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外国文学名著新译)/现代译文馆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内容推荐

《我的大学(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三,讲述了青年阿廖沙奔赴喀山,上大学未果,进入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最终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战士的人生历程。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就这样,我起程去喀山大学读书了,至少可以说是这样。

我是在一个中学生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启发下产生了上大学的想法。他是一个招人喜欢的青年,长得很帅气,有一双女性般温柔的眼睛。当时我们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他住在阁楼上。他经常看见我拿着书看,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我们就认识了。不久,叶夫列伊诺夫开始说服我,让我相信我有“超常的科学研究能力”。

“您天生就是献身科学的。”他说道,潇洒地甩着飘逸的浓密长发。

当时我还不懂,一只小家兔也可以起到为科学服务的作用。可是叶夫列伊诺夫言之凿凿地向我证明说,大学里需要的就是像我这样的青年。自然,也提到了故人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叶夫列伊诺夫说,我到了喀山可以住在他那里,用一个秋季和冬季的时间,我就能学完中学的课程,然后通过随便几门课程的考试(他就是这样说的:“随便几门课程”),大学里就会发给我公费助学金,五年之后,我就成为一名“科学家”了。看来这一切都非常简单,叶夫列伊诺夫当时十九岁,他的心地又很善良。

中学毕业考试刚一结束,他就走了。他走后两个星期,我也动身了。

外婆送我的时候,劝我说:

“你别总是对人发脾气了,你老爱发脾气,变得那么暴躁,净自以为是!都是受你外公的影响,瞧你外公现在成什么样儿了?活着活着就成老糊涂了,苦命的老头子。你要记住一点:对人们做出审判的不是上帝,魔鬼才乐意干这种事呢!好了,再见吧……”

几滴可怜巴巴的眼泪垂落在她那褐色的松弛的面颊上,她一面擦拭,一面对我说:

“这一别,我们就再也见不着面了,你是个坐不住的孩子,你这一去那么老远,可是我活不了多久了……”

最近一个时期,我不在可爱的外婆身边,甚至很少跟她见面,此时此刻,我就要远行了,想到今后再也见不到与我亲密无间的、我最至亲至爱的亲人,我突然感到心好痛。

我站在轮船的船尾,望着她在码头上一只手画着十字,一只手拿旧披肩的一角擦她的脸和那双饱含着对人们无限仁爱光芒的黑眼睛。

就这样,我来到了这座半鞑靼式的城市,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一条陋巷尽头的土丘上,墙后面是一片失过火的空地,上面杂草丛生。在苦艾、牛蒡和团酸模丛中以及接骨木丛中,高高露出一片砖瓦建筑物的废墟,废墟下面是很大一片地下室,于是一群流浪狗便在这里栖身,也在这里死去。这一大片地下室令我刻骨铭心,它是我所上的其中一所大学。

叶夫列伊诺夫家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子,仅靠一点可怜的抚恤金艰难度日。我初来的头几天,常常看见这个脸色苍白,个子矮小的寡妇一脸凄苦地从市场回来,把买来的东西放在厨房桌子上,愁思百结地琢磨如何破解这道难题:这么一小块次等的肉,如何能给三个健壮的小伙子做出一顿美味佳肴呢,即使不把她自己算在内?

她不爱说话,两只灰眼睛里透出呆滞无望的、温厚顽强的神情,像一只耗尽全力的马:这匹马拉着大车在爬坡,它明知道自己拉不动,但却依然在拉!

我来到她家大约第四天的早上,这时她的孩子们还在睡觉,我在厨房帮她洗菜,她小心翼翼地低声问我:

“你来这里干什么?”

“上大学读书。”

她的眉毛和她前额的黄皮肤一起慢慢地往上扬去,刀子把她的手指割破了,她连忙吸吮着流出的血,一下子坐到椅子上,但她马上腾地站起来,说:

“噢,真见鬼……”

她用手绢把割破的手指包起来,夸赞我说:

“你挺会削土豆的。”

那当然,能不会吗!于是我对她讲了我曾经在轮船上干过。她问我:

“您认为单凭这一点就能上大学吗?”

当时我不懂什么是幽默。我对她的问话很认真,把我的行动规划如实告诉了她,说我读完大学,科学殿堂的大门就会向我敞开。

她吁了一口气,说:

“唉,尼古拉呀尼古拉……”

这时,尼古拉正巧走进厨房来洗漱,他睡眼惺忪,头发蓬乱,像平素一样乐呵呵的。

“妈妈,要是能包顿饺子吃就好啦!”

