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桥谈往/千年眼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千里眼纵览广袤世界,千年眼洞悉古今未来。本套系列丛书真知灼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千、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本书则是以过去和现在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目录

有 所 思

站着读与跪着读………………………………………3

读经难…………………………………………………7

读史难…………………………………………………10

诗注……………………………………………………13

不焚之焚………………………………………………16

焚书·著书·读书……………………………………21

《四库》四记…………………………………………24

皇上的事难办…………………………………………64

不避帝王名讳…………………………………………67

此一时,彼一时………………………………………69

糊弄皇上………………………………………………71

今之学者………………………………………………75

说“陋规”……………………………………………77

“帽子”臆说…………………………………………81

罗织的证据……………………………………………85

臣的定位………………………………………………88

谤木的变迁……………………………………………91

“特别”救灾…………………………………………94

一本可怕的书…………………………………………lOo

反贪的限度……………………………………………114

未能终止的残酷………………………………………119

“王子犯法……”……………………………………126

儒学箴言………………………………………………131

关于儒商与儒商文学…………………………………134

娃娃与读经……………………………………………140

新世纪的读经…………………………………………145

“读经启蒙”…………………………………………147

邓牛顿“猜想”………………………………………149

偶 得 之

锣鼓……………………………………………………157

钟馗……………………………………………………159

白脸曹操………………………………………………161

男旦……………………………………………………163

学问与戏文……………………………………………165

传奇……………………………………………………168

骂殿…………………………………………………·170

脸谱……………………………………………………172

梦见好皇帝……………………………………………174

谢枋得之死……………………………………………176

千古艰难唯一死………………………………………179

神童癖…………………………………………………182

名字的迷信……………………………………………185

名片的花样……………………………………………187

家世与长相……………………………………………192

两个孔夫子……………………………………………195

情人的变迁……………………………………………197

女人的“妒”…………………………………………200

清明的花与酒…………………………………………202

浅说时尚………………………………………………205

野史无文………………………………………………208

盛世修史………………………………………………213

想 其 时

山涛与嵇康的绝交……………………………………217

嵇康之死………………………………………………220

阮籍的狂………………………………………………223

向秀的转向……………………………………………228

王戎不贤………………………………………………232

醉刘伶…………………………………………………237

阮咸的人生……………………………………………241

闲话吕安………………………………………………245

跋………………………………………………………249

试读章节

五十年代看了一场《群英会》,真算得群英荟萃。可惜那时年岁小,对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的唱功似懂非懂,倒是觉得周瑜头上那两根野鸡毛(后来知道那叫翎子)耍得很好看。印象最深的,是萧长华演的蒋干,他那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的种种表现,每令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他到周瑜处拉关系、套近乎,盗了假书信,使曹操错杀了蔡瑁、张允,还自以为立了大功。当曹操已经悟到上当而又有苦难言时,他却不识相地前去讨赏,碰了一鼻子灰,还不醒悟,反而慨叹“曹营的事真是难办得很啊”!我至今还记得他两手一摊,满脸无奈的模样。

曹营的事是否难办,蒋干的评价作不得数,因为他“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但是,皇上的事情难办却是毋庸置疑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可算得准天子,而且他尚刑名、尚通脱,不那么矫情,比起皇上的事,曹营的恐怕要好办得多。

皇上的事为什么难办?因为他们大多外沽清正之名而内怀多欲,端着一副架子却又想干那不伶不俐的营生。不便明言,就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明明想这样做,偏偏要那样说;明明不想做,偏说定要做;明明想要做,偏说决不做,让臣下去揣摩圣意。聪明的,善于揣摩,便得到宠信。揣摩不透的,丢了乌纱还不知哪儿得罪了主子。为了迎合皇上的心思,臣工们不知道P64干出了多少荒唐的事情,糟蹋了多少国库的帑银,冤死了多少百姓的性命。

南京东北二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阳山。虽然宁沪高速公路从旁擦肩而过,但真要拐进去,仍有一段不短的崎岖山路,所以游人不多。但阳山确实值得一游,不是那里山清水秀,也不是那里寺古树奇,只为那里的荒山秃岭上留下了一块与山体半断半连的碑材。

这块碑材倒也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只不过硕大无朋令人惊叹。有多大?据南京文物工作者的丈量,碑座、碑身、碑帽加在一起,总高度达73米,相当于一座24层的楼房。前人所谓“仰见碑石,穹然城立”,并非虚言。但京人俗语:“八百斤面做个大寿桃——废物点心(典型)。”似乎也正应到了它的头上。

