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中国茶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集锦)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人说茶艺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亲和力的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茶艺像一朵山花,开在人们心灵的窗棂上,优雅而芬芳。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茶艺的一般程式,以及西湖茶、文士茶、禅茶、福建乌龙茶、潮州功夫茶、台湾乌龙茶等名茶的茶艺表演,既可供广大茶文化爱好者研习,也可作为茶艺知识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以茶养廉、以茶修德、以茶怡情,茶之于现代生活仍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载体。茶艺表演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茶艺力求雅俗共赏,茶艺表演并不是舍本求末,它能充实精神生活,提高人们对茶的爱好和修养,是一件好事。本书以图说的形式介绍了各种茶艺表演,对广大茶文化爱好者研习茶艺有所启迪。

目录

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

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茶礼表演

此物清高世莫知——文士茶表演

且吃了赵州茶去——禅茶表演

含英咀美入诗肠——福建乌龙茶茶艺表演

最是功夫茶与汤——潮州功夫茶茶艺表演

乡恋茶缘两不捐——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

擂茶一碗更深情——擂茶表演

后记

试读章节

    水之美

“水为茶之母”。水发茶性,水之于茶前人早有精辟的论述:“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好水是有标准的,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对宜茶之水作了明确的规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出了宜茶之水的标准:“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至于“敲冰煮茗”、“扫雪煎茶”、“汲泉烹茶”,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善于择水的佳例。《茶经》中,陆羽不仅将天下泉水分出个三六九等,还在《茶经·五之煮》中对烧水用火作了评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并用“鱼目”、“涌泉连珠”、“腾波鼓浪”形容沸水的三个阶段,以此来说明泡茶需掌握的水温。

现代茶艺选用方便、洁净的再加工水,如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等。一般选用自来水需设法去除氯气,选用矿泉水需是含钙、镁离子少的软水。

    器之美

“器为茶之父。”陆羽在《茶经》中设计了一套茶具计二十四种,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列十二种,明屠隆《考槃余事》中列二十七种。《茶经》云:“城邑之中,王公之门,廿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可见时人对茶具的重视。

自古至今,中国的茶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茶艺过程中涉及的茶具主要是指饮茶用具。按其质地分,可分为陶器、瓷器、玻璃、金属、漆器、竹木器等。当饮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吋,茶具早已不只是盛放茶汤的容器,而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凝结了人类的智慧,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融造型艺术、文学、书法、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

精美的茶具不仅造型质朴自然,质地纯正,而且装饰古雅,内涵隽永,富有神韵。当然,茶具之美最主要的还在于它的实用性,因茶制宜,衬托茶之汤色,保持浓郁茶香,方便人们品饮。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具也日益精美典雅,并逐渐发展成为茶文化中独具风采的组成部分。

         P13-P14

序言

    序一

     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誉馆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王家扬

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一份厚礼,直至今日,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产茶,一百多个国家的人民品饮源自中国的茶叶,浸淫在中国茶的芬芳世界里。中华茶文化就像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磁场,不仅吸引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香港特別行政区的茶文化爱好者寻访茶的芳踪,连非洲一些产茶国、欧美一些不产茶的消费国也融入到学习中华茶文化的氛围中。

这是一个喝中国茶的时代。

以茶养廉、以茶修德、以茶怡情,茶之于现代生活仍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载体。茶艺表演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茶艺力求雅俗共赏,茶艺表演并不是舍本求末,它能充实精神生活,提高人们对茶的爱好和修养,是一件好事。不可否认,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年轻人是通过茶艺的推行与发展而对茶文化产生兴趣的。既要继承茶道精神,又要有创造性地发展茶文化,这才是茶艺发展的根本。

弘扬茶文化的关键就是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保护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回归,人们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和喜爱,增进了民族自信心,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保护茶艺这种动态的历史遗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博物馆茶艺队的研习与表演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欢迎,为传承茶艺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过酝酿,将多年来对茶艺的研究与实践以图说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既是对工作的梳理与检验,又是一种新的开拓,必将对广大茶文化爱好者研习茶艺有所启迪。

后记

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国内惟一的国家级茶专题博物馆,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茶文化的使命。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与茶栢关的文物、资料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征集、收藏和研究工作。在做好茶文化陈列展示的同时,也致力于对我国典型茶道、茶艺及各地饮茶习俗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复原再现工作的尝试。建馆之初,就组建了一支素质优秀的茶艺表演队。十多年来,茶艺队人员新老交替,茶艺表演不断推陈出新,先后在馆内或外出表演的茶艺节目有:西湖茶礼、禅茶、文士茶、擂茶、潮州功夫茶茶艺、福建乌龙茶茶艺、台湾乌龙茶茶艺、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农家茶、朱权茶道、日本茶道等十多个表演项目。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钱其琛、吴仪、卢嘉锡、铁木尔·达瓦买提、马万琪等在视察我馆时,茶艺表演队曾分别献演过西湖茶礼、文士茶表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南非总统曼德拉、斐济总理、葡萄牙总理、奧地利议长及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政要、贵宾也在参观我馆时观看了茶艺表演。

茶艺队曾应中央电视台“中华文明之光”、“综艺大观”等栏目邀请,使“西湖茶礼”与全国电视观众见面;茶艺表演队还三次应邀去日本表演茶艺,并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济南、广西等地参加茶文化活动。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表演受到海内外各界欢迎,为国际、国内茶文化研究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997年4月5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观看西湖茶礼后欣然题词:“茶道表演,真是细致入微,好极了。”

2001年1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观看文士茶表演后说:“这个冲泡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不少人不会泡茶,不管什么茶,往杯子里一放,开水一冲,这是喝不出茶香来的。”

2001年7月19日,《欧洲时报》主编梁源清观看表演后说:“文士茶文化气息很浓,表演把握得好,应该让这种高雅的艺术走向世界。”

2003年3月2日,西班牙电视台编导阿蓝恰来我馆拍摄节目后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中国有茶叶,就叫中国茶。这次参观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观看了茶道表演,才知道中国茶有许多种类,而各类茶的冲泡方法、用具又各有讲究。中国茶文化太丰富了,中国茶艺魅力无穷!”

2004年6月,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观看西湖茶礼后挥毫写下“江南精英,中华雅韵”。

不少社会知名人士观看茶艺后留言:“馆雅茶香,陆羽再现”;“观茶博禅茶,人心静如神”;“看了茶艺表演,开了眼界,长了知识,茶叶冲泡有这么多讲究……”

国内外不少茶艺爱好者观看了我馆茶艺表演后,对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来馆学习茶艺。日本名古屋游茶苑山口纪子1999年来茶博参观后,深深地爱上了中国茶艺,她每年都带几十名日本茶人来学习中国茶文化,学习中国茶艺表演。2002年3月3l日杭州市政府举行开茶节,她带领十二名学过西湖茶礼的日本友人,身穿和服登台表演西湖茶礼。她和助手还在2002年9月日本静冈举行的世界茶叶大会上表演西湖茶礼。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到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为了研究和改进、提高我馆的茶艺表演水平,我们与浙江摄影出版社合作,将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表演队经常表演的几套茶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茶品、水晶、茶具、服饰、音乐、礼仪、程序等几个方面介绍给大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地饮茶习俗千姿百态,中华茶艺源远流长,我们介绍的这些茶艺,仅是中华茶艺的一部分。由于我们接触面有限,对茶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如有不到之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中国茶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集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茶叶博物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3688
开本 32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0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64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6
162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