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第3辑)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史进程,在话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其中包括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话剧史论专家,以及院团、剧场管理专家,等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参与了中国话剧历史建构,为话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的内容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以对话体的方式,对在世的话剧艺术家进行采访和记录;二是以传记体的方式,对已逝的话剧艺术家或者不便采访的话剧艺术家进行艺术总结。力图在“访谈”中回望和审视话剧历史创造中的生命个体,在“研究”中探究话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艺术业绩。
目录
张骏祥、曹禺:惺惺相惜,此情未了
袁牧之:孜孜奋斗,千面人生
郑君里:艺海耕耘,影剧骄子
路曦:植根人民,潜心创作
丹尼:一颗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心
姚仲明:革命者、外交官、剧作家
陈波儿:文艺战士,巾帼英豪
谭霈生:坚守戏剧本体,深拓美学情境
王晓鹰: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梁伯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喻荣军:让看戏成为一种习惯
陈佩斯:喜剧人生与表演艺术
冯翊纲:相声剧的常则与例外
陈大联:游弋于戏曲和话剧之间的创新型导演
郝鹏寿:挥洒写意人生
多布杰:用角色雕刻人性的善恶
孙文辉:“一代有一代之戏剧”
刘远:扎根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于伟:坚守和探索在话剧艺术的舞台上
序言
话剧史是一首生命的交
响诗
宋宝珍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
与研究》第一至四辑即将付
梓,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
重点课题,作为话剧研究所
的一项学术工程,它完成了
初步的阶段性工作。本书的
内容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
以对话体的方式,对在世的
话剧艺术家进行采访和记录
;二是以传记体的方式,对
已逝的话剧艺术家或者不便
采访的话剧艺术家进行艺术
总结。我们力图在“访谈”中
回望和审视话剧历史创造中
的生命个体,在“研究”中探
究话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
艺术业绩。如果说“访谈”是
与前辈话剧艺术家的心灵对
话,那么聚焦于话剧艺术家
的“研究”将是学术探索的开
始。
也许我们的方法是笨拙
的,但是我们的心是虔敬的
;也许我们的成果是初步的
,但是我们的工作是持续的


话剧艺术是关于人的艺
术,“活人演给活人看”一直
是它的重要特点。一代又一
代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以及台
前幕后的人们,共同书写了
中国话剧的历史。在没有影
像记录的时代,很多人的艺
术光彩交付给岁月尘埃,即
便是如今影像技术高度发达
的数字时代,我们在剧场里
看到的也不过是艺术创造的
一个成果性显现,那些促成
这一成果出现的生命个体和
创造环节往往被忽视或者遮
蔽。
戏剧是人创造的,这是
不争的事实。新世纪初叶曾
流行过一种说辞,叫作“只
养戏,不养人”,对此很多
戏剧界人士心存疑虑。观念
是行动的先决条件,如果一
种观念带有决策力和影响力
性质,那么对其合理性、合
法性应当进行必要的论证和
先行的实验,毕竟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戏都在
人的身上,倘若忽视了人的
因素,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只养戏,不
养人”的观念错位所导致的
一系列行为,招致很多话剧
工作者改行、彷徨,也导致
了话剧事业的危机和损失。
重视话剧艺术家作为人的有
机天性和创造活动,审视他
们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积淀,
应当是话剧史学构成之中的
重要内容。
从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
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
《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到今天现代戏剧成为民
族文化之林中不可替代的艺
术形式,中国话剧已经走过
了110多年的历史。在110
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它经历
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无论是
抗战的硝烟、“文革”的摧残
,还是商业大潮的席卷,都
不曾改变其艺术品格和精神
气质;而新世纪的到来,新
时代的召唤,必将使中国的
话剧事业走向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话剧110多年的历
史进程中,涌现过很多优秀
的话剧运动领导者、剧院管
理者、艺术实践家,诸如编
剧、导演、演员、灯光设计
师、舞台美术师,等等,他
们共同创造的不朽的艺术成
果,构成了话剧史的不朽篇
章,并为今后的话剧发展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
经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参与过话剧历史建构的
老一辈话剧艺术家纷纷到了
垂暮之年,他们即使有心将
艺术经验传诸后世,往往也
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人
甚至带着遗憾告别了人世,
比如曹禺、英若诚、夏淳、
石羽、于是之、李默然、叶
子、朱琳、欧阳山尊、林连
昆、黄宗江、李龙云、乔奇
、严飞、马奕、白杨、陈颖
、牛星丽等,他们“心中的
宝贝”——平生积累的艺术
经验,来不及被人挖掘、整
理、记录,就已经烟消云散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出于抢救话剧第一手资
料的目的,话剧研究所着手
进行《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
与研究》,尽管我们的能力
有限,但是我们坚信,行动
是最好的宣言,接近理想目
标的最好方式是大胆实践。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
与研究》项目,是我们现在
所做的基础性工作,这对于
话剧艺术资料的抢救十分必
要,对于未来话剧史研究的
丰富和完善十分必要。
我们的工作形势紧迫。
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对老一
辈话剧艺术家进行访谈、记
录的过程中,不时传来令人
痛心的消息:一些戏剧界的
重要人物骤然告别人寰,仅
2019年就有田本相、董健
、刘厚生、穆凡中、童道明
、钮心慈等。
以有涯之生命追无涯之
学问,以现实之步履追时光
之迅疾,我知道这是一场没
