔石这样的名家做老师,随之又通过柔石认识了当时正在热衷于文学创作的冯雪峰、应修人等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便模仿他们开始向《时事新报》《中国儿童时报》《儿童世界》等报刊投稿,在学校里是小有名气。

由于象境贫寒,念完了小学,爷爷便不同意父亲继续求学了。逼着他去店里当学徒。亏得授业的老师因他学习成绩优异,帮他向父亲说情,结果父亲才勉强同意他继续学业。

中学时代的父亲继续向报刊投稿,并以稿费来贴补学费。据原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毛翼虎先生1993年在《宁波文史资料》第18辑中回忆他在春晖中学学生时代的情况:“……学校里新文艺思想仍然活跃不衰,学术空气非常浓厚。有一个家里十分贫穷的学生名叫沐绍良,成绩出众,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坚持学习,大部分学费是靠泊己向《学生杂志》《儿童世界》《少年杂志》等刊物投稿得来的稿费来弥补的。这对我的鼓舞很大,我虽不及他;但也一样向报刊投稿以求得稿费来补助学费……”可见当时的父亲在同学中间还是相当出类拔萃的,其写作水平在同举中当属于佼佼者。

可惜的是,最终迫于经济压力,父亲仅在高中时期读了一年半,19岁的他便肄业走上了社会,到浙江镇海灵山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因为他没有读过师范,就一面教书,一面自修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同时自学日文。在其执教两年半左右时间,由于其知识面较广,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喜爱。据《釆茶舞曲》的作者,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在《难忘的一课》一文中回忆:“生物教师沐绍良与化学教师江圣泗共同创作并组织学生编演了‘幻想短剧’《火星人》,来启发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七十多年后仍让当年教过的小学生念念不忘,可以想见当年的“小先生”是何等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在此期间他教过的学生李俍民,后来成为了著各的翻译家。他的处女作译著《鹿童泪》,也是后来在新纪元出版社工作的父亲帮他出版的。

正是在这不算太长的教师生涯里,父亲对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和教书育人的工作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虽然后来父亲告别了教职,转行到了出版界。仅依靠高中肄业的学历和自学成才的日文,考入了著名的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员。人生际遇的改变并没有使父亲告别以往,正是因为他对过往的教师经历和学生们的倾心交流恋恋不能忘情,才促使他把因病中斯的报刊连载《读写故事》最终完成.结集为《读和写》交付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作为奉献给当时全国儿童年的一件迟到的礼物。

我以为,《读和写》这本书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来讲,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文字浅显,故事性强。本书行文浅显,中小学生都可以通畅阅读,不会有什么阅读障碍,且采用故事体的表述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就会被其情节吸引,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浅入深出,寓教于乐。往往在看似浅近直白的表述中,将比较枯燥晦涩的写作理论形象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读写能力不知不觉便会有相应的提高;

二、比喻新奇,印象深刻。书中采用了很多形象鲜明的比喻和小故事,来阐明对学生们来讲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读写知识。像用“松紧带”来比喻长句和短句之间的区别;以“菩萨与活佛”来形容行文的呆板与生动;用“带帽”和“穿鞋”来说明语句的开头词和结尾词的用法;用“茶拨翻了”的小故事来阐明叙事文的写作要点;以“呆子和音乐家”来比喻诗的写作特点;用“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小故事来说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用“吃蟹”和“吃馒头”的区别来指导同学们读书时要用“精读”与“概览”两种方法。诸如此类,每一章节都设计了一个热点,吸引小同学们欲罢不能地看下去。这些比喻设想新奇,独出心裁,大都是前人没有采用过的,使读者耳目一新,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这本书毕竟写作于70多年以前,时代有所变迁,文章的书写习惯免不了也有一些改变。书中的行文用语和提法,有些采用的是与现代通行用语所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基本意义是相通的。此次再版,我们仅改变了一些稍显怪异的用词,基本还是依照原版旧例,以使现在的小读者们可以顺畅地阅读学习。年长的家长们如有兴趣,也可从中体会到一些民国时期中小学国文教育的程度和课外辅导读物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说起民国时期中小学国文教育,就免不了要提到民国中小学教材回归的热潮。坊间热卖到脱销的《开明国语课本》,数十年前的多种民国老课本陆续重版发行,已成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观。为何在家长们在一面大声疾呼应该对学生们“减负”的时候,一面却对这些并非现今教学大纲之内的课本如此欢迎呢?我认为,这充分表明了学生们和家长们对于更加努力地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热情与期望。现在,趁着民国课本热的余温未退,出版一些可资借鉴的民国教辅读物,对于学生们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应是不无裨益的吧!

