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讲稿(精)/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内容
内容推荐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一九四〇年代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在韦尔斯利学院和康奈尔大学教授欧洲文学,《文学讲稿》即是他为此精心准备的课堂讲稿和笔记的编录集,收入其对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狄更斯《荒凉山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斯蒂文森《化身博士》、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卡夫卡《变形记》、乔伊斯《尤利西斯》等七部作品的细读分析。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讲稿》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等七部文学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
原编者前言
导言
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
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
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化身博士》
马塞尔·普鲁斯特《去斯旺家那边》
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
詹姆斯·乔伊斯《尢利西斯》
文学艺术与常识

附录
译后记
序言
约翰·厄普代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
生于一八九九年,生日与莎
士比亚相同。他的家庭是圣
彼得堡的一户富裕的贵族。
实际上,他家族的姓氏可能
出自阿拉伯文中与此词同根
的“nabob”一词,这个姓氏
是十四世纪时由鞑靼王子纳
博科·穆尔扎带入俄国的。
十八世纪以来,纳博科夫家
族的成员一直出任军界及政
界中的高级官员。我们这位
作家的祖父德米特里·尼科
拉耶维奇是沙皇亚历山大二
世和三世的司法大臣;其子
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
奇放弃了可能在宫廷里任职
的前途,却以政治家和新闻
记者的身份参加了那场注定
要失败的俄国立宪民主的斗
争。这位富有战斗精神的勇
敢的自由主义者于一九○八
年被捕入狱,被关押了三个
月。然而他一如既往,依旧
将他和他的小家庭的生活维
持在上等社会的奢侈水平上
: 他们或住在他父亲在圣
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海军部大
楼地区盖的那幢市内宅第,
或住在乡间别墅维拉,这幢
别墅是他的妻子作为嫁妆的
一部分,从极其富有的娘家
鲁卡维什尼科夫家族带过来
的。弗拉基米尔是他们的第
一个活下来的孩子。他的弟
弟妹妹们证明说,他从父母
那里得到的爱护和关心是最
多的,无人可及的。他年少
早慧,活泼而有生气,儿时
多病但后来体格强健。他家
的一位友人还记得,他是一
个“身材细长、比例匀称的
少年,生着一张富有表情、
充满生气的脸,一双追根问
底的慧眼,眼中总闪着嘲弄
人的火花”。
弗·德·纳博科夫是一位有
些亲英的人,他的子女不仅
学习法文,还学习英文。他
的儿子在回忆录《说吧,记
忆》中自称:“我在能够阅
读俄文之前就学会阅读英文
了。”他还记得小时候那“一
连串的英国保姆和家庭教师
”,以及从不间断的、有趣
的盎格鲁–撒克逊手工制品
:“各种各样好吃好玩的东
西从涅瓦大街上的英国店铺
里源源不断地来到家中:
水果蛋糕、鼻盐、扑克牌、
拼图游戏、带条纹的运动茄
克、滑石粉色的网球。”在
这部《文学讲稿》里所提及
的作家当中,狄更斯可能是
他最早接触的一位。四十年
之后,纳博科夫在给埃德蒙
·威尔逊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父亲是一位狄更斯专家。
有一阵子,他大段大段地对
我们这些孩子朗读狄更斯的
作品,当然是英文本的。”“
也许当我还是一个十二三岁
的孩子时……在乡间别墅度
过的阴雨连绵的夜晚里,他
对我们朗读《远大前程》,
使我后来从精神上抵制重读
狄更斯。”是威尔逊在一九
五○年将他的注意力转向《
荒凉山庄》的。纳博科夫曾
对《花花公子》的一位采访
记者谈起他在少年时代所阅
读的书籍:“在圣彼得堡度
过的十岁到十五岁之间的五
年时间里,我所读过的英文
、俄文和法文的小说及诗歌
肯定比我一生中任何一个其
他五年当中都读得多。我特
别欣赏威尔斯、坡、布朗宁
、济慈、福楼拜、魏尔伦、
兰波、契诃夫、托尔斯泰,
以及亚历山大·勃洛克。对
于另一个层次的作品,我的
英雄人物是斯卡利特·平珀
乃尔、菲利斯·福格和夏洛
克·福尔摩斯。”这后一类作
品可以有助于说明为什么纳
博科夫在他所讲授的欧洲经
典作品的课程中,包括了斯
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他
博科夫在开学时总要说的话
:“座位都已经排了号。我
希望各位选好座位,不再更
换。这是因为我想把你们的
名字和你们的相貌联系起来
。大家对各自的座位都满意
了吗?很好。不说话,不吸
烟,不编织,不读报,也不
要睡觉,看在上帝的分上,
请记笔记。”考试之前,他
会说:“一副清醒的头脑,
一份试卷,加上墨水和思考
,简写熟悉的姓名,例如包
法利夫人。不要用修辞掩饰
无知。除非有医生的证明,
否则任何人也不得上厕所。
”他是一个热情洋溢、热心
教学、富有感染力的老师。
我本人的妻子曾经是纳博科
夫最后教的、即一九五八年
春秋两个学期的那班学生中
的一个;这之后,《洛丽塔
》使他突然富裕起来,他就
此告假,一去不复返。她被
他深深地吸引了,有一次她
发着高烧去听课,课后马上
就被送进了学校医院。“我
觉得他能教会我如何读书。
我相信他能给我足以让我终
身受益的东西,而事实确是
如此。”直至今日,她仍然
不能认真阅读托马斯·曼的
作品,而且丝毫也没有放弃
她从第三一一 —三一二号
文学课上学到的主要教义:
“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
