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青犹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专著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编委们查阅了大量报刊、书籍、档案等历史资料,寻访了部分英烈的亲属、友人以及有关的国内外重要线索,搜集到一批以往并不掌握的、非常珍贵的史料、手稿、图片等文物,才汇集此书。本书之定名,也是取自于《淮南子》,旨在“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

内容推荐

本书汇辑了上海交通大学100多年历史中现已查明的24位英烈的个人传略,表现了交大学子严谨治学、捍卫真理、爱国救国、无私奉献的伟大实践和崇高精神。“青青”一语出自《淮南子·精神训》中:“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原意指树木枯槁是为形已去、神犹在,用在此处以象征英烈们精神不灭、虽死犹荣。

目录

序一 /汪道涵(1)

序二 /马德秀(1)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记辛亥革命烈士白毓昆 /龚诞申(1)

永远的纪念柱——记“五卅”前驱陈虞钦烈士 /黎同炎 (8)

身殉革命终不悔——记早期革命活动家侯绍裘烈士 /欧七斤 (1 5)

笔下篇篇皆檄文——钟森荣烈士与《南洋周刊》 /欧七斤(33)

中原大地的优秀儿子陈育生 /龚诞申(38)

周志初:为了继续革命,不惜年轻的生命 /高福进(44)

革命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夏采曦烈士斗争生涯 /孙萍(51)

为国名达 为人显微——姚名达烈士抗日战场生涯十三日 /但申(57)

韬光养晦奋斗不息——记文化斗士邹韬奋 /佘诗平(80)

费巩:知名教授的坦荡一生 /高福进(89)

志拿青云 节挺劲竹——记抗战英烈杨大雄 /但申(102)

落落长才惊海宇——记“新闻奇才”杨潮烈士革命的一生 /马纶鹏(109)

凤凰山外数峰青——记交大48届毕业生杨世恺烈士 /武光明(121)

文章少年报国英雄——记交大48届毕业生汪廷豫烈士 /武光明(127)

鞠躬尽瘁为报国——郑太朴烈士生平 /蔡西玲(188)

天涯何处觅英魂——陈伯康烈士事迹 /蔡西玲(144)

“我愿化作地上的泥土……”——记穆汉祥烈士 /漆姚敏(147)

霄汉绚丽饰雯华——记史霄雯烈士 /张西同 范静娴 漆姚敏(167)

熊熊燃烧的“一团火”——记交大校友曹炎烈士 /徐临江(177)

爱国学者 民主斗士——记周均时烈士 /但申(189)

与反动营垒彻底决裂的勇士——记交大校友薛传道烈士 /马纶鹏(201)

情缘航空梦——记著名飞机设计师黄志千烈士 /孙萍(211)

唐榕炳烈士事略 /曾勋良(224)

吴恒慈烈士事略 /曾勋良(225)

编后语 /(226)

试读章节

吴恒慈烈士事略

曾勋良

吴恒慈(1908~1925),安徽休宁县人。他从小天性纯笃,敏颖好学。1920年起,先后就读于绩溪国民小学、上海梅溪高等小学、清心中学等校;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部南洋大学附属中学。吴恒慈平日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5月,为抗议内外纱厂日方资本家残酷杀害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顾正红,上海市民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的浪潮。5月29日,南洋大学学生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5月30日全校停课1天,结队前往南京路游行、演讲、示威。5月30日午后,浩浩荡荡的游行 队伍行进在南京路上,却遭到英印巡捕的枪杀和逮捕,吴恒慈的同学陈虞钦身中7 弹,送往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当场十余人牺牲,数十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五卅惨案”。

年仅17岁的吴恒慈为“五卅惨案”而悲愤万分,他不顾自己身患痢疾以及学生会和父亲的劝阻,以“大人爱国,不能阻止小人爱国”为由,自愿发起捐献活动,不惧危险继续参与游行演讲;一再表示:“吾人生于国家,不能奋力以救国难,虽生犹死!”6月以后,帝国主义分子在各地继续屠杀中国人的消息相继传来,吴恒慈神经受到极大刺激,连连呼喊“救国,救国”、“爱国,爱国”;癔病旧疾复发,终于治疗无效,于1925年7月3日卒于苏州福音医院,年仅17岁。

1925年11月21日,南洋大学举行陈虞钦、吴恒慈两烈士追悼会,凌鸿勋校长发表讲话。1926年5月30日,“五卅惨案”一周年之际,上海各界于闸北举行“五卅烈士公墓奠基礼”,吴恒慈遗骨亦安放于此墓地。

P225

序言

 序 一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不但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而且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还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从清末的反帝爱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五卅,从抗战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每当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候,总有交大学子义无反顾地用生命去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正可谓,“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那些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坚持真理、艰苦奋斗、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老师和学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缅怀。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撰出版的《青青犹在》一书,将百年来交大历史上20多位先贤英烈的感人事迹编写成书,用以发扬办学传统,传承爱国精神,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青年成才,除了学习必备的专业知识以外,最关键的是学习“怎样做人”。交大的先贤英烈多为一介书生,苦读寒窗,志在报国;一旦掌握了革命理论和民主思想,他们的执著追求就转化为无比坚定的爱国行动,即使环境险恶、面对强敌,他们也是轩昂磊落、突兀峥嵘,大义凛然、慷慨赴义。阅读英烈们的动人事迹,学习他们的崇高思想,对于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深远意义的。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进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英烈们报效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让我们继承英烈遗志,肩负历史使命,满怀激情地献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汪道涵

  2005年2月22日

  序 二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英才辈出的学校。百余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从交大校门走出,很多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学者、工程师,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又从《青青犹在》一书中看到,百余年交大的史册中,还铭记着一批在中华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人民英雄!