既是废物,又为何开采?这就是皇上的事难办的缘故了。明朝的开国之君是朱元璋。朱元璋去世前,他的长子已死。按照传嫡传长的老办法,皇位传给了长孙朱文文,是为建文帝。庶出的老四朱棣,封为燕王,是个有本事的人。因为不肯向侄儿俯首,便找了个借口起兵“靖难”,无非是想把皇位夺来自己坐罢了。打下南京,坐上龙椅,建文帝也在火里烧死了(一说化妆成和尚逃走了),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臣工们便起劲地编造起种种神话。他们修改谱牒,编造史料,把一个庶出的朱棣生生说成是朱元璋嫡嫡亲亲的儿子,而且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并把所有同这一说法相左的材料都毫不留情地销毁了。而朱棣也做出种种姿态,表明自己是最最忠于老皇帝的。种种姿态中,大修陵墓自然是最容易也最显眼的了。

朱元璋的陵墓从他生前就开始修建了,到他驾崩时,已修P65了一十七年,本已基本告竣。但朱棣为了表现“忠心”,又加二加三地续修了十一年。陵墓修好后,墓前要竖一座功德碑,碑上要有朱棣撰写的碑文,这可是这位“继承人”“合法”性的招牌。看来,朱棣是很想把这件事办得轰轰烈烈的,因此,即位不久(永乐三年)就下令采石。阳山碑材就是这时开凿的。

揣摩圣意的臣子当然想把石材取得愈大愈好,偏巧阳山又有这样上好的石材,岂不是天从其便。为了及早完工,监督此事的官员要采石工匠一天交出三斗三升石渣,否则即行处死。当时被杀的、累死的工匠葬身之处,至今尚名“坟头”村。但是,官员们不曾想到的是,这样大的石材虽可采下,以那时的工具却无法通过崎岖的山道运往南京。结果,永乐十一年竖立在朱元璋墓前的功德碑只是一块不到九米高的石碑,那块八倍于它的大碑材只能永远地躺在了阳山。所幸那时朱棣的龙椅已经坐稳了,一块不到九米的石碑也算是南京石碑之最,可以应付过去了。至于这桩没结果的工程,究竟死了多少工匠,花了多少帑银,是再也不会有人去追究的了。

皇上的事就是难办。他站着讲话不腰疼,无需负责;下面的人只知讨好,不敢稍违,哪里肯说个实事求是?今天,早已没有了至高无上的皇上,但各级首长的人治方式,多少还带有点“皇气”。因此,“首长工程”也仍旧是难办的工程,许多无效投资,其源盖出于未经科学论证的首长意志,这恐怕是许多人心里有数而口中难言的吧。P66

序言

笔者儿时,听大人讲神话,即知有“千里眼”、“顺风耳”,在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无限遐想。及长,并成了家,亡妻过校元女士(1937—1970)毕业于复旦物理系,研究红外线等尖端科技。她告诉我,从现代科技角度看,射电望远镜、长途直拨电话,早已使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其神奇妙用,甚至超过了神话。而神话中没有千年眼。野史、笔记中偶有预测几百年、几千年后世道的奇人的记载,那不过是扯淡,不值一哂:近代才出现的刘伯温的“烧饼歌”,是战乱、动乱年代民间炮制的谶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历史视角并不相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值粉碎“四人帮”不久,很多人痛定思痛,对祸国殃民、造成中华民族空前浩劫的十年动乱进行反思,寻根问底。就在此时,我读了明代万历时人张燧写的《千百年眼》。此书流传不广,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仅有明刻本及《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收录本传世。我供职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冈0好藏有明刻本,遂借来阅读。吸引我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书名,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具有历史眼光的人,否则为什么叫《干百年眼》?等读完全书,我感到我的猜想没错,张燧确实是位具有历史眼光的学者,书中论古议今,穿越千年,经常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古人、今人,不时闪烁着思想火花。如该书卷一谓:“武王虽恶纣之世官,亦未能改积习之常,久则难以改也……孟子日:‘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妨尊,疏逾戚。’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日朝释耒耜,暮登仕版,人亦安之矣。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三姓,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这里,张燧对官员世袭制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实际上,他笔下所述绝非仅仅局限于古代的鲁、郑、楚三国之大姓,联系明代的现实,变相的官员世袭制丑恶现象,可谓呼之欲出,不胜枚举。不知张燧有未活到魏忠贤垮台之时?魏忠贤专权时,他的侄子、女婿、族孙等,一个个平步青云,其侄魏良卿更是典型。本来,他在老家肃宁种地,斗大的字一个不识,魏忠贤居然把他拔至高位,从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到晋封肃宁侯、宁国公,加太师(即太子太师,在明代,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简直有直上重霄九之势。但是,爬得高,跌得重。魏忠贤败亡后,魏良卿在受审时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明·薛冈:《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崇祯刻本。)魏良卿的话,实在是可圈可点。“以富贵逼我”,何其有味也!直到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是也有耕田的、卖菜的、织布的、工厂保卫科的,等等,被人为地用“富贵”骤然“逼”到最高权力圈内吗?曾几何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些人又安在哉?国人都是清清楚楚的。显然,正因为张燧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才能在说古道今时,说出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来。通览《干百年眼》全书,每有真知灼见。联系到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无论是治国、治学、作文,若没有历史眼光,肯定是短视的,大则祸国、误国,小则庸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因此,我把这套由我主编的历史随笔精选丛书,定名“千年眼文丛”。虽然在加盟本丛书的作者中,上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并一直以捧古人饭碗为职业者,仅我一人,但无论是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还是牧惠、陈四益、熊召政、李乔、伍立杨诸先生,都是饱读史书,对历史学颇有学养者。他们写的历史随笔作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干、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说他们是千年眼,应属当之无愧。

