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天则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的最新力作!

《中国问题的经济学》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最新力作。顾名思义,《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改革的进展,深入思考社会大众关心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热点时间,兼具通俗写法和理论高度。

张五常、周其仁、张维迎、陈志武、韦森推荐。

内容推荐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关注中国改革进程的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在《中国问题的经济学》中,针对重要现实经济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评论,比如产权问题、土地改革问题、企业并购和经济转型、创新和社会责任、中美两国的经济调整等经济学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也对目前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比如要建议中国学术秩序,要守住为学做人的底线等等。

《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书评、序文前言、经济评论和思想评论。各部分皆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几篇文章组成,其中有道理的论述、有案例的剖析、 有针砭时弊的诘问、有直击要害的探讨,值得每一位读者深思。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文以载道

复杂产权论和有效产权论——中国地权变迁的一个分析框架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扭曲与财富转移

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从现实经济运行中提出的问题

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兴衰——公共食堂和《食堂报告》

第二部分 评吐真言

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百年水泥史,产业新变化——简评《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

真知灼见和苦心诤言——简评余永定教授的《见证失衡》

第三部分 序非泛论

一个真正的“自由经济学者”——《夏道平文集》序

企业并购与经济转型——《转型期中国企业收购研究》序

大学的经济分析——《大学的本质问题》序

创新和社会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个轮子——《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研究》序

《企业理财》丛书序

《滨海大讲堂名家演讲集》序

天则《内部文稿》前言——纪念茅于轼教授《择优分配原理》发表30周年

《博弈:地权的细分、实施和保护》前言

地权变迁的底层视角——《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前言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七集)前言

推进中国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为《科斯与中国》而作

第四部分 直击要害

实现收入倍增与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

从一次经历看政府的惠民政策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简要分析

农民问题和城市化

中美两国经济的调整和再平衡的博弈

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机遇

经济平衡调整与企业转型升级

与民争利,还是让利于民——以保障性廉租房为例

第五部分 切中时弊

中国当前最需要什么?——为《天则年鉴》(2013)而作

全面评价邓公南巡

还权于民,让利于民

灵魂和脊梁——为《天则年鉴》(2009)而作

建立中国学术秩序的突破口——简评汪晖和朱学勤涉嫌剽窃事件

学术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

守住为学做人的底线

守住底线才能攀上高峰——以经济学为主简评上海的学术研究

关于“退出权”观点的一点评论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内外经济均衡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问题,现有宏观经济理论通常都是先考察封闭经济情况下的经济运行,然后再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这是理论的内在逻辑使然。然而,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虽然能够解释一国开放经济的运行,却无法有效地解释一体化条件下一国经济的运行,尽管杰弗里·萨克斯和费利普·拉雷恩著有《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1994/2004),把金融市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专题予以讨论,但基本上仍然是一国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世界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开始的,而其真正的发展和实现则是金融资本国际化的产物。所谓金融资本国际化,就是金融资本从国内资本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资本,出现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随着金融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物质生产的国际化也开始起步。现在,正如J.泰纳波姆所说,全世界巨大的财富价值表现为一个倒置的金字塔,最底层是实际的物质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服务的商业贸易,再上是复杂的债券、股票和商品期货等结构,最上层是衍生期货和其他纯粹的虚拟资本。这个怪物以一种很不平衡的方式增长,上层要比下面各层长得快得多。如果给出几个简单的衡量经济全球化的指标(见表1—6),问题就相当清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逐渐解除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许多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跨国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金融创新蓬勃发展。接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的行列,为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金融资本全球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化、证券化、衍生化和机构化的特征,同时引发了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墨西哥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等多次地区性危机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

开放经济是以自由贸易为对象和中心展开分析的,而一体化经济是以资本自由流动为对象和中心进行讨论的。现有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以货物的自由贸易为重点,虽然在以跨期优化为基础的新开放模型中,经常账户被看作收入跨期配置的结果,且只强调资本流动,而不重视贸易流动,但对资本自由流动的研究仍然不够,特别是没有关注资本流动与经常账户的对应关系。金融资本的国际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仅彻底改变了经济运行中一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削弱了中央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力。

国际贸易意味着产品和收入的国际间转移,所以,贸易差额一方面表明商品从顺差国流向逆差国,另一方面也表明收入从逆差国流向顺差国,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会加剧而非缓解贸易的失衡。这种作用是通过货币市场和汇率波动实现的。

在资本流动受到限制时,外汇的规模依赖于贸易收支,外汇市场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对外贸易。这时,贸易顺差国的货币处于强势,而贸易逆差国的货币则趋于弱势,货币市场的供求变动就能够平衡和调节贸易收支。在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被取消以后,外汇市场的变动就不再或者主要不依赖于贸易收支,而具有了独立运行的机制,市场参与者的目标也要追求均衡的投资回报,货币市场平衡贸易收支的功能就被削弱甚至失效了。因为,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向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这必然导致资本从国内需求低迷和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国内需求旺盛和高利率的国家。这一方面会加剧流入国的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也会削弱流出国的国内投资。这会进一步加剧流入国和流出国的产业结构失衡和对外贸易失衡。

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国际间的套利活动也活跃起来。高利率国家以及全世界的投资者通过借人低利率国家的货币,兑换成高利率国家的货币,然后进行交易和投资。通过这种交易,投资者支付了全世界最低的利息成本,而获得了巨大的利差收益。这就会加剧贸易失衡,加大汇率波动。