交大创办之时,正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年代,“长夜难明赤县天”。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努力探索救国之路。当年,交大的学子跨进校门,许多人起初抱定的是“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信念;但连年军阀混战、外敌人侵、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现实,让许多进步师生在科学理论和革命思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关注国家的命运与兴衰。他们从参与“三民主义”的研究人手,阅读《共产主义ABC》等书籍,聆听进步学者、革命党人的演讲,开展“居里夫人道路”的讨论,思考救国救民的道理,进而高举起爱国主义的大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一步步跨人反抗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洪流之中。到建国前夕,交大已成为沪上高校中最著名的“民主堡垒”。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交大人也挥洒热血,屡建功勋。本书所辑录的,就是在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交大师生中涌现出的24位革命烈士的个人传略。在他们中有教师,有学生,许多人学业有成、学术建 树颇丰;求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任职社会后成为知名的学者、教授、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等,不愧为一代学人骄子。

他们胸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毕生追求,为了祖国的民主解放、民族的繁荣富强、人民的自由幸福,不惜放弃自己钟爱的学业,不惜辞别优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投人火热的革命斗争。

他们具有不屈不挠的刚毅斗志,无论环境多么艰难、敌人多么凶残、斗争多么残酷,都是那样地自信与乐观,从容对敌,迎接战火与硝烟的考验。

他们展现了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操。这些英烈都是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上有父老,下有妻儿,十分珍惜家庭亲情;但是,一旦为国家兴亡、革命大业所召唤,他们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勇敢地奔赴斗争的最前线,笑对屠刀,慷慨赴死,体现了中华儿女赤胆报国的伟大情怀。

他们更是我们交大人的骄傲,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今天,我们国家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这正是英烈们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我们新一代交大人,面对的不再是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不再是物质匮乏、艰苦卓绝的建设环境;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继续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去解答一个个发展难题,去攀登一座座科学险峰,以继承英烈们未竟的事业。

党和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新一代青年学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今天的交大学子,是现代化建设事 业中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交大英烈为榜样,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人到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潮流之中,把自己培养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无愧于时代的卓越业绩,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交大英烈永垂不朽!

马德秀

2005年3月2日

后记

自从1896年南洋公学创办以来,在交大1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大量的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工程师等等,也出现了众多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与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英烈。翻开交大的各类史书,至今尚无记录英烈们生平与事迹的书籍,为此,我们着手撰写、编辑这部《青青犹在》。

《青青犹在》一书是在上海交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上海交大校史编纂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的。全书收录了现已查明的24位交大英烈的小传或事略。这些英烈生活和斗争的年代跨越了从辛亥革命到社会 主义建设近50年的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编写工作邀请了本校有关部门的10余位老师参加,他们查阅了大量报刊、书籍、档案等历史资料,寻访了部分英烈的亲属、友人以及有关的国内外重要线索,搜集到一批以往并不掌握的、非常珍贵的史料、手稿、图片等文物。本书的编写是对我校党史、校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在本书的编写工作中,曾得到了上海龙华、重庆歌乐山、南京雨花台等革命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档案馆、西安交大档案馆、上海交大档案馆以及有关地区、单位史志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参阅并利用了《上海英列传》、上海交大《水之源》、《战斗在第二条战线》及其他有关书籍的史料,受到了曹炎、薛传道、黄志千烈士的夫人及子女,侯绍裘、周均时、费巩、姚名达、杨潮、杨大雄、汪廷豫等烈士的子女或亲属的配合与帮助;还有诸多烈士生前的战友、同学、好友也为本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回忆或资料,一些原交大地下党的老同志还为我们审阅、修改了部分文稿。对此,我们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切的敬意。

本书的定名颇费斟酌,为了准确表达我们由衷的敬缅之情并富于时代精神,曾广泛征求作者及校内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选定以“青青犹在”为名,以取“青青去也今犹在”之意。《淮南子·精神训》中有“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非形也”之语;其义大致为,树木死去,只不过是外貌枯死了,但是它的根基还在,作为一种精神的形象还在。在这里,“青青”一语是指树木绿色的外貌。另,《诗经·郑风》有《子衿》一篇,内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名句;该句经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妙用则更加广为流传。这里的“青青”是指在官痒(古时的学校)中求学的青年学子。而在我们的书名《青青犹在》中,“青青”一词则兼有以上两种含义,用以象征交大师生中为国家兴亡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他们的精神不灭、虽死犹荣,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史册上。

鉴于写作者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又限于一些英烈生平史料的匮乏与零散,书中部分篇章的内容并未尽如人意,尚不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烈士自身鲜明的个性和全貌。这些只能在今后的修改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了。

愿交大英烈们的爱国思想和奋斗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青青犹在》编委会

 2005年元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青犹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专著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宗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39996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