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董浩云(中国现代航运先驱)
内容
编辑推荐

董浩云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走向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奋斗与成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他白手起家,几十年间建立了一个拥有巨轮百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航运王国,成为举世闻名的船王。本书是为缅怀董浩云先生对中国远洋航运事业所作的贡献并进一步推动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所编写的。全书共分“董浩云研究”“亲友眼中的董浩云”“媒体世界中的董浩云”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董浩云与近代天津航业公司》《董浩云的“上海脉络”与“三北讼案”》《<董浩云日记>读后感》《百年楼显船王董浩云伟业》等。

内容推荐

董浩云先生(1912-1982)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奋斗与成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在董浩云先生95岁诞辰之际,编撰本书以缅怀他对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贡献,推动中国航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董浩云研究,首次发表了14位著名专家学者在深入研读史料基础上撰著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为后人深入研究董浩云生平业绩以及中国远洋航运事业发展的历史奠定了基础;亲友眼中的董浩云,汇集了多位董浩云生前同事和亲友的回忆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董浩云平时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同时也展现了董浩云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媒体世界中的董浩云,集中刊登了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各大媒体对于2003年1月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开馆,2004年11月与2007年8月在香港,北京分别出版《董浩云日记》、《董浩云的世界》后的报道文章。

目录

前言

董浩云研究

 胸怀大志,以非凡的才智,创建伟大事业

 董浩云天津航运档案暨手稿价值探析

 董浩云与近代天津航业公司

 董浩云与20世纪30年代的全国航业整理

 年少志高 头角初现——论抗战爆发前董浩云先生对发展中国航运业的构想和活动

 国航史上空前笔——董浩云与中国航运公司的创立

 董浩云成才的上海社会因素

 董浩云的“上海脉络”与“三北讼案”

 对艺术充满了热爱——船王董浩云与文艺事业

 政治与民族:一个商人的国家观——以《董浩云日记》为中心

 航运企业家董浩云的创新实践

 论远洋航运船舶中之建立航行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适度保护政策助我国航运业快速提升

亲友眼中的董浩云

 思念从未休止

 别样情怀——因作纪录片《董浩云》致董建平书

 “仁兄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遇到董浩云先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董浩云日记》读后感

 回忆与董先生的交往(译文)

 回首往事

 对于董先生,我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译文)

 永难忘怀(译文)

 我与董先生的来往(译文)

 怀念已逝世的香港航运界前辈

 CY是我的好友和最佳导师(译文)

 难忘的回忆(译文)

 热情豪爽的董浩云(译文)

 两件事令我难忘(译文)

 “海上学府”为国增光

 广阔的视野 过人的度量

 “诗人气质”与“统领风骚”

 董浩云: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念父亲董浩云

媒体世界中的董浩云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报导

 一位坚持创业的父亲(译文)

 百年楼显船王董浩云伟业

 特首述父训:爱国自强育人才

 董浩云号的历史轨迹

 一座中院,一个心愿

 与艺术结缘的船王——董建平谈父亲董浩云

 浩云沧海船王之魂

 裁纸刀故事

 小楼春色关不住,似有涛声人梦来

 董浩云博物馆的乐声

《董浩云日记》和《董浩云的世界》出版报导

 董浩云的文化生活

 伟大的航程(译文)

 终究要回家

 海·船·人——不平凡的父亲,不一般的女儿

 何时回首谢红尘?——从《董浩云日记》看他的中国情结

 特首:年长倍感父恩亲

 陈存仁说董浩云

 董浩云日记的岁月涛声

 最后一晚搭地铁回家的世界船王

 从《董浩云日记》到《董浩云的世界》

 《董浩云日记》1948-1982

 20硕士合译《董浩云的世界》

 船王的世界——《董浩云日记》、《董浩云的世界》简体字本新书发布会

试读章节

二、董浩云的艰苦创业和董氏集团的快速发展

1946年董浩云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航运公司,开始经营沿海和远洋运输业务,拥有7艘海船,共4万吨,此外还受托管代理5万吨海船。其后,1947年他派“天龙”轮从上海直航欧洲。1948年又派“通平”轮直航美国和南美洲。这两艘船的远航,可说是开辟了中国的不定期远洋货运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董浩云把业务转移到香港和台湾。40年代初成立了金山轮船公司。1964年在香港成立丁东方海外航运公司。开始公司只能买二手船或把旧船改装为适用于营运的船型。1956年开始向造船厂定造新船。新船愈来愈多,愈来愈大。大家都知道:大船比小船经济。1959年董氏建造了7万吨油轮“东亚巨人”号。这是当时亚洲人拥有的最大船舶。董氏的航运业务也由不定期发展到定期航运。1962年可载旅客的货运班轮“如云”号建成,开辟了远东到美国东海岸的定期航线。1966年著名的客货班轮“东方皇后”号投入营运,开辟了东南亚航线。1966年董氏集团还买了2艘客船经营美国西海岸客运航线。随后又购进4艘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客轮经营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客运航线。