牧惠文兄不幸于2004年6月8曰溘然谢世。6月7日,他给我打电话时,还问起这套文丛,我答复他正在策划。而今文丛即将面世,他却看不到了,令我不胜感喟。李乔是我进京后不久即相识、往来二十余年、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交稿后,即身罹重疾,所幸动了大手术后,终于逃过大劫,正在康复中。愿本书的出版,对李乔老友是个诚挚的祝福。

借此机会,我还要衷心祝愿为本文丛题签的学林前辈王元化先生健康、长寿。

后记

少年时代,喜欢读文艺作品,诗歌、小说,拿到便读,也不管是不是“经典”,只要故事动人,情感真切,词句清丽,便觉可喜。中年以后,读史的兴趣转浓,觉得内容切实,文艺作品因隔了作家转手一层,又多虚构,不如读史之真切。但读史,又不喜欢那些高头讲章,反是条述史实,未加抽象,哪怕一人一事、一枝一节的记录,读之更觉有味。那情形,颇近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情境。这样的杂览,固然很得读书的趣味,却也因此成就不了专门的学问。偶有所得,著为文章,也多半是东鳞西爪,管窥蠡测。

七零八碎的材料看多了,产生的感想,一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而悠久的历史又大致处于专制主义社会。几千年专制主义治道的熏染,无论在制度上、手段上还是在观念上、心理上,都凝成一道难以拱破的硬痂。以致尽管经过了血与火的“批判”,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但骨子里依旧难于摆脱专制主义的暗影。今天上上下下都一致讨伐的“一言堂”、“一把手专政”、“买官卖官”、“结党营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与其说是因改革开放从外面飞进来的几只苍蝇,不如说是中国社会肌体内里固有的疟原虫在蠢动。就是啸聚山林、结帮拜把、官匪勾结、赌博吸毒、吃花酒、包二奶这些事情,先前也都有过,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许多新近提出的解决办法,先前也都用过,但终于没有见效。因此,真要设计切实有效的方案,不能不另觅他途。

另一点感想是,各种史书涂饰甚厚。官修的正史不必说,就是私家所撰各种野史笔记,也都或因顾忌避讳,或因宗派山头,或因友朋亲属,或因事涉自身,利害权衡,无不有意无意加以去取涂饰。若不参照众说,比较鉴别,不免被它瞒过。远的不说,就以关于《四库全书》的评说而论,如果只听今天某些论者所言,直是天大的丰功伟业,但若细阅档案,对照前贤所言,其是非功过,观感全然不同。

大抵因着这些感想,就有了这本书中长长短短的这些文字。王春瑜先生不弃,以为尚有可取,拟编入《千年眼文丛》,遂应命将二十年间的这类文字筛汰整理,改正了一些已经发现的文字错讹,结为一集。

中国的事情,总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国情是当前的现实,也是历史的沉积。要明白过去的中国固然要读史,要明白今天的中国,也需要读史。诚如鲁迅所言:“以过去和现在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因此,今后仍不免要读,也仍不免会将一得之见写成些长长短短的文字,若有机缘,亦当公诸同好,以求疑义共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桥谈往/千年眼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四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0112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