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从1990年两德统一,迄于本书中译本出版之时,刚好30年。我们将这个仍在变化着的阶段,称为“柏林共和”,以区别于之前的“魏玛共和”与“波恩共和”。本书汇聚了德国法学各分支学科——包括基础法学、公法、私法、刑事法以及欧盟法与国际法——的中坚学者,试图将各学科的最新发展,置于世界剧烈转型的背景之下,尤其是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进程之中,以便揭示德国法教义学上的微小变化如何折射出大时代的投影。因此,本书既是德国法学家对自身最新学术成就的近距离观察、梳理与总结,也带有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批判,试图推动德国法学范式的思维解放;作为他山之石,亦足益于中国法学研究者之参考、比较与评鉴。 作者简介 托马斯·杜斐(Thomas Duve),1967年生于汉堡,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欧洲法律史研究所所长,法兰克福大学比较法律史教席,并担任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因茨科学与文学研究院院士,阿根廷国家历史研究院通讯院士等。主要研究领域:全球法律史(侧重伊比利亚帝国),教会法史与道德神学(如萨拉曼卡学派),以及法律史学史等。 目录 序言 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导言 柏林共和国——一个暂时的定位 一个富有成果的酝酿过程?——柏林共和时代的法律史学 现代的固定旋律——柏林共和时代的法理学 柏林共和时代的比较法和国际私法——国家、欧洲和全球视角 法殿堂内的思维转换——以柏林共和时代的公法为例 寻找新的同一性——柏林共和国的宪法走出其战后保护区 处于改革压力和市场疑虑之中:柏林共和时代的行政法学 至少掌控了变革——柏林共和时代的社会法(学) 从波恩经柏林到布鲁塞尔和海牙——柏林共和时代的欧盟法学及国际法学 背离现实——柏林共和时代的刑法学 日渐消失的边界——刑事实体法与“他的”程序法 柏林共和时代的国际刑法 从单一性到多元性——柏林共和时代作为独立法律领域的反歧视法的产生 在政治化与再教义化之间:柏林共和时代的家庭法学 处在新时代?——柏林共和时代的商法和公司法 从莱茵资本主义到资本市场法(以及重新回归?) 导语 这部书所展现的时空是整个西方世界法律发展的一个现实缩影。 这部书涉猎的论题不仅很前沿,而且其内容还几乎覆盖了法学学科的所有重要领域。读者会看到,传统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内容,如法理学、宪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国际法和国际私法、欧盟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法、行政法、商法和公司法等等,都可见诸本书中,其中有些内容颇有思考深度。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译者:郭逸豪//王泽荣//蒋毅 |
| 编者 | (德)托马斯·杜斐//斯特凡·鲁珀特//李富鹏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90503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60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1-01-01 |
| 首版时间 | 2021-01-01 |
| 印刷时间 | 2021-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700 |
| CIP核字 | 2020173314 |
| 中图分类号 | D951.69-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