“好吧,那就包饺子。”母亲同意了。

我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厨艺知识,于是说,这肉不适合包饺子,并且也太少。

P1-3

序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翔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高尔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激情洋溢的散文诗,它热情讴歌了象征时代精神的海燕形象。它顶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勇敢,它无畏!这就是海燕,这就是高尔基!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城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高尔基三岁时,父亲染上霍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一个贪婪、残暴、自私的恶老头儿。两个舅舅经常为争夺家产而打架,并把高尔基视为眼中钉。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外婆真正疼爱高尔基。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改嫁给一个贵族大学生,并把高尔基接去同住。又一场噩梦开始了。

继父对母亲的种种恶行深深刺伤了幼小的高尔基。高尔基只好又回到已经破产的外公家。

这期间,高尔基一边上学,一边捡破烂,勉强读完了二年级。

1878年秋天,高尔基的母亲病逝。10岁的高尔基先后被送进当地一家鞋店和绘图师家当学徒,从此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独自谋生。对于一个10岁的儿童来说,独自谋生的艰辛和屈辱是不言而喻的。高尔基不堪忍受当学徒的屈辱生活,偷偷逃到伏尔加河的“善良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深夜,高尔基有洗不完的杯盘、碗碟和刀叉。尽管像服苦役般地日夜劳作,但被解雇的厄运依然不期而至地落在了他头上。解雇理由却是无中生有:轮船餐厅的侍役偷茶具给乘客的事被栽赃给了高尔基。这段洗碗工的生活就这样屈辱地结束了。但喜欢读书,也鼓励高尔基读书的厨师斯穆雷却深深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中。

1880年秋天,高尔基又无奈地回到绘图师家,继续做枯燥而繁重的工作,并被禁止看书。但主人家这些愚蠢的打压,扼杀不了高尔基追求知识、热爱读书的天性。他幸运地结识了喜欢读书的剪裁师的妻子和雍容华贵的、像女王一样高尚美丽的玛尔格王后。她们给高尔基提供了更多的书籍。高尔基第一次认识了司各特、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索洛古勃、普希金、莱蒙托夫、贝朗瑞等大作家和大诗人。他们的书给高尔基展示了一个奇异美妙的新世界,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高尔基第一次读到玛尔格王后借给他的普希金诗集时,那种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他说:“我怀着渴望的心情,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在普希金的诗里,那种纯朴和音韵完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很像外婆讲的那些优美的童话……我心里反复吟诵这些奇妙的诗句……这使我感到幸福,使我的生活变得轻松而快乐。诗歌发出的振鸣犹如新生活的钟声。”但是院子里那些愚昧恶毒的人却把污言秽语泼向这两个女人,高尔基愤怒得几乎要向全世界呐喊:不许你们污蔑宛如天使般的剪裁师妻子和高贵美丽的玛尔格王后!在高尔基苦闷压抑的这段打工生活中,正是这两个女人给高尔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书籍。后来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光明和有意义。”从此,读书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终生的宝贵习惯。

书籍真是太神奇了,把高尔基沉闷屈辱的生活几乎变成了节日,而高尔基就是这节目里最幸福的人。

然而,生活再一次戏弄了他。一个士兵偷了钱,却嫁祸于高尔基,结果高尔基的名誉不但被玷污,而且还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他离开了绘图师家,又在轮船上干起了洗碗工。深秋,轮船停航以后,高尔基进了一家圣像作坊当学徒。从1882年深秋干到1883年春天。这里的工作依然繁重而枯燥,沉闷而无聊,但高尔基还是千方百计找书看,并念书给工友们听。后来高尔基还在工地上当过工长。无论他做什么样的苦工,都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1884年初秋,高尔基终于从一个弱小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16岁少年。也就是说,他独立谋生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打工生涯,六年的屈辱生活,六年的勤奋读书,使高尔基“上大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基础。于是,他怀着进大学读书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前往喀山的道路。然而,愿望和现实相差太遥远了,他的大学梦落空了。

在喀山,贫民窟和码头是高尔基光顾的地方。为了不挨饿,他去码头当搬运工,在面包作坊当帮工。渐渐地,他的生活面扩大了,除了接触那里的工人、流浪汉和底层平民外,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大学生和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在印刷厂当夜班校对员的大学生普列特尼奥夫,小杂货铺老板杰连科夫等。杰连科夫家里经常聚集着许多大学生和进步人士。他们关心俄国人民的疾苦,为俄国的前途担忧,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各自推崇的真理。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写道:“我常常感觉到,大学生们的谈话中表达出我内心的思索,所以我对这些人非常热情,就像一个被允诺获释的囚徒那样高兴。”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开始阅读一些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他读的第一本严肃的书是叔本华的《格言与箴言》。但要真正找到思想上的朋友和生活的方向,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何其困难啊11887年2月,高尔基的外婆去世了,这对于他是天大的打击。听到噩耗的当天夜里,他极度悲伤,他想呐喊,想告诉大家,他的外婆是一个多么热忱而聪明的人,是一个多么善良而温厚的人,是一个多么会讲童话和诗歌的高手,她是所有人的母亲,是高尔基的保护神,她怎么可以死呢?!在穷困、苦闷、绝望、无出路的纠结中,高尔基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无望,于是他想了结自己。他在集市上买了一支旧的左轮手枪,对着胸膛开了一枪,结果子弹打歪了,没有击中心脏,只打穿了一叶肺。这时,罗马斯帮助了他。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他跟我倾心长谈,一直谈到半夜。看来,他是希望一下把我变成他那样的人。我第一次感觉到与人这样认真相处是那么好。自从我试图自杀之后,我对自己的看法一落千丈,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人们面前犯有罪过,甚至没脸再活下去。想必罗马斯理解我的这种心情,于是他以仁爱的情怀向我敞开了他自己的生活大门,使我打起精神,振作起来。这是一个永志难忘的日子。”

