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贝时璋与当代中国生物物理/清华科史哲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生物物理学之父——贝时璋的学术与工作经历为线索,研究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的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综合考察了当代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具体内容涉及贝时璋留德期间的实验生物研究、受到导师哈姆斯的生物哲学影响、回国后筹建中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学科,以及他如何倡导生物学与物理、化学、航天等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和融合。此次中译本对原作进行了仔细修订,此外还增加了“镭、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在中国”“当代关于贝时璋的生物思想史研究”等内容。 作者简介 陆伊骊,2014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16-2019年在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海洋史和海洋生物史。2015年在施普林格出版首部英文学术专著A History of Biophy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生物物理学在当代中国 一 中国生物物理学之父 二 生物物理学的制度基础 三 通过发射探测火箭建立生物物理学 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生物物理学之父 一 贝时璋的早年时期 二 威廉·哈姆斯 三 哈姆斯与纳粹 四 贝时璋和他的细胞重建理论 五 贝时璋、勒柏辛斯卡娅和细胞理论之争 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物理学的先驱者(1949-1958) 一 1949年以前中国生物学概况 二 领导风格的差异 三 院士之路 四 实验生物学(1949-1953) 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物理学的制度基础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物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二 生物物理学的教育系统 三 贝时璋与第一次中美生物物理接触 四 一份生物物理学专业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五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生物物理系(1958-1962) 一 中科大的生物物理学系(1958-1961) 二 中科大生物物理学的综合课程(1958-1961) 三 生物物理学和专业改革(1960-1962) 四 生物化学与生物情报学:矛盾还是一致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通过发射探空火箭建立生物物理学 一 “581”任务和“两弹一星”工程 二 “两弹一星”工程的语境化解读 三 太空任务中军民合作的比较政治 四 生物物理学与“581”任务 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镭、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20世纪中国放射生物学历史寻踪 一 引言 二 放射生物学之前:民国时期的镭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和技术 四 中科大的生物物理学与放射生物学 五 放射生物学和大气核试验 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当代贝时璋研究 一 回顾:贝时璋研究综述 二 贝时璋与自然生成 三 展望:贝时璋研究 四 结语:“任务带学科”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贝时璋与当代中国生物物理/清华科史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陆伊骊 |
译者 | 译者:陆伊骊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9722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1-05-01 |
首版时间 | 2021-05-01 |
印刷时间 | 202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88 |
CIP核字 | 2021048399 |
中图分类号 | K826.15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