有胜局的博弈。但是,中国
的话剧事业在呢,热爱话剧
的人们在呢,话剧研究所在
呢,我们的使命在呢,我们
责无旁贷,必须不断努力。
一步一步迈进,一点一点积
累,我们终会有所收获。

以往的话剧历史研究,
往往特别重视话剧文学史的
构成,这虽然也取得了重要
的学术成果,但是毕竟不是
话剧艺术的全部。剧本尽管
是独立的文学体裁,但是作
为舞台艺术,仅有剧本的存
在,话剧艺术仍然是“未完
成”。一部完整的话剧史,
必须要研究与剧本文学体裁
相关的剧场美学,而剧场美
学研究的基础,离不开导演
、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接受
美学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
归纳、整理、提炼。
话剧研究所的重要职能
之一是话剧史论研究,我们
的责任在于重点考察和描述
中国话剧的历史进程,对剧
作家、剧作、戏剧现象以及
艺术问题进行学术
导语
如果说“访谈”是与前辈话剧艺术家的心灵对话,那么聚焦于话剧艺术家的“研究”将是学术探索的开始。
本书力求做到资料收集的全面、传主个性的凸显、艺术生命的完整、历史评价的精准、学术研究的新见。
本书旨在还原和丰富中国话剧历史的整体面貌,为后来者研究中国话剧史提供第一手资料。
精彩页
张骏祥、曹禺:惺惺相惜,此情未了
人物简介:张骏祥(1910.12.17-1996.11.14),笔名袁俊,江苏镇江人。我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戏剧导演、剧作家、理论家。曾任原文化部电影局局长、上海电影局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导演话剧作品有《蜕变》、《北京人》、《安魂曲》、《柔蜜欧与幽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小城故事》《山城故事》《美国总统号》《万世师表》等。电影代表作《白求恩大夫》《翠岗红旗》。出版了《导演术基础》《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影事琐议》《袁俊戏剧集》《张骏祥电影剧本选集》等著作。
曹禺(1910.9.24-1996.12.13),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湖北潜江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戏剧教育家。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戏剧的泰斗。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处女作《雷雨》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其冠名的“曹禺戏剧文学奖”是我国四大文学奖之一,此外,还有“曹禺教育奖”“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中国曹禺文化周”等。
一、相识又相知
1930年9月,在清华大学最绚烂多姿的秋天里,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西洋文学系的系主任王文显先生正在台上报告本系状况,一名旧生——四年级的张骏祥(见图1),站在人群中在寻找着什么人,他那东张西望的表情,一看而知就极具目的性。是的,他在寻找那位知名学生“娜拉”,那个因为在南开出演《娜拉》中的娜拉而被誉为“新剧家”的万小石(见图2)。
万小石,这个已经在南开大学注册过两个学期的学生,在他导师张彭春先生的指导下,转身迈进了清华的校园,论年龄,万小石和张骏祥同龄,甚至他比张骏祥还大3个月。
张骏祥找“娜拉”,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自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极其仰慕那些能飞檐走壁的“大侠”,像万小石这样的“能力”也可算作“小侠”一类;其二,是清华园的老规矩,新生要过旧生的几道关才可“正式入学”,诸如“拖尸”“跟拜”“泡水”等。张骏祥锁定了万小石,他虽对“娜拉”小有敬意,但也不能破坏老规矩,要挫挫他的傲气,美其名日让他一入学便谦恭为怀,保持清华优美的校风。
新生大会一结束,万小石真没有逃过“拖尸”一关,被张骏祥等人抓住四肢高高举起,于空中震荡数次后弃之于地。其实,万小石早就从张彭春那里知道清华的这些规矩了,所以他冷静对待,毫无惊慌之举。他来清华看中的是西洋文学系所注重的欧洲文学,只莎士比亚这门课程,就得读十几本莎翁名剧才算修毕,他是全身心来读书的,他的抱负最终是要当个剧作家,当个中国首屈一指的剧作家,这些个小玩闹,在他看来根本不算什么。
张骏祥看出了万小石的不在乎,要不“跟拜”的时候,万小石的表情怎么能那么肃静。于是,张骏祥决定再“整整”他,看看他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这天,张骏祥跑到万小石的宿舍里。他见到万小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找你泡水去!”而万小石连头也没有抬一下,因为他正在埋头翻译一个英文独幕剧。张骏祥素来脾气大,走过去,一把夺下万小石书桌前的书,定神一看,才看出这是一本英文剧本集,小石翻译的剧名是“Whose Money”,是Lee Dickson和Leslic M.Hiekson的原著。刚要发火的他,马上转变了态度,万小石那么努力地翻译剧本的行动,让他刮目相看。原来,张骏祥素来喜欢戏剧,要不,他也不会那么关注万小石了,他也想写剧本,但只小试了一把散文创作,在《新中华》副刊上发表了《父亲》《梦》等。看来他算是找到了同志。于是他再也不提“泡水”的事儿,而是要小石给他泡了一杯茶,两人聊了起来。万小石告诉张骏祥,他正改译的剧本,打算起个中文名字,叫《太太》。从此,张骏祥与万小石成了好朋友,成了研究戏剧的莫逆之交。
一晃三年过去了,张骏祥留校当了两年助教之后,万小石也毕业到了石家庄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两人继续各自的戏剧活动,1934年,万小石的《雷雨》以“曹禺”为笔名发表,1935年年初,张骏祥为李健吾导演的王文显的《委曲求全》担任剧务。1935年6月,清华公布了第三届公费留美名额共30名,其中竟然增加了留美研究戏剧(注重舞台技术)的公费名额,虽然只有一个名额,但张骏祥还是在第一时间告知了万小石,他俩相约一起报名参加考试。竞争是激烈的,面向全国各。高校的师生及校友。8月25日,分别走进清华和金陵两地总共236名考生参加了考试。10月20日,考试结果出炉,张骏祥以体格健壮、英语流利被录取,而万小石失之交臂。
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在张骏祥的身上,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第3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宋宝珍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66934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2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2021-03-01
印刷时间 202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684
CIP核字 2019079141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3: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