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美术史十议(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目录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归 导语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美术史十议(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巫鸿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5299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57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00 |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 印刷时间 | 2022-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51 |
| CIP核字 | 2015066016 |
| 中图分类号 | J120.9-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0.25 |
| 印次 | 5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7 |
| 宽 | 178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1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