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高维艺术为切入点,深度阐释与解析近年我国当代话剧文本创作与舞台实践;通过宏观反思与微观透视,凸显当代话剧新的生存态势与剧场美学。重点论述当代话剧文学文本和舞台呈现的新的艺术范型、审美品味和艺术风貌;同时分析因演员表演、剧场空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型剧场和观演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产业的勃兴和发展。本书是作者多年话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作者作为话剧创作者的审美领悟与经验之谈。 作者简介 张荔,教授,文学博士;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教师。任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曹禺研究会理事。在《文艺争鸣》《戏剧艺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戏剧:艺术与精神》《曹禺“弥留之际”的“诗意独白”》等专著五部。参与《莱昂瑟与莱纳》《弥留之际》等舞台剧的创作,负责排练统筹、文学编辑和宣传等工作。 目录 绪言 作为高维艺术的当代戏剧 第一章 戏剧观念的更新与融合 一 “后现代”与当代戏剧 二 文学经典的全新阐释与舞台重构 三 曹禺“生命三部曲”:“新解读”与舞台叙事 四 陕版《白鹿原》:本色而出色的诗意呈现 第二章 戏剧创作的国际化与“中国表达” 一 当代戏剧与“西潮” 二 全球化时代的戏剧教育 三 《成兆才》:戏剧艺术的“中国表达” 四 《广陵散》:话剧民族化之探索 第三章 舞台呈现的高科技多维度 一 多媒体与舞台虚拟空间 二 《培尔·金特》:审美解放的心灵图像 三 《铸剑》:后现代的“故事新编” 四 《酗酒者莫非》:高维戏剧的哲学诗篇 第四章 新型剧场与观演关系 一 景观戏剧与戏剧新景观 二 沉浸式戏剧与新型观演关系 三 戏剧构作与文献剧 四 《最后的卡伦》:解构与戏仿 第五章 喜剧生态的兴盛与发展 一 文化消费时代的喜剧品性 二 《秀才与刽子手》:黑色喜剧的戏剧精神 三 《庄先生》:亦庄亦谐的悲喜剧 四 《驴得水》:“寓言体”的“恶之花” 写在后面 参考文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荔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1406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3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53 |
| 出版时间 | 2023-02-01 |
| 首版时间 | 2023-02-01 |
| 印刷时间 | 2023-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74 |
| CIP核字 | 2023026591 |
| 中图分类号 | J8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