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
内容
编辑推荐

《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是作者(陈智超)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留下的口述史材料,已经《南方都市报》全文连载。书中所涉及的陈垣、陈乐素、陈智超祖孙三代,均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更是享誉世界的学者。该书中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名人交往史提供了众多信息。而一门三代史学家更是我国近代未有,对于青少年的励志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是有关广东新会陈氏一门三史家的传记性文字。陈垣、陈乐素、陈智超三代皆有我国著名史学家。该书分别叙述了三位人物的经历、交往、学术贡献与家庭生活,内容丰富,对深入了解二十世纪的学术史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由陈智超编著。

目录

陈垣家世及青少年时代

宗教史研究:古教四考

元史研究

历史文献学的“陈门四学”

要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陈垣与北京图书馆

陈垣与故宫博物院

陈垣与陈寅恪

陈垣与胡适

多姿多彩的陈门弟子群体

四名登堂入室的弟子

抗日战争中的陈垣

陈垣的晚年

陈乐素的少年时代和求学时光

前期的研究经历

解放后的父亲

陈智超的青少年时代

父亲的启发

历史学之路

试读章节

陈垣家世及青少年时代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我祖父陈垣的一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其一,他是一位大史学家。他被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上世纪20年代与王国维齐名,30年代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其二,他是一位大教育家。从教时间74年,从18岁开始一直到去世,其中担任大学校长长达46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其三,他还是一名炽热的爱国者。为什么他在学术、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爱国主义是基本的动力。

祖籍

祖父是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出生在广东新会县棠下镇石头乡的。换算成公历就是1880年的11月12日。这两个日子都很有意思。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他比我祖父大14岁。中国传统历法的十月初十则是唐文宗、宋徽宗和慈禧的生日。石头乡现已划归江门市蓬江区,新会也成为江门的一个市辖区。对此,很多新会人不太满意,因为江门原是新会的一个镇,有人开玩笑说“儿子变成老子了”。6岁前,祖父一直生活在新会石头乡。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对他影响甚大。

祖父中年时曾赋诗回忆儿时与堂姐共食酸姜的情景:“久别容颜异往朝,儿时旧事未全消。不知姜性酸仍辣,持向檐前雨水浇。”还有几句注文:“儿时在四宅旧屋与莲姐共食酸姜,辣甚,则持向檐前雨水浇之。”

家乡先贤对他启发颇大。祖父四五岁时,他的祖母经常带着他从石头乡到棠下去趁墟(粤语,即北方的“赶集”),途中要经过金竹村,金竹村口有块大碑,上面刻着六个大字——“金竹先生故里”。金竹先生是谁?他姓胡名方,字大灵,号信天翁,是继白沙先生陈献章之后,新会的又一位著名学者。祖父17岁时就开始读胡方的文集。定居北京以后,1929年他买到一册胡方所写《千字文》,不胜欣喜,赋诗纪念,并影印了几百册寄赠家乡亲友。后来他发现此册署乾隆年号,与胡方卒年不合,就从胡方后人及各处收集胡方卒年资料。最后确认胡方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断定此册为伪作,专门写了一篇《跋胡金竹草书千字文》更正。这篇文章作于1963年,离他初见“金竹先生故里”碑将近80年了。

祖父对于陈白沙,更是仰慕之至。新会石头乡富山书院是当年陈白沙讲学之处,有李承箕(字大崖)书写的碑记。祖父在1910年曾拓了数十本,并写了识语。1919年,他在《杨太师母乐太夫人八十寿序》中又提到:“垣家新会石头乡之西北有白云书楼,中有李大崖碑记。垣幼时嬉戏其下,即识之。”1960年,他将李大崖碑记拓本寄给新会修志会,建议采入新修县志的文物栏。1923年他还以400大洋的重金购得陈白沙的《心贺》诗卷,请黄节等老友题跋,祖父去世后,我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他一生珍藏的图书文物全部捐献。此册现藏首都博物馆。

崖门宋元大海战对他童年的影响尤其深远。祖父有十几篇文章提及崖门,包括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通鉴胡注表微》。

家世

祖父出生在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创业者是他的祖父海学(1811—1878,名社松)。海学公26岁那年(1836年)以贩卖新会特产陈皮起家,后来扩大为经营药材,在广州城晏公街租下闽漳会馆旧址,开设“松记”店。道光十七年(1837年)改店名为“陈信义”。店铺门联为“信人所任,义事之宜”,家族堂名为“陈宁远堂”,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海学是陈氏家族药材生意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海学共有9个儿子,在旧中国,生女儿不会登载在家谱上,我相信他不能生下来9个孩子都是男子,应该还有女儿。这9个儿子基本上都是继承父业,经营药材,将陈信义行的经营范围扩大至香港、上海、天津、重庆、湛汀、海口、新加坡等地。

