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18卷3)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共收录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按照作者的研究主题,全书大致可分“文学史透视”“作家作品研究”“冯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专题”“台港海外形声”“戏剧影视研究”“学界观察”六个专栏,反映了近期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息。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多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者,或在校博士生。本书中的论文论题新颖,论证严密,论点有理,体现了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前沿水平。 目录 【文学史透视】 解放区前期对鲁迅“启蒙主义者”形象的建构 五四“人的文学”性爱叙事传统与华北沦陷区色情文艺论争 五四小说社会启蒙的三种路径 田园追忆中的现代情感结构——论“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 【作家作品研究】 张恨水小说中“同脸游戏”的结构功能与伦理指喻 英雄史诗与一种新的道德主义兴起——常发财形象论 从“本土中国”到“人的寓言”——李锐小说创作论 自然·宗教·传统——解读阿来“机村”系列小说的三个维度 李广田集外作品十一篇考述 【冯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专题】 德风潜入至,润思细无声——冯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专题·导语 冯至的德国文学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北大时代《德国文学史》备课笔记和资料卡片为中心的讨论 以德国浪漫主义重构心灵:冯至三十年代的三本德国文学译著 冯至对克莱斯特的接受新探——兼论接受中的“观念侨易” 【台港海外形声】 对照互见:琦君怀旧散文的结构方式 抗战前期留美学生如何表述中华民族认同——以《留美学生月刊》为中心的分析 抗日战争中的女性日常生活:革命、技术与“贞洁”问题 澳门少儿文学三个典型时段的文化特征 启蒙、远行与归来:戴思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香港文学——文学史视域下书写香港文学的范式研究 黄锦树小说中的“迟到”与“救赎” 【戏剧影视研究】 论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探索 德国“室内剧电影”与中国早期写实片 交互式影视的叙事控制:开放选择与集中权利的游戏 从“贤母良妻”到“母性保护”——重释田汉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学界观察】 图史互动作为方法——评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 小说审美本源之探——评《诗性的浮沉: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有生》学术研讨会综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18卷3)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张光芒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7317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4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60 |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 首版时间 | 2023-09-01 |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88 |
| CIP核字 | 2023182323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8.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苏 |
| 长 | 231 |
| 宽 | 150 |
| 高 | 21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