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国封建末期的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论争。 本书从家庭冲突、国家政策、地方历史、学术论争以及贞女个人的主观观点等角度,对中国封建末期贞女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旨在对贞女现象及其与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经济、思想变迁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探讨女性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冲突,揭示这种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心理、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和爱情,从而为了解中国封建末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作者简介 卢苇菁,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专注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著有《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游鉴明采茶:儒家道德模式之外的妇女生产》等。 目录 致谢 引言   贞女现象的背景与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贞女现象与明清历史   贞女与明清的家庭   “为什么”的问题   本书的资料问题 第一部分  历史 第一章  道德英雄主义与崇尚极端:明朝(1368—1644)   “贞”和“贞女”   早期故事   话语变化:宋元时期   明朝的国家政策   追求新奇与极端的文化   政治动荡与道德英雄主义   女性的忠贞与男性的忠诚 第二章  聚焦于贞女:17世纪   赞美殉死   清初文人对贞女的赞美   雪棠纪   宋典事件   王秀文传奇   朝代危机和贞女象征   不合作者   复明分子在行动   效忠清廷 第三章  表彰贞女的国家和社会网络:18—19世纪   旌表和满族的民族身份   禁殉政策及其妥协   对贞女的旌表   地方政府的奖励   文人歌咏和征文   建祠   地区差异 第二部分  选择 第四章  劝阻:贞女的母家与夫家   守贞———唯一的出路   贞女的阶级与教育背景   父母—女儿的冲突   矛盾的责任:贞与孝   面对“抗命”的女儿   父母威逼的问题   应对不寻常的“儿媳”   立嗣   务实的新策略 第五章  为理念而献身:选择殉节   选择死亡   风光的自杀:奔殉   为名而自杀   自杀行为的文化象征   义:不容推卸的责任   幼年订婚的心理影响   包办订婚中的“情”   相聚于另一个世界   “美丽的想法”从何而来 第六章  年轻的生命,漫长的旅程:贞女的生活   婚礼   特殊的儿媳   “处女母亲”   贞女的行为规范   枯井波澜   性的问题   伸张正义   当地精英和贞女的娘家 第三部分  意识形态 第七章  古礼与新解:关于贞女的争论   归有光与明朝的贞女争论   清初的争论   著名的乾嘉学者加入讨论   在考据圈子之外   儒家经典注释中的争论   合葬的问题   中庸之道———平衡道义与礼仪   父兄笔下的贞女 结论 附录《钦定大清一统志》中所录的贞女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 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 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 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 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 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 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 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 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 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 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 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 必须向国内读者迻译海外的 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 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个系列不可避免地会 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 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 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 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 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 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 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 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 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 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 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 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d 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 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 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 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 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 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 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 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 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 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 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 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 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 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 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刘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