罗马斯是被流放多年的民粹派革命家,在高尔基苦闷无助的日子里,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高尔基很大的帮助,不仅使高尔基驱散了精神上的苦闷,也使高尔基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读到了更多的有益的好书,更加了解了民间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在他的影响下,高尔基参加了民粹派小组的活动,和他一起到农村对农民做启蒙宣传工作。高尔基还认识到,必须使民众从浑浑噩噩的、铅样沉重的生活中觉醒,摆脱掉愚昧、残暴、自私和野蛮的恶习,俄国的生活才有希望,俄国的未来才有光明。

在喀山四年的“求学”生活,使一个满怀美好憧憬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热血青年。高尔基在成长,高尔基在进步。高尔基曾说过,他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受尽凌辱的谋生经历和求学的坎坷,也并不觉得主人公软弱可怜,一贫如洗。这一切恰恰折射出主人公天性中的正义感、善良、宽厚、顽强、坚忍和勤思敏学以及他那高贵而美好的心灵。

《在人间》第二章中,主人公与瘸腿姑娘柳德米拉像“夫妻”那样纯洁地过家家,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外婆常常夸我们俩的友谊。‘男孩跟女孩相好是件好事!只是不能胡闹……’外婆用简单明了的话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做‘胡闹’。她讲得很美,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我深深懂得了,花儿没有开是不能采的,否则就没有芳香,也不会结出果实。”所以,高尔基从不“胡闹”,看到别人胡闹,他极其厌恶,并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主人公博爱仁慈。他和外婆一起,踏着溶溶月色,把五戈比硬币悄悄放在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家的窗台上。尽管继父深深伤害过他,但在继父临终前想见他一面时,他仍然前往医院,满足了继父的愿望。  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犹如热爱自由一样。他和外婆在森林里采蘑菇或捕鸟时,他的心欢喜得像鸟儿一样跃动。天还没有亮,他便来到了森林里,装好捕鸟工具,在林边躺下,等待天亮。“四周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透过灰蒙蒙的雾气,隐约显现出山脚下那片辽阔的土地……远方,在草地那边的森林后面,亮晃晃的太阳正在徐徐升起……喜洋洋的太阳渐渐升高,祝福着、温暖着这片赤裸而寒冷的大地……清澈明亮的天空,使大地显得辽阔无垠,一切都流向远方,流向蔚蓝色的大地尽头。”

“乌儿们醒来了……一分钟之前还在煞有介事地沉思的森林,霎时间充满了各种鸟鸣。展现出一片大地上最纯洁的生物的繁忙景象……”

他哪里是在捕鸟,分明是一个小天使在与大自然对话。这就是心灵纯净的主人公眼中的大自然:壮美、神奇、诡异,带给他无限的想象和快乐。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为生计所迫、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少年啊。

综观上述,我们从高尔基身上读出的不只是苦难与不幸,彷徨与绝望,而是他的坚强与自信,尊严与勇敢,正直与抗争,善良与博爱,勤思与敏学,心灵的纯净与智慧。不是吗?高尔基不正像是矫健、高傲、勇敢的海燕吗?他不畏电闪雷鸣,不畏狂风暴雨,他坚信乌云终会散去,他将张开双臂迎接日出,拥抱阳光。是的,高尔基心中永远阳光灿烂:阳光化去了苦难与凌辱,带来了永恒的明天和希望。是的,高尔基就像海燕,最终飞出了俄国海域,飞向了全世界,而他依然矫健、高傲而勇敢。

三部曲所描写和表现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折射出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俄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铅样沉重的生活”,表现了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一代新人艰难曲折的成长道路。

三部曲问世以来,获得了俄国国内外高度一致的好评,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千百万的读者。愿这朵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常开不衰。

刘引梅

201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外国文学名著新译)/现代译文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刘引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57547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2017030639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