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
的废话。”
即使是纳博科夫为数极
少的得意门生,也会成为他
的恶作剧的牺牲品。当我们
的拉格尔斯小姐还是二十岁
的温柔姑娘时,一次下课后
,她走回教室,在一堆散扔
在那里的标着“预考”的试卷
中寻找她的答卷。她没有找
到,最后不得不走到老师面
前。纳博科夫高高地站在讲
台上,过分专注地收拾着讲
课稿,似乎没有注意到她。
她说了句“对不起、打扰您”
了,然后说她的答卷好像不
见了。他弯下腰,扬起眉毛
:“你叫什么名字?”她告诉
了他,然后他就像变戏法一
样,突然从背后拿出她的答
卷。答卷上批着九十七分。
他告诉她:“我想看看天才
长什么样。”随后他冷静
导语
《文学讲稿》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自身是二十世纪备受推崇的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大家,文学声誉卓著且越来越受到无可置疑的认可,他将欧洲贵族趣味与传统修养带进美国文化,又持有深刻而世故的批判与讽刺眼光,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品味。擅长反讽、怀旧与滑稽模仿技法;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他以广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形成令英美本土作家赞叹的英文风格。移居美国后,他在康奈尔大学等几所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文学讲稿》正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编辑修订成书。由于风格独特,且闪烁着文学解读和批评的精彩光芒,随着时间的积淀,其作为文学评论经典名作的品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尊崇。
本书对七位文学大家的七部文学名著的永恒的探讨,每一部都熠熠生辉,都被谈论过无数次,但这次是作家解读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经典成就经典。兼具可读性与极高的文学批评典范价值,塑造优秀读者。
后记
在目前这种极端令人烦
恼的世界形势下,你们当中
会有一些人觉得研习文学,
尤其是研习结构与风格,是
对精力的一种浪费。我的看
法是,对于某种性情的人来
说——我们都有不同的性情
——无论在哪一种环境里,
研习风格都会是浪费精力。
除此而外,我觉得任何头脑
,无论有艺术倾向或实际倾
向的,总会有某种感知的细
胞能够接受超越日常生活可
怕烦扰的事物。
令我们吸收了养分的这
些小说不会教给你们用来处
理生活中任何显而易见的问
题的方法;它们也不会在办
公室或军营、厨房或婴儿室
里帮上什么忙。事实上,我
试图和你们分享的这些知识
不过是纯粹的奢侈品。这些
知识既不会帮助你去理解法
国的社会经济,也不会帮助
你去明白一个少女或少男的
内心秘密。但是,如果你听
从了我的教导,感受到了一
个充满灵感的精致的艺术品
所提供的纯粹的满足感,这
些知识就帮到了你们。而这
种满足感转过来又建立起一
种更加纯真的内心舒畅感,
这种舒畅一旦被感觉到,就
会令人意识到,尽管生活中
有各种各样的跌跌撞撞和愚
笨可笑的错误,生活内在的
本质大概也同样事关灵感与
精致。
在这门课中,我试图揭
示这些精彩玩偶——文学名
著——的构造。我试图把你
们造就成优秀的读者。读书
不是为了幼儿式的目的,把
自己当作书中的人物;也不
是为了少年人的目的,学习
如何去生存;更不是为了学
术的目的,沉迷于各种各样
的概念当中。我试图教给你
们为了作品的形式、视角和
艺术去读书。我试图教给你
们去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
去分享那份作者的情感,而
非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那
种创造的喜悦与艰难。我们
没有围绕着书去谈论关于书
的事,我们直接走到一部部
名著的中心,走到作品活生
生的心脏当中。
现在这门课就要结束了
。和这班同学一起研习,我
的声音源泉与你们的耳朵花
园之间互动特别愉快。这些
耳朵有的倾听着,有的紧关
着,大多数具有很强的接受
能力,少数几个则仅仅是摆
设,但是所有的都颇通人情
,神圣不凡。你们当中会有
人在毕业以后继续阅读名著
,也有人则不再问津。如果
有人认为他无法培养起阅读
大师作品的乐趣的能力,那
么他根本就不必阅读。毕竟
在其他领域里也有其他的刺
激:纯科学的刺激和纯艺术
的愉悦同样令人愉快。关键
是去体验在任何思想或情感
领域里的激情。假如我们不
知道如何激动,假如我们不
去学习如何将我们自己比平
常时的我们稍稍提高一点点
,进而去品尝人类思想所能
提供的最珍奇最成熟的艺术
之果的话,我们就可能失去
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申慧辉译
精彩页
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我的计划是找几部欧洲名家作品来进行研究。做的时候想本着一种爱慕的心情,细细把玩,反复品味。因此,“怎样做一个好读者”或“善待作家”这类标题或可作为这些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讨论的副题。早在一百年前,福楼拜就在给他情妇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的话: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就可成为大学问家了。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注意和欣赏细节。如果书里明朗的细节都一一品味理解了之后再做出某种朦胧暗淡的概括倒也无可非议。但是,谁要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来看书,那么第一步就走错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无法看懂这部书了。拿《包法利夫人》来说吧。如果翻开小说只想到这是一部“谴责资产阶级”的作品,那就太扫兴,也太对不起作者了。