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潮流与点滴(陶希圣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潮流与点滴》是陶希圣离开大陆后,在台湾陆续发表的回忆性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传记文学》上。1964年由传记文学出版社作为《传记丛刊之二》,结集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现将《潮流与点滴》列入本社计划出版的《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予以出版。《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为一套史料辑录丛书,旨在整理并保留近现代珍稀资料,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完整史料,为一般读者提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图景。

内容推荐

陶希圣一生错综复杂,毁誉参半,有蒋介石的“文胆”之称。《潮流与点滴》是陶希圣对一生重要经历的回忆。其中包括加入国民党改组派、参与“和平运动”、主持《中央日报》、为蒋介石起草《中国之命运》等最受人关注的部分。

目录

自序

聪明不可恃

清末的中学生

辛亥还乡

故乡

北京大学预科

从五四到六三

北大法律系的学生

江风塔影

小编辑新希望

桌子的故事

五卅事件之后

大风暴之后的三年

中大一学期

北平二三事

由牯岭到南京

东战场与武汉

乱流

重抵国门

战时重庆生活

关于《中国之命运》

文章的甘苦与得失

赢得战争失去和平

两眼看“陆沉”

力挽狂澜

可为与不可为

最后一张通讯稿

危难之际

附 逃难与思归

试读章节

清末的中学生

民国前四年,光绪三十四年,我住河南省第一中学二年级。先父作安阳县令,一家随往任所。我留在开封,寄居同乡候补道沈晴霄先生寓。我的学名是汇曾,沈先生的幕友陈先生为取“希圣”为字。

就记忆所及,中学的礼堂、教室、办事室,与现在的中学没有什么大差别。中学校的教职员大抵是从湖北省聘来的。因为湖北省设立学堂,比河南早,河南省提学使要办学堂,只有聘用湖北省优级师范毕业,或五路小学的教师,来担任教职员。

中学的国文,要作策论,同时又要作经义。策论是对于一件事,或一个人,或一句话,发表意见。同学们多读炼莱博议》,而模仿为文。《东莱博议》的文章每篇开头一大段议论,到后面一点题,全篇也就完毕。先父不喜那种作法,因此我不读那部书。从那时到今日,我对于一篇文章的“起、承、转、合”总作不好,就是不愿模仿那种文章。

经义是摘取五经的文句而加以解释,当时经师是一位举人陈先生。他讲《春秋》,以《左传》为主,参之以《公羊传》。我听他讲《左传》的故事,极感兴趣,但听到公羊的经义,一点也不懂。有一次,他出的题目是“元年春王正月义”。我对着卷子坐了两小时,全班同学都缴了卷,我一个字也没有写。陈先生到我的桌子旁边,一句一句教给我写,才写下三行半缴卷。

国文之外,历史一课也是每星期作文一篇。我在家中读过《史记》和《前汉书》,对于西汉以前的历史事实,记得清楚,也能发一点议论,历史教师是黄冈王远村先生,于印发讲义之外,还要在黑板上摘录一些故事,讲到三国时代,尤其津津有味。可是我并没有读陈寿的《三国志》,只是熟读了《三国演义》。有一次,王先生出的题目是“刘备不取荆州而取益州论”,我写了一千多字洋洋大文(当时一篇文章以三百字为度),并且在卷子的上面,加一眉注,说“庞统射死落风坡,刘备当为报仇”。王先生看到这里,批道:“三国演义所记者不可全信。”