沐涵

2013年8月

目录

一 宽紧带

二 菩萨和活佛

三 三个求婚的少年

四 急惊风与慢郎中

五 疳积糖

六 一看再看和一比再比

七 矛盾和隔膜

八 大脑便便

九 姐姐的恶作剧

十 哼哈二将

十一 开端和结束

十二 梦和现实

十三 饼干和文章

十四 花朵和蚯蚓

十五 题材的选择和剪裁

十六 从“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说起

十七 茶拨翻了

十八 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十九 真理只有一个

二十 一本账簿

二十一 父亲大人入目

二十二 呆子和音乐家

二十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二十四 蟹和馒头

重版后记

序言

沐先生这本书,曾经在《中国儿童时报》按期登载过,听说读者非常欢喜看,每接到新出的一期,多数是先看沐先生的东西。这就可见这本书能够吸住一般少年的心。写一本书必须能够吸住读者的心,作者和读者之间才筑起了交通的大路,作者的好意思、好见解才可以一车一车地向读者方面输送。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层,作者尽有好意思好见解,输送到读者跟前,读者的心却紧紧地关上了大门,那就不只是作者的想心思、动笔墨都成徒劳,就是印刷所工友排字印刷的精力也等于白费。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吸住读者的心,我不想在这里说,因为说了对于读者没有多大益处。譬如说,一位小朋友爱吃水果,他爱吃就爱吃了,你却给他说明水果为什么惹他喜爱,这不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事情吗?

我在这里只想对读者说以下的话:

这本书讲的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凡是方法记在心里,不过是一种知识。或者不只记在心里,还能够挂在口头谈谈,也不过表示你懂得多,肚子并不空。如果要真个受用,你得更进一步,让知识融化在习惯中间。举个例子来说:怎样怎样的卫生方法都只是知识,仅仅懂得卫生方法,对于身体不会有什么益处,必须使日常生活习惯完全合于卫生方法。身体才会保持着健康。我希望读者不要仅仅注意这本书的趣味,也不要仅仅把它挂在口头,作为向学之间谈话的资料。我希望读者把这本书中所说的化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临到做菜,再去翻看烹饪讲义:这是个笑话,常常被人提起,表示单有知识而不成习惯的不可靠。临到淘读和写作的时候,是不应该再去想阅读和写作应该依甚么方法的。看着这本书,伺时把书中所说的应用到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工作上去,渐渐养成习惯:这样,才是真个受用,不算白看了这本书。我的话虽然简单,可是很扼要,愿读者注意。

1936年11月30日

内容推荐

沐绍良著的《读和写(小学生适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字浅显,故事性强。采用故事体的表述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就会被其情节吸引,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浅入深出,寓教于乐。二是比喻新奇,印象深刻。书中采用了很多形象鲜明的比喻和小故事,来阐明对学生们来讲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读写知识。

编辑推荐

《读和写(小学生适用)》是沐绍良先生于1933年开始创作的一部辅导少儿写作的入门课外读物,先是以《读写故事》的题名在《中国儿童时报》上连载,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以致连载的报纸订数增加7千余之多。该书是民国时期经典的少儿作文辅导读物,1936年出版单行本后,更是接连再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和写(小学生适用)/民国作文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沐绍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59325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4027243
中图分类号 G624.243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