我们应当时刻记住,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的,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这个新天地,研究得越周密越好。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同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来对待。我们只有仔细了解了这个新天地之后,才能来研究它跟其他世界以及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指望通过一部小说来了解世界,了解时代?当然谁也不至于天真到以为只要看看由那些新书俱乐部四处兜售的装帧漂亮的标以历史小说的畅销书,就能对过去有所了解。但是文学名著又当怎样看呢?比如简·奥斯丁,她只了解牧师家庭的生活,而她书中描写的却是英格兰地主阶层的缙绅生活和田园风光,我们可以相信她所描绘的这幅图画吗?再如《荒凉山庄》,这本书写的是荒唐的伦敦城里的荒唐传奇,难道我们可以称其为百年前的伦敦大观吗?当然不行。这里所讨论的其他同类小说也当如是看。事实上,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并且这里选的小说更是最上乘的神话了。
就天才作家(就我们能猜测到的而言,而我相信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而言,时间、空间、四季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思想,凡此种种,都已不是授引自常识的古已有之的老概念了,而是艺术大师懂得以其独特方式表达的一连串独特的令人惊奇的物事。至于平庸的作家,可做的只是粉饰平凡的事物: 这些人不去操心创造新天地,而只想从旧家当,从做小说的老程式里找出几件得用的家伙来炮制作品,如此而已。不过,他们的天地虽小,倒也能导出一些有点趣味的花样来,招得平庸的读者一时的喜爱,因为这些读者喜欢看到自家的心思在小说里于一种令人愉快的伪装下得到反映,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会发射星球上天,会仿制一个睡觉的人,并急不可待地用手去搔他的肋骨逗他笑。这样的作家手中是没有现成的观念可用的,他们必须自己创造。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视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不然这门艺术就成了无所作为的行当。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摊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里结的浆果是可以吃的;那只从我身边窜过,身上带斑点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环绕的湖可以叫做“蛋白石湖”,或者更艺术味一点,叫“洗盘水湖”。那云雾是一座山峰,而且是注定要被征服的山峰。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是艺术大师,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
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拥抱起来了。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他们就永不分离。
在一次巡回讲学途中,某天晚上我到了一所偏远的地方学院。讲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道小测验题,列举“优秀读者十大条件”,让学生从中选四项足以使人成为优秀读者的条件。原题不在手边,现在记得大体是这样的。请从下面的答案中选出四条作为一个优秀读者所应具备的条件:
1 须参加一个图书俱乐部。
2 须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认同。
3 须着重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书。
4 须喜欢有情节有对话的小说,而不喜欢没有情节、对话少的。
5 须事先看过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
6 须自己也在开始写东西。
7 须有想象力。
8 须有记性。
9 手头应有一本词典。
10 须有一定的艺术感。
当时,学生对作品大多看重感情上的认同、情节、社会—经济角度、历史眼光。当然,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一个优秀读者应该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还要有一些艺术感—这个艺术感很重要,我自己也在不断培养,而一有机会就向别人宣传。
顺便说一句,我这里所指的“读者”是一种泛泛的说法。奇怪的是我们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听我说是怎么回事。我们第一次读一本书的时候,两只眼左右移动,一行接一行,一页接一页,又复杂又费劲,还要跟着小说情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讲稿(精)/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译者:申慧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95253
开本 32开
页数 5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24-04-01
首版时间 2024-04-01
印刷时间 202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44
CIP核字 2024020735
中图分类号 I106.4-5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1
139
3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