1969年以后,董氏集团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先后开辟了远东到美国东部和西部海岸、远东到欧洲、远东到中南美洲等多条航线。董氏集团的“东方海外航运公司”也就改名为“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了。

这个时期,超大型油轮发展迅速。董氏也紧跟时代步伐,造了多艘20多万吨级的油轮。1978年366000吨的超级油轮“巴西荣耀”号在日本三井造船的千叶造船厂下水。1979年日本住友重工更为董氏造了415373吨“海上巨人”号超级油轮。原已建的415370吨的船体分割成两部分,中间加上一段,使“海上巨人”达到567631吨,“海上巨人”至今仍为世界最大的油轮。

董氏集团1957年时才拥有20万吨海轮,1966年拥有船舶吨位也不过120万吨。1974年达到542万吨。70至80年代,董氏收购了历史悠久的Dan Line和Furncss Withy等航运公司,到1980年则拥有120余艘大海船共l000万吨的庞大船队了。这个船队不仅有多用途干货船、各种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要货运船型,也有豪华型客船、汽车运输船、各种液化气船等等。拥有这么多类型的船舶,在当代独立船东中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董氏在香港、美国的纽约和长滩、加拿大的温哥华、英国的Fchxstowe和南安普敦等港口都拥有码头泊位。他还拥有几家银行、多处房地产,并涉及修造船业和计算机软件业。

对于董氏集团的成就,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一本航运、造船杂志上有一段评说:“像董氏集团那样主要运用贷款来发展航运业,而获得成功的,实属凤毛麟角”。对此,我也作了一些思考。

三、航运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

世界航运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可谓强手如林,竞争激烈。从事航运业必须能做到运输成本低廉,失误较少。但与航运有关的许多因素:例如船舶的价格、货运需求与运价、所涉及货币(如美元)汇率等的变化都是从业者难以预计的。世界局势的变化,如中东战争、能源与金融危机等都对航运营业有巨大影响。

船舶航行有时也会遭遇海难事故。当船队扩大、船只增多时,更是事故难免。船舶搁浅、触礁、碰撞、船体损伤和机械设备故障等都可导致船沉人亡。董氏船队也曾有过几次沉船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多名船员遇难。航运确实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

四、一个忠诚干练的领导班子

航运业的从业人员在事业成功时,能够正确审时度势,找到最佳的发展战略,而在遇到挫折时,也能够临危不惧,求得减少损失,有利于东山再起的办法。  董浩云很幸运拥有一个忠诚干练的领导核心。例如在美国,他有卓牟来这样的助手为他开拓业务,有张公权这样的老专家为他把握金融业的关口。特别是他有长子董建华和次子董建成这样优秀的接班人。这是十分难得的。

  五、浩云先生令人敬佩的人格

  董浩云17岁失学,步人社会。他勤奋好学,不畏艰险,认真办事,终于成为精通航运业务,学识渊博,为世人敬重的一代船王。

他具有一切成功的创业者的优良品格:胸怀大志,以发展中国航运,弘扬华夏文化为己任。他发展航运,赚得盈利是为了发展事业。他身体力行,事必躬亲。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出行在外,访问各有关方面人物,开展工作。新船下水,邀请命名人,举行招待会等都是他亲自安排。他多次上船参加首航,船到达港口时,他不惜花费,举行大规模的招待会,以扩大影响,提高声誉,开拓业务。同时,他生[生节俭。旅行乘机搭船,他总喜欢买二等舱。在办公室忙碌时,往往以三明治充饥。

富有忧患意识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人的必备条件。业务顺利进行,获得预想的结果时,当然令人高兴。但董浩云在他的日记总是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或“是福是祸,尚难预料”。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则表现了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

