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治乱交替中的文献传承(精)/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既有通贯性的历时考察,也有专题性的共时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在治乱交替的历史脉络中,生生不息、传承不坠的文化规律,介绍古代图书文献传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四书类文献置于儒学发展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文献与学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主要有:古代中国文献传承的制约因素;汉代图书整理与文献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编纂与学术传承;易代之际的文献恢复与流通;古代帝王与文献传承——以清代为论域;极权帝王与文献传承——以清代为论域,等等。 目录 图表索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献传承的内在理路 一、文化典籍的劫难 二、文献足征的理想——论中国古代文献传承的内在理路 第二章 刘向、歆父子与文献传承 一、刘向、歆父子领校群书 二、刘向、歆父子对文献传承的贡献 第三章 中古时期目录类典籍的体制与传承 一、中古时期目录类典籍丛考 二、从六分到四分:中古目录书写与学术建构 三、辑佚与重构:中古时期书目体制新探——以《晋中经簿》解题问题为例 第四章 《隋书·经籍志》与古代文献传承 一、《隋志》的编撰及其宗旨 二、《隋志》的著录体系 三、《隋志》的分类源流 四、《隋志》的类序体系 五、结语 第五章 “四书”的形成与四书类文献的勃兴 一、儒术独尊语境下《论语》《孟子》经典化历程 二、儒学演进与“四书”形成 三、四书类文献的勃兴与传承 四、结语 第六章 曹溶、朱彝尊、周篑与清初文献传承 一、曹溶与明季文献之传承 二、朱彝尊与清初文献传承 三、周贯学行与清初士林 四、结语 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文化方略与文献纂修 一、清初御定经解的经典化与学术取向 二、清高宗弘历构建极权帝国文献体系的历史背景与制度设计 三、寓禁于征,寓毁于修:清高宗弘历纂修《四库全书》的禁毁策略 四、《四库全书》与文献传承 五、结语 第八章 晚清官书局与近代文献传承 一、晚浩官书局兴扫的时仲酱暑 二、早期官书局的创办与中兴名臣恢复文教、传承文献的努力 三、晚清官书局的广泛设立及其对传统文献的刊印 四、“平值售书”,以广流传:晚清官书局文献传播的途径与策略 五、晚清官书局与近代文献传承 结论 征引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治乱交替中的文献传承(精)/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宗友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4789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516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466 |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 首版时间 | 2021-07-01 |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938 |
| CIP核字 | 2021143454 |
| 中图分类号 | G256.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3.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苏 |
| 长 | 245 |
| 宽 | 169 |
| 高 | 3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