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为什么分手/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季不是马季,不会说相声,但却会写小说,小说写得绵密细致,情深意长,失落与分手,爱恨交加,读罢回味无穷。他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当代青年的精神现状,揭示了社会公共问题在人的生存中折射出来的真相,并具有探索和追问意义。《我们为什么分手》是他的作品综合集,收录了《米色牙齿的女孩》、《没话可说》、《女朋友》等9篇小说。

内容推荐

小说是对生活的一种补偿,马季的作品试图和读者一道对现实进行探讨和抵达。然而,现实往往是零散而拒绝解释的,看得见的真实一旦被语言固化,会有更多的理由将其推翻。能够成功逃避这种命运的小说并不是很多,即便一一部看上去不错的小说,局部也会因此出现堵塞与漏洞。《我们为什么分手》这本集子里的几篇作品,写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庸常生活,其中不确定的部分被作者绘制成图形。按照这些图形,读者发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小说没有终极阐释的可能。

目录

米色牙齿的女孩

没话可说

女朋友

爱在歧途

我们为什么分手

一根红头绳

凡尘

被撤销的凶杀案

从灵魂里射出的子弹

试读章节

米色牙齿的女孩

炒地皮正在热乎的当口,一个奇特的手机铃声响了,卢晓东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牌,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翻盖,“喂喂”地应答着对方。他的下家费雯雯,此刻用双手捂住牌,盯住卢晓东,一脸不耐烦的表情。这一桌总共四个人,只有卢晓东一个男的,其他三位都是女的。从这个场面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卢晓东挺有女人缘,当然,女人一旦结成了帮,就有些不大好对付,尤其是在轻松娱乐的场合。

果然,卢晓东对面的秦颖以一个掼牌的动作首先发难了。“喂,搞什么搞,”秦颖说,“你约我们出来哪里是来玩的?明明是来看你表演打电话的嘛。”卢晓东没有理她,侧过身子,用松开牌的手捂住电话,茶社里还有另外几桌牌,嘈杂声一浪高过一浪,影响了他接听电话。秦颖显得无奈,重新从桌上摸起牌,又放下,用手指指卢晓东摊在桌上的牌,嬉笑着对费雯雯说:“雯雯,我可不可以看看?”坐在一旁一直没有动静的吴静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这一笑,把费雯雯的脸笑红了,说:“问我做什么,想看你自己看,用不着问我的。”秦颖来了劲,进一步说:“你不同意我哪敢看?你要告我状的。”吴静帮腔说:“他从来都不说你偷牌,就说我们两个。”费雯雯害怕惹祸上身,干脆不吱声,张着嘴微笑,头有点微微上扬。费雯雯一口米色牙齿,在茶社里不太明亮的灯光映照下,有些含糊不清,好像隐藏着什么。

这时候,卢晓东仍在听电话,人已经离开了桌子,走到了茶社的门口,他好像在和对方讨论着什么问题,说得挺起劲的样子。

费雯雯不得以说了一句,“真是烦死了,一天到晚电话不断,亏他有耐心的。”秦颖说:“才几天倒嫌烦啦,人家大记者嘛,平时沾光的时候怎么就忘掉了呢?”还要接着说的,看见卢晓东走了过来,才住了口,三个女孩似乎准备好一起向他发难。但是,卢晓东并没有坐下来,他站在桌边,电话还握在手中,表情有点怪异,充分说明他刚才接到的电话的重要性。

“什么事啊?什么事啊?”三个女孩鸟叫一般,叽叽喳喳发出了试探性的疑问。卢晓东说:“让我想想,你们别吵,让我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告诉你们。”卢晓东还是没坐下,好像生怕一坐下脑子不够用似的,就这么站着,脸上的表情由怪异转到了滑稽。三个女孩互相看了看,找不到一丁点儿答案,又一起看站在那儿的卢晓东,目光里生出期盼和焦虑的意思。卢晓东终于坐下来了,说:“一个陌生女孩的电话,告她老板的状。”秦颖立即抢嘴说:“是不是性骚扰,啊?是不是?”没等对方回答,又说:“这有什么稀奇,不稀奇的。”卢晓东脸上恢复了正常的表情,微笑着,不着急说话的样子。费雯雯埋怨了秦颖一句,“你听他说嘛,告她老板什么啊,卢晓东,是不是性骚扰?”卢晓东说:“她老板是个女的,怎么骚扰?不是骚扰,比这个复杂,我还没想好呢。”三个女孩只好眼巴巴地望着他。桌上的牌已经和成一团,看样子没有继续战斗的意思了。

卢晓东向窗外看了一眼,问道,“几点了?”费雯雯拿起挂在胸口的手机,看一眼,说:“哎呀,都十一点半啦。”卢晓东站起来,三个女孩也跟着站起来。卢晓东向服务员一招手,要她过来买单,又说:“走,我们去吃大排档。”卢晓东的口气是要她们等到吃夜宵时,再听

他的下回分解,三个女孩什么也没说:跟着他出了茶社。

卢晓东是平洲晚报的群工部主任。半年前,报社决定开辟一条新闻110热线,专门报道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新闻,一方面体现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办活报纸,让报纸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一家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主动为报社提供了一部尾号为110的手机,这部手机的号码每天刊登在报纸的头版上,以示读者。报社领导对手机的持有人卢晓东作出了如下规定:一、必须24小时待机;二、必须接听每一个电话,发现重要新闻,及时跟进采访;三、如遇出差等情况,应将电话交给部门其他在岗同志。

新闻110热线启动之后,卢晓东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大忙人,光是每天五十到六十个热线电话就让他忙昏了头,关键的是,他要从这些电话中找出三四条有价值的新闻来,这就势必要接待五六批,甚至七八批人,在面对面的询问之后,新闻的脉络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是有了经验之后的情况,一开始卢晓东在热情的驱使下,往往是一接到自认为有价值的电话就急忙去采访,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事实并不像电话里说的那样,有的近乎是在和他开玩笑。于是卢晓东改变了策略,对于有价值的热线,首先尽可能在电话里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用来分析是否有破绽)。其次,要求对方来报社面谈。后一条,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一个报假新闻的人怎么敢到报社来呢。当然,也有更加特殊的情况,有个别人,甚至连电话都不打,就直接到报社来找新闻11O,遇到这类情况,报社是必须接待的,否则倒成了自己服务态度欠佳,不够敬业了。

……

P1-3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美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一些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雁翎、温远辉等学友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孙吉民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王琁副院长等人的后勤工作保障。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邱华栋副院长的支持、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为什么分手/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10157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2015231240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8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