浩云先生是很重感情的人,他很知道当情感与理智有矛盾时,那还是要理智从事。他和家人或朋友争执而大发脾气后,总是反躬自责不已。

六、创办海上大学

1970年9月,他购买了他曾乘搭多次往来大西洋两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有功勋的8万吨级的英国巨型豪华客轮“伊丽莎白皇后”号,准备把她改造成为一所“海上大学”。他为此倾注大量心血。1972年1月,该船开到香港,在进行改装工程即将竣工时,突然遭受火灾,而焚毁沉没。这对于浩云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在痛定思痛之后,一方面化了一年多的时间与保险公司反复协商,达成协议,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同时他决定买另一艘较小的,也可载几百旅客的客船“大西洋”号,命名为“宇宙学府”号,作为海上大学之用。海上大学与美国3所大学合作,聘请著名教授随船讲课。一年两期,载学生500人,环航地球一周,并在所经各港口考察、学习。现在海上大学已连续30多年进行海洋教学活动,著有成效。P4-7

序言

董浩云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奋斗与成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董浩云自幼就对海洋充满响往和憧憬,年仅16岁刚投身社会从事的就是航运工作,从此他的一生便与远洋航运结下不解之缘。抗战前夕,他有感于当时航运界存在的问题,曾向交通部门提出整理全国航运的建议,在遭到当局婉拒后董浩云更是不屈不挠,独自筹资创办中国航运公司;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他便以香港作为基地,积极向海外发展,事业遍及世界各地;他与时俱进,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终于建立起一个拥有各类巨轮100余艘、载重量超过l100万吨的航海王国,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船王。

董浩云将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视为学习的楷模,年轻时他亲眼目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各国船只在中国内河及沿海四处横行,“大好锦绣山河,几无一片净土”,从此他便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强大兴盛联系在一起。他在日记中经常写着,他所从事的一切都是要“为国人争光”,“为世界航运史添上新的一页”,更“愿为国人航运史开一纪元”。

董浩云先生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30多年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返故土,可是他的内心却永远牵挂着祖国,并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发展与变化。董浩云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秉承他的遗志,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之中,特别是在为香港回归祖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将董浩云一生的事迹以及他的追求与奋斗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和观众,董浩云先生的子女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精力。2003年1月,董氏慈善基金会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全力支持下,邀请香港著名建筑师设计,将交通大学一座古老的学生宿舍翻修一新,第一所中国现代航运博物馆于兹诞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2004年11月,受董氏子女委托,经学者多年精心编注的长达百余万字的《董浩云日记》三册和《董浩云的世界》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更是得到香港及海内外舆论及传媒的一致好评;最近《董浩云日记》和《董浩云的世界》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简体字在内地出版发行,从而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董浩云先生的创业历程。

董浩云先生于1912年9月28日(阴历壬子年八月十八日)生于上海,95年后的今天,亦即2007年9月28日,阴历也正巧是八月十八日。董氏家人有意利用这一特殊的日子,在他的出生地上海、在以他名字命名的航运博物馆召开一个讨论会,纪念董浩云先生95岁诞辰。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热烈支持,并责成航运博物馆与董氏慈善基金会全力合作,共同筹办这次会议。

为了缅怀董浩云先生对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贡献,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推动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会议筹备小组决定组织学者撰写论文,并于会议召开时正式出版纪念文集,书名即定为《董浩云:中国现代航运先驱》。我们受会议的委托,负责本书的策划和编辑,因为时间紧迫,我们立即向各地学有精深的著名学者约稿。令我们十分感动的是,学者们尽管教学和科研工作繁忙,但都义不容辞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于规定的时间内寄上各自的宏文,因此本书得以按时出版是与他们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冠名为“董浩云研究”,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地的14多位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董浩云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学者着力介绍董浩云早期在天津工作时所留下的档案资料,并由此深入研究他在天津的航业活动;有学者针对董浩云战前提出整理全国航运的方案进行具体分析,重点讨论董浩云为创建中国航运公司所作出的努力;还有学者以董浩云的生长环境为例,探讨人材成长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对董浩云的社交网络产生兴趣,从其交友范围中去分析他事业扩大与发展的经验;有学者关注的是董浩云对艺术的热爱,并以此分析他的思想境界为何与一般商人追求的目标不同;也有学者从董浩云日记中所流露出对政治的关心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进而深入探讨他的世界观和政治观;还有学者运用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深入探讨董浩云在航运领域中所做出的创新实践;更有学者在缅怀董浩云这位中国远洋航运先驱的同时,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航运事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并指出当前物流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这些学者来自不同的学术领域,但他们的论文都认真研读史料,运用各种理论进行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后人深入研究董浩云的生平以及中国远洋航运事业发展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亲友眼中的董浩云”,主要收集的是董浩云生前的同事和亲友的回忆,前几年编辑《董浩云的世界》时,有几篇回忆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收入,趁本书出版之际亦一并刊出。这些回忆文章中有的虽然篇幅不长,文字亦或浅显,但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董浩云平时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读来感人至深,同时也展现出董浩云为实现他一生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

