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徐渭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该丛书从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考述徐渭生平,研究徐渭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有四个特点:一、注重学术与文艺思想及创作的综合性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实践中见其思想底蕴;从学术、思想的高度观照文学、艺术创作。揭示贯穿徐渭人生以及诸文艺形式的思想内核。二、在文献考稽的基础上分析徐渭的思想内涵。三、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透视徐渭的思想特色、文学艺术贡献,厘定其历史地位。四、从人生与艺文的互动中分析风格的成因。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导论嘉靖到万历前期的政治与文学

一嘉靖到万历前期的政治与“北虏南倭”

二复古派操持文柄的文坛

第一章 超轶不羁、才艺卓绝的忧愤人生

 第一节 早年学履

 第二节 越中十子

一、求师问道——学术的培养与学脉的承祧

二、越中十子及其同道交谊——艺术、人

生的砥砺

第三节 戎幕生涯

第四节 病狂入狱

第五节 十年萍踪

第六节 晚年寓居

第二章 致“中”为本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惕亦自然”的工夫论:《读龙惕书》的

学术指向

第二节 以“中”为本的方法论

第三节 诠解《参同契》方法蠡测

第三章 开启晚明文学先声的“真我说”

第一节 “真我说”的内涵

一、“真我说”的文学本体论:“无一字不

写其胸膈”

二、“真我说”的风格论:“性畅者其词亮,

性郁其词沉”

三、“真我说”的通变观:“彼之古者,即我

之今也”

第二节 “真我说”的成因及历史定位

第四章 汇通时代、人生、画境的诗歌

 第一节 时代、人生、画境“——皆达之于诗”

一、时代:状写边庭海隅

二、人生:抒写“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三、画境:丹青水墨中的理想世界

 第二节 亦庄亦奇的艺术风格

一、“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以成奇谲之姿

二、“夺工部之骨而脱其肤”而具沉雄之气

三、“尽翻窠臼,自出手眼”的艺术探索

第五章 状写经世到颓放心路历程的散文与骈文

第一节 经世之文:理想与现实撞击下的灵

魂呼号

第二节 小品文:颓放人生的写照

第三节 形象奇峭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戏曲理论与创作的完美互动:《四声猿》与《南词

叙录》

第一节 《四声猿》写作时间与题解

第二节 《狂鼓史》:寓亢庄痛快于鬼判

第三节 《翠乡梦》:《首楞严经》的戏剧诠释

第四节 《雌木兰》、《女状元》:世间好事属女

子的乐与悲

第五节 “自我作祖”的艺术探索及影响

第六节 《南词叙录》及其戏曲理论

第七章 “精奇伟杰”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 远宗晋人,近学宋明,走向表现的书

学之路

一、楷书学自钟王

二、行草书以宋明诸家为师

三、走向表现终成大师

第二节 既继承传统又富有新意的书论

一、书始执笔

二、主运笔

三、辩证统一的结体论

四、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论

五、浓淡相间、燥润相杂的用墨论

第三节 写心、纵横、天成的书法特色

一、董其昌的“平淡”与徐渭的“动荡”之比较

二、苍劲中姿媚跃出的楷书

三、心与书同构的行草书

四、跌宕纵横、奇险肆意的用笔

五、错错落落、浑然天成的章 法

第八章 开一代画风的水墨大写意绘画

第一节 习画的时间和师从

一、有关徐渭习画时间问题

二、有关徐渭习画的师从问题

第二节 大写意绘画理论观

一、“本色自然”的绘画理念

二、“不求形似求生韵”的造形观念

三、“舍形而悦影”的创作方法论

第三节 张扬个性的水墨大写意绘画特色

一、善用比兴,以情造境

二、横涂纵抹的笔墨运用

三、以草书入画达到书画结合的极致

四、诗书画印为一炉

索 引

 重要人名索引

 重要文献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而更大的苦痛还在于徐渭心情的凄惶,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毕生缠绕着徐渭的家庭不幸,迄至晚年仍在延续。长子徐枚品行不端,早在徐渭应吴兑之邀南归之时,徐枚即因抢劫他人的财物而招致报复,婚后又离父别居。徐渭认为是年幼之时“或游不良,奴僮助兴”所致,及至成年,徐渭深感无奈:“区区一老病垂死之人,以矫强弓捩枉矢,能乎不乎?”慨叹:“前世不知作何业,有此恶种。”长子不肖,这是折磨徐渭的一块心病。

二是与徐渭同辈的友人相继谢世,悲悼逝者,心境凄然。万历十六年(1588),徐渭老友张元忭病逝。元忭一家与徐渭相交数十年,徐渭得以出狱,元忭相助最力。修《会稽县志》配合也十分默契,虽然在京其间因性情有别而稍有乖悖,一疏狂,一礼法,但并未决绝,其后《徐文长佚稿》即由元忭曾孙张岱所编,由元忭长子张汝霖作序。元忭逝去,徐渭内心悲恸而讷于言。张汝霖记述了当时徐渭悲悼元忭的情形:“先恭殁后,余兄弟相葬地归,阍者言:‘有白衣人径人,抚棺大恸,道惟公知我,不告姓名而去。’余兄弟追而及之,则文长也,涕泗尚横披襟袖间。余兄弟哭而拜诸途,第小垂手抚之,竞不出一语,遂行。捷户十年,裁此一出,呜呼,此岂世俗交所有哉!”同样,同门学友李子遂亦病逝,徐渭悲悼不已,“泪尽南天哭不回”。同时,他还时常追念已故的师友,悲痛难忍,如,他怀念唐顺之云:“册年前有一相知,去矣思量哭不回。哭既不回知久绝,请将一物付秦灰。”这一切,都深深地折磨着徐渭的心灵。

P94-95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徐渭评传》完成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即将告竣之时,此书由我们来完成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原作者为学植深湛的明代文学史专家,作为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因学术活动较多,一时难以掇稿,而《丛书》又告竣在即,不得已“中心”临“终”授命于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徐渭评传》,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作为“中心”的“老兵”,有亲承匡老面命之恩,理应不能让《丛书》有完璧难成之憾。于是衔命而为,晨昏不辍,奋笔写作,但徐渭才艺卓绝,探其底蕴,显其伟制,谈何容易!值得庆幸的是有谢建华博士相助(撰著本书第七、第八两章),为我分担了徐渭书画艺术研究的难题。谢博士先后受业于著名书法家、学者侯镜昶教授,著名学者包忠文教授门下,对书法史、美术史、文艺学研究有年,著作颇丰,她的襄助使本书增色颇多。

尽管我们力求从最原始的资料出发,广泛搜求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努力全面地彰显徐渭的多方才艺,但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尚能自知:拙作的讹误、缺失之处一定有很多。这个遗憾只能留请方家指正了。

最后要说的是为了使我能安心写作,冯致光校长为我减除了诸多行政事务;常务副主编、分管副主编和审稿人、责任编辑都体恤我们的“急就”之困,而“绿灯”频闪。你们的理解与宽容我们感受甚深,在此谨向支持我们完成拙作的领导、诸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周群

2006年5月于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徐渭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群//谢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47220
开本 32开
页数 50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