维启(1855--1909年)是海学的第五个儿子。祖父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为湖南湘潭宁姓朋友《锄耕图》手卷题诗两首,第一首为:“两世论交话有因,湘潭烟树记前闻。寒宗也是农家子,书屋而今号励耘。”并自注云:“吾先人在湘潭办茶。先父名田,号励耘。”可知维启除经营药材外,还曾远赴湖南湘潭县采办过茶叶,当时湘潭是水陆码头。

陈垣先生是维启公的大儿子。之后维启的妻子周氏又接连生了4个女儿,中间还有一个儿子,但是夭折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维启的三兄维举(名满年)去世。维举公比维启大两岁,死时年仅33岁。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在过去,一个人死时没有儿子是最大的憾事,维启、维举在九兄弟中感情最好,于是维启将自己的儿子过继与三兄;又因为维启当时只有一个儿子(在祖父15岁时,他的弟弟才出生,大名宗强,后改名国键),按照宗族家法,祖父当时“兼祧两房”(三房、五房)。

祖父过继与三房后就与三房曾祖母李氏一同生活。当时他只有5岁,恋母之情使他常常先在三房过继母亲处吃几口,然后又偷跑回五房亲生母亲那里吃饭。好在三房在第一排,五房在第二排,两家隔得很近,往返也很方便。祖父的生母活到76岁,过继母亲李氏一直活到90岁。

家中第一代读书人

1885年,曾祖父维启就将5岁的祖父从新会带到广州。一年后,祖父便进入私塾学习。他五六十岁时还能清楚地记得每年所念私塾的业师、地址和课程内容。出生在这样一个商人家庭,祖父能成为家族第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并在以后取得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得益于曾祖父维启的支持、培养。

当时的私塾,经过启蒙阶段后,就是学习“四书”、“五经”。祖父12岁的时候,偶然在私塾老师书架上发现张之洞著的《书目答问》。据他回忆:“书中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第二年,他又读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眼界大开后,便不满足于只学习儒家经典,而是广泛阅读所能看到的书,尤其是史籍。P3-6

序言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想简要介绍本书的创作过程以及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体会,与读者共享。

2011年8月下旬,广州《南方都市报》戴新伟先生告诉我,他们准备在该报“名家在线”专栏刊出由我口述的陈垣、陈乐素、陈智超家族三代的故事。我同意了,因为虽然我在过去发表过不少介绍、论述祖父、父亲生平和学术的文章,并在2010年结集出版,名为《陈垣——生平学术与交往》,但这些文章的受众主要是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南方都市报》是有影响力、有广大读者群的报纸,如果能用通俗的方式将我们三代的故事表达出来,是有益之事,对我来说也是尝试。

2011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了第一次口述。方式是,先拟定一个访谈的大致范围,由报社驻京记者录音整理,再由我对整理稿作修改,发回广州由副刊编辑帅彦先生编辑加工。记录整理工作相当一部分是由邵聪先生作的,参加者还有其他记者和实习生。2012年4月18日,第一讲在《南方都市报》登出,以后每周发一讲,共发了19期。《励耘学谱——陈垣三代学术人生》陆续登载以后,反映颇佳。全部登完之后,有数家出版社前来接洽出版事宜,又经过数月紧张工作,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我要感谢《南方都市报》有关编辑、记者,感谢关心并促成本书出版的有关出版社,当然,还要感谢本书张龙和栗河冰两位责任编辑。

本书同在报上登载者有什么不同呢?主要是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报纸的版面常有调整,口述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刊出,这次补上。其次是在发表以后,我又发现的新材料。还有就是增加了大量插图和图版。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主要体会有三点。

通俗不是庸俗、不是媚俗。通俗化是很严肃的工作,要把深刻的内容表达得能为尽可能多的人所了解,也就是“深入浅出”。我在本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为此我选择了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细节,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当然,通俗化不但要考虑到读者现有的水平,也负有提高他们水平的责任。用陈垣先生的说法,就是“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

要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书中凡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只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引用别人的资料,必须是权威性的铁证,例如家书、日记、当时的档案、报刊等。一句话,要使本书成为读者可以信赖的信史。

本书叙述的事实,从1880年到2013年,历经133年。本书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反映了这123年。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家庭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但我们的家庭也可以说是相当特殊的家庭。三代史家,史学报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恐难再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智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1254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