2003年1月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于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幕,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大型画册《董浩云:理想与成就》的简体字版;2004年11月《董浩云日记》和《董浩云的世界》在香港正式出版,这些消息立即成为当时各大媒体关注的目标,内地和香港的主要报纸都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2007年8月13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特地为《董浩云日记》和《董浩云的世界》简体本的出版在北京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来自交通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北京、天津、香港等地的学者和首都众多媒体记者应邀出席,并有十多位领导和学者在会上发言。

本书的第三部分“媒体世界里的董浩云”即摘录了内地和香港主要媒体的相关文字以及新书发布会诸位讲者的发言记录,虽然这些报道和发言的内容长短不一,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文章都热情赞扬董浩云先生为中国远洋航运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表明内地和香港社会各界对董浩云一生奋斗与追求所给予的肯定。

为了配合本书的出版,董浩云资料室还选出多幅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不少为首次面世,亦为本书的出版增色。

值兹此纪念文集出版之际,我们衷心感谢众多学者拨冗撰文,并参加学术讨论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承担本书的编辑与出版责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编辑工作,本书得以准时出版,是与他们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然而时间仓促,从本书的策划到出版不到一年时间,更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书中一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正。

编者

2007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本人自幼就的海洋发生兴趣,以船为第二生命。

——摘自董浩云《中国远洋航业与中国航运公司》60页,香港1953

独立船东是十个独特“品种”的国际人物。董浩云先生认为独立船东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巨大船队必定会由庞大的油公司或跨国企业集团所掌管。董浩云先生(若以船舶数量而论应该是世界最大的船东)已于四月十五日在香港辞世,享年七十有一,他便是世界上最后的独立船东之一。

——译自乔治·洛利特《远东经济评论》77页,香港1982

作为炎黄子孙,他只身奋斗,把世界当作他的战场、他的课堂、他的领域。他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和骄傲。

——摘自麦克·康纳斯及金董建平<董浩云:理想与成就》101页,香港198l

董浩云的目标是发展航运事业,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谋求个人私利。因此他总是把利润又投资在船队上,令其规模扩大,甚至投资在短期内并无利润的事业上。这个经营理念缔造了一个船舶帝国,也使香港和其他地区收益良多。

——译自狄克及肯特韦尔<在中国的早期船公司》233页,澳洲1988

……我也许结识浩云的时间最长,大约有五十年了。……我也许知他最深。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物,他眼光远大,见解不寻常,特别富有创造性。他一生中建立了一支拥有1.000万吨、150艘巨轮的船队,就其规模和多样性来说,无与伦比者,董浩云的成功有偶然性(机遇),但更有其必然性。浩云是一位自学咸才的人,他没有受过他渴望得到的正规教育,但他一生追求知识,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了知识渊博的人,尤其隋于航运有关的各种知识,就是专家们亦甘拜下风。……他富可敌国,生活十分简朴,摒绝奢华。律己极严。他又是一位谦逊、风雅和慈祥之人,关怀社会,爱护众人。……

——卓牟来,董氏集团纽约公司总裁,纽约,1982

大家都谈到董浩云作为船王或教育家所取得的成就。我所认识的董浩云实际上是一位世界公民,他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酌事情都感兴趣。只要能促进经济繁荣和世界和谐,他总是积极努力的。……他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由于自已努力,成了博学之士。对于国际事务,他有极深切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他信使我们懂得除了事业成就以外,还可以成为具有哲学家凤度的智者。这就是董浩云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哈比布大使,美国驻中东地区大使,纽约,1982

浩云的成就不在于有形的物质方面,虽然这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钦佩的。我觉得他最大的成就在于精神方面,他的伟大理想,他的谦逊,尤其是率直的品性,我认为正是精神方面的成就才能转化为物质方面的成就。生命是一次伟大的航行,没有人比浩云更懂得这一点。……他是一位先驱者,他是世界上第一批把巨型油轮引入商业的船东之一}他是经营国际客轮航线的第一位中国船东,并且也是在亚洲开拓集装箱运输的第一人。……建立一个完美的家庭也是他生活目的之一,他也做到了。……他最好的纪念碑不是他在海洋航行的船队,也不是其他成功的企业,而是他的家庭,没有一座纪念碑比这座更好。

——G.G.普罗斯特,吋百利公司总裁,纽约,198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董浩云(中国现代航运先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会欣//金董建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4955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9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