修身一课比现在的公民,更重身心的修养。其内容大抵从历史上的人物的传记中,取其有关修养和成就的话语或行为。

博物是讲述动植矿物,文字之外,加以图画。格致就是现在的物理和化学。很容易记忆的一点,就是这一课程的内容分为声、光、化、电四大部门。

英文分为文法和读本。文法用《纳氏文法》,读本初读《拿破仑小传》。英文教师龙先生根据这个小传,叙述法国革命的故事,藉以鼓吹中国革命。

第一中学初名旅汴中学,设在后来叫做法政街的一条街上。后改名第一中学,又迁到贡院改建的校舍,这校舍就是留美预备学校和河南大学的旧址。当时虽设学校,仍有恢复科举之可能。所以贡院虽改建学校,仍存留一部分号舍,并存留大门外的三座牌楼。正面的牌楼,有四个字是“天开文运”。左右两座牌楼,一面是“物华天宝”,一面是“人杰地灵”。一般同学下了课,到牌楼下,环绕着大柱子的石墩,或坐下谈天,或爬上去玩。有一次国文先生出一题目是“物竞天择论”,当然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可是有些同学竟大做其“物华天宝”的论说。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一个月之内先后死去。这个消息传到开封,经过了好多天,然后哀诏才能到达。内城的满族赶着把婚姻及龄的儿女们婚嫁,以免哀诏到达之后,要停止婚嫁一年(是否一年,不复记忆)。哀诏到后,满族到行宫剺面哭临。中学的师生由校长率领到行宫去哭。先生们把薄荷油擦在手绢上,一掩面即可流泪。学生们以袖掩面干号而已。寒假放了,我乘火车由汴洛路到郑州,转京汉路到安阳。在火车上,有警察巡查,把旅客们瓜皮帽上的红帽结摘下,表示居丧之意。

中学生到行宫哭临,是比照一般“生员”的。初废科举,设学校,学校学生的资格仍然比照科举的功名来看待。中学生没有什么叫“制服”,只有“操衣”。操衣是上体操课用的,但通常穿操衣,而在外面罩一件竹布大褂,这就是比照“秀才”的学生的样式,这个样式的青少年走到街上,没有人敢于欺侮。但是这个样式的青少年也不能随意上街乱跑。

我记得中学生时代,除了到书店街去买书籍文具之外,几乎没有自己到街上去买什么东西。有一个时期,听说鼓楼街新开一家洋货店,叫做“华胜公司”。全城为之哄动,大家去看热闹。我特地叫了一部人力车(东洋车)说“到华胜公司去”。那车夫把我拉出南门,一直拉到火车站去。我找不着什么公司,就回来了。我还记得青年会有电影,那只是幻灯,一张一张映出耶稣的事迹。偶然加映活动片子,也只是一条铁路上的旅行,过山洞,顺河沿,眼看着铁路向后退而已。P12-14

序言

《潮流与点滴》是陶希圣离开大陆后,在台湾陆续发表的回忆性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传记文学》上。1964年由传记文学出版社作为《传记丛刊之二》,结集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现将《潮流与点滴》列入本社计划出版的《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予以出版。《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为一套史料辑录丛书,旨在整理并保留近现代珍稀资料,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完整史料,为一般读者提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图景。

陶希圣是中国现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1922年8月,他从北大毕业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是当时著名的社会史学家和“食货派”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西汉经济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作。抗战爆发后,他离开教学活动,走上从政道路。中间一度追随汪精卫,参与“和平运动”,但在关键的时刻弃暗投明,在杜月笙的帮助下,偕高宗武逃离上海,在香港《大公报》联名揭发汪精卫集团的卖国密约。是为当时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他经香港回到重庆后,曾担任过《中央日报》总主笔、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等职务。

《潮流与点滴》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他对一生重要经历的回忆。其中包括加入国民党改组派、参与“和平运动”、主持《中央日报》、为蒋介石起草《中国之命运》等最受人关注的部分。

陶希圣一生错综复杂,毁誉参半。但是他在一生的各个阶段,都亲历或参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这些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人。因此他的有关回忆,对于澄清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决定出版本书,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至于他在回忆过程中对相关人物、事件所做的结论,在一切时过境迁以后,希望读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书的出版,得陶希圣之子陶恒生先生及兄弟家人的大力支持,陶先生夫妇更倾力帮助校勘书稿,并赐文为序。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经陶恒生先生建议,将其母万冰如遗著《逃难与思归》作为本书附录一并出版,以供读者互文参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潮流与点滴(陶希圣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希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98010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6017643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