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生产可以在全世界配置和布局,形成了产品内分工和产业的国际间转移,发达国家把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出去,集中发展高级制造业和金融等服务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贸易及其结构的不平衡。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些大国加入这一进程,使得这种失衡具有了世界的性质和巨大的规模,再加上各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发展情况。这也是一国开放模型解释不了的。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认为,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实现两个。其实,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有资本自由流动,恐怕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的目标都难以实现。

应当指出,我们现在既不可能有一个世界政府,各个国家都是民族利益至上,也不可能实现所有要素,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而,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有很多问题还尚未涉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重新认识。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学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回应。为了使这种讨论能够推进一步,有几点一般性的看法可以作为前进的基础。第一,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社会制度的性质,而在于人类的局限。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人类要不断地前进和创新,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不同的制度条件对于危机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第二,危机的生成既是市场失效的结果,也是政府失效的产物,只是二者的具体情况不同罢了。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反危机中,政府有其特殊的优势,但并非万能。正确设计和运用反危机的政策,才能将其对资源再配置和创新过程以及市场制度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第三,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有条件的,是指人们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切肤之痛使很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成功乃失败之母,这往往是无条件的,因为人性的局限,使得人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忘记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危险。危机是过度繁荣的必然结果,对于繁荣程度的认识从来都是不一致的,准确把握就更难,往往是不碰南墙不回头。这既是事出必然,也是进一步探索的推动力。P70-72

序言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文集,收录的文章是笔者70岁左右创作的作品。这本《中国问题的经济学》,是笔者给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20周年的礼物。

按照收录文章的类别,该文集的编排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以载道,包括4篇文章;第二部分是评吐真言,包括3篇文章;第三部分是序非泛论,包括11篇文章;第四部分是直击要害,包括8篇文章;第五部分是切中时弊,包括9篇文章。下面,我们将对此做一简要的介绍。

2009年以后,笔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史的研究和写作上,其他研究工作的安排和实施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由于笔者从1997年开始从事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每个季度完成一篇分析报告,至今已有16个年头,所做研究报告已经结集成7个文集,本文集第三部分“序非泛论”中就收录了第7集的前言。要不要继续坚持做下去,曾经是笔者70岁时面临的一个选择。经过一番思考,笔者还是决定继续做下去。其原因在于,如果不继续做,也就不会去关注,这样就会与中国经济运行的过程疏离,作为一个经济研究人员,也许就意味着研究生命的枯竭和终结;而要继续做,就得不断地去关注,也就会感受到中国经济运行的波动起伏,自己的心脏也会与中国经济的脉搏一同跳动。就这样,笔者还是像过去一样,每天晚上至少看一个小时的报纸,把有用的东西记下,以便写报告时参考。每个季度,集中三四天时间,写成一个经济分析报告,然后在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一个报告发布会,发布我们的判断、分析和预测。

有关经济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笔者虽然没有放弃,但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其做法也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由于笔者还在经常思考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相关理论文献,特别是最新的文献资料,再加上工具方法方面的训练相对不足,即使有一些不错的想法,要独立完成,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很难达到预想的要求。例如,“文以载道”中收录的第3篇文章虽然捕捉到和提出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由于没有时间进一步阅读有关文献,对其展开深入的讨论,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笔者采取了与年轻学者合作研究的方式。他们对现代经济学的前沿文献比较熟悉,方法训练得也比较扎实,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年轻学者讨论,共同完成有关课题的研究。第一部分收录的前两篇学术论文就是这样完成的。

关于经济所所史的研究,笔者已经完成了上卷的写作,正在撰写下卷。为了获取社会反响,笔者将其中的第4章和第11章发表在杂志上,第一部分中收录的第4篇文章,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其中之一。

3篇学术书评虽然是应作者或者有关人士之邀写的,但笔者都坚持了自己的一贯主张和做法。首先是认真读书,甚至在评论林毅夫著作的讨论会前,明确向会议组织者表示,如果不能提前5~10天把书给我,我将不能参加会议。其次是直言评说,认为正确的就肯定,错误的就批评,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而笔者写的序文和前言,也都是一种学术书评,读完以后,不仅会让读者对相关著作有一个了解,而且会对其所论问题有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特别是其中的第1、2、3、7、8、9、11等篇文章都有这种特征。

经济评论是在做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针对重要现实经济问题所做的评论,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提及的地方,而思想评论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中,第1篇是“为《天则年鉴》(2013)而作”,旨在倡导一种理性、宽容、和解、妥协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第2篇曾在搜狐网上挂了一天,点击数30万,第二天就被屏蔽了,后在《东方财经》上刊出。第3篇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以后,还有读者给我写信支持和讨论。第7篇是应中外名家评论上海学术研究讨论会而做,但在出版相关文集时,被编者删去了很多批评的话语,在第二年的讨论会上,笔者就此提出批评,如果他们还是按照既定方针来做的话,这样的讨论也就没有多大意思。最后一篇评论是在哈耶克学会内部网站上发表的,是对秋风观点的批评,且批评相当严厉,也曾引起一些讨论。但秋风是个严肃的学者,对这样的批评讨论持欢迎的态度,并在笔者70岁生日的讨论会上公开谈到这一问题,我们的关系也就因此更融洽、更密切了,秋风加入了天则所以后,我们的合作比较默契。我之所以将他选人,意在期望天则所继续保持这样的风格。

我将本文集作为给天则所成立20周年的礼物,是因为在现行体制下,作为一家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天则所坚持生存了20年,并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作为天则所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花了不少心血,却也有很多收获。20年的风风雨雨,20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20年的辉煌,的确可喜可贺。

2012年11月6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天则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曙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3441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3271414
中图分类号 F12-53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