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广双编著的《寸土必争--志愿军发起上甘岭战役/共和国的历程》是一本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本书又是一本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图书 | 寸土必争--志愿军发起上甘岭战役/共和国的历程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周广双编著的《寸土必争--志愿军发起上甘岭战役/共和国的历程》是一本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本书又是一本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内容推荐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战役由美国第九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最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辉煌胜利告终。由周广双编著的《寸土必争--志愿军发起上甘岭战役/共和国的历程》主要讲述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故事和战斗进程。 目录 一、争夺表面阵地 上甘岭战役拉开序幕 初战失去阵地 用生命换来的3分钟 夜间实施反击 坚决固守寸土不让 争夺阵地拉锯战 巧打对方校正机 可歌可泣的孤胆英雄 二、坚持坑道斗争 调整作战部署 四十五师挥师再战 卫生员的第二战场 坑道斗争显威力 不畏艰难坚守坑道 炮兵部队协同作战 前仆后继坑道运送补给 积极策划全面反击 三、反击取得胜利 部署全面反击 重创敌方精锐 战况出现反复 李德生临危受命 后方加强火线军需供应 武团长建议调整战术 上甘岭阵地全面巩固 庆祝胜利迎新年 毛泽东主席接见秦基伟 试读章节 1952年10月14日夜晚,我志愿军第十五军决定趁“联合国军”立足未稳,以4个连的兵力分4路向占领上甘岭的“联合国军”发起反攻,以恢复表面阵地。 反击2号阵地的任务由孙占元所在的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三营第七连承担。孙占元被指定为突击排长,易才学是突击班的第一爆破手。 20时,反击终于开始了。 孙占元带领战士们如离弦之箭一般冲向对方,当他们行进到与对方仅有100米左右的距离时,从对方残存的地堡里发射出密集的火力,4个火力点喷射着无数的火舌,密集如火网一般。 如果不将它们拔掉,志愿军战士就会寸步难行,而在这里多停留一分钟则可能会带来更大伤亡。 “李克先,你去炸掉东面第一个火力发射点!”孙占元果断发出命令。 李克先回答一声“是”,便提起两根爆破筒,就要冲过去。 孙占元一手将他摁住,瞪着眼睛说:“注意,要利用地形,不能冲动,更不能蛮干!” 孙占元话音刚落,李克先便迅速向对方的第一个火力点爬去。 孙占元和二排的所有战士都随着李克先的身影把心悬到了嗓子眼。 此刻,突然空中出现一颗照明弹,李克先就趁照明弹熄灭的那一刻,从地上一跃而起,几步蹿到对方的火力发射点前。 伴随着一道光亮,一声巨响传到孙占元的耳朵里,孙占元和战士们还没有爬起来,又听到闷雷般的第二声响。 孙占元冲着前方大吼一声“冲”,就身先士卒地向着对方火力点冲去。 可是,刚到接近对方地堡20米的地方,在残破的火力点后面又有密集的子弹疯狂地扫射过来。 战士们不得已又一次卧倒,孙占元一面与坑道的部队联系,一面命令易才学继续对对方的第一个火力点进行爆破。 …… 突然,在一截残破不堪的沟里,孙占元发现了李克先,他正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原来他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了。 孙占元强忍悲痛,摆直了同伴的遗体,然后加快速度向前爬去。 此后,“联合国军”向孙占元率领的突击排连续发动疯狂的攻击。 孙占元沉着指挥,全排同仇敌忾,以坑道为依托,以烟尘作掩护,把冲上来的“联合国军”一次又一次打了回去。 在战斗中,孙占元腿部负了伤,为了不影响士气,他一声不吭,先是命令易才学带两名战士去炸对方地堡,自己用机枪掩护,又命令方振文等战士准备打反击。 易才学忽然发现排长声音颤抖,脸色不对,仔细一看,发现排长的腿被打断了,右膝盖骨已露出骨碴,只有一层皮连着,连身边的泥土都已被鲜血染红。 “排长,你得马上下去,这里有我们,你就放心好了。”易才学说着就要抬排长下去。 孙占元虽身负重伤,但神志清醒,他视阵地重于生命。 “住手!”孙占元坚定地说,“我们还要消灭敌人,我还没有完成任务。我不会死,不会的。别担心,赶紧准备战斗!” P17-P19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有如弹指一挥间,但它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六十多年里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六十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但对身处其间的个人却是并非无足轻重的。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的历程》。 《共和国的历程》虽为故事形式,但与戏说无关,我们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寸土必争--志愿军发起上甘岭战役/共和国的历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广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41097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9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4 |
CIP核字 | 2013305472 |
中图分类号 | I247.8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54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