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作者樊祖荫经过深入到各兄弟民族对多声部民歌亲自观察听赏,还收集了过去各刊物发表的有关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论文以及原始录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然后,作者对各民族多声部民歌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分析,再综合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同一专项的对比研究,最后获得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完成了足资大家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的科学性较高的论著。
图书 |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作者樊祖荫经过深入到各兄弟民族对多声部民歌亲自观察听赏,还收集了过去各刊物发表的有关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论文以及原始录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然后,作者对各民族多声部民歌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分析,再综合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同一专项的对比研究,最后获得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完成了足资大家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的科学性较高的论著。 作者简介 樊祖荫,(1940.1~)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前言 序 上编 绪论 一、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 二、多声部民歌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三、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四、多声部民歌的流传与消亡 五、多声部民歌的题材内容与体裁形式 六、多声部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联系 七、学习、研究多声部民歌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中编 30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一、汉族多声部民歌 二、壮族多声部民歌 三、布依族多声部民歌 四、傣族多声部民歌 五、侗族多声部民歌 六、仫佬族多声部民歌 七、毛南族多声部民歌 八、彝族多声部民歌 九、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十、傈僳族多声部民歌 十一、纳西族多声部民歌 十二、拉祜族多声部民歌 十三、基诺族多声部民歌 十四、阿昌族多声部民歌 十五、羌族多声部民歌 十六、藏族多声部民歌 十七、景颇族多声部民歌 十八、白族多声部民歌 十九、怒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土家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一、苗族多声部民歌 [附录] 苗侗汉多声部民歌 二十二、畲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三、瑶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四、佤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五、德昂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六、布朗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七、高山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八、蒙古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九、朝鲜族多声部民歌 三十、俄罗斯族多声部民歌 下编 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式 一、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的诸要素 二、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 三、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与声部构成 四、多声部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 五、多声部民歌的调式与调性 六、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 七、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特点 八、多声部民歌的曲式结构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即是拙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的增订本。为了使著作的名与实更好地对应起来,也为了适应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学文库”的体例,故易名为此。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初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8月)至今,已有整整16年了。在这期间,拙著先后于1998年4月和2004年1月由出版社加印了两次(据编辑同志告知,今年还要再重印一次),不少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将其采用为教材,并于1996年5月荣获文化部第三届艺术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文化部等主办的“中国原生民歌展演活动”已举办了五届,每届都有不少民族的歌手演唱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且屡屡获得好评和奖励;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曾多次邀请笔者介绍壮、侗、苗、布依、傈僳、彝、羌、蒙古等民族的多声部民歌,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多声部民歌宣传报道的增多,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于2004年举办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以及于2006年和2008年举行的两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众多民族的民间合唱与民间重唱歌手在电视屏幕亮相并获奖之后,“多声部民歌”这一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和音乐界中的影响迅速扩大,希望得到《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这本书的读者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学术研究对多声部民歌这一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保护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拙著出版的十余年间,随着各地音乐家们对民歌调查工作的深入,又陆续在不少民族中发现了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使初版本中介绍的存在有多声部民歌的民族数目,由23个增加到30个。作者本人于这些年中继续在各地各民族中对多声部民歌进行调查(包括1994年之前未曾到过的海南、青海等省与台湾等地),并对某些新发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进行核实。根据这些新的发现以及初版本中存在的某些缺憾,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实和增订。 此次增订,包含以下各项: 一、增加新发现的傣族、基诺族、阿昌族、白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等7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的介绍与阐析,中编由初版本的23篇扩展至30篇,30个民族按语言系属排序。 二、增加藏族、苗族、哈尼族薪发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的介绍与阐析。 三、调整侗族、佤族多声部民歌的举例。 四、在介绍各民族概况中修订人口数字,为全书统一起见,一律从初版本所依据的1982年人口统计数改为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 五、尽可能地补上各谱例曲目的演唱者(某些转引的曲目查不到演唱者的则注明所依据之书目)。 六、为统一体例,将上编之一的标题《概述》改为《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 七、在上编之四《多声部民歌的流传与消亡》一篇中,增加传承、保护多声部民歌的意义以及民族语言衰退与多声部民歌消亡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 八、在下编之三中增加对多声部民歌旋律形态的阐析,并将标题从《多声部民歌的声部构成》改为《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与声部构成》。 九、因增加对多声部民歌新品种的介绍与阐析,对全书相关文字进行增删。 十、对初版本文字、标点符号及谱例中的错、漏之处进行修订。 与初版本的写作一样,这次的修订工作也得到了各地音乐家们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张兴荣、伍国栋、李安明、李文珍、赵晓楠、刘玮、嘉戎群培等同行向我提供了新发现的多声部民歌的音响、乐谱与背景资料,在此特致真挚的谢意!中国音乐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科研处很重视此项工作,把它列为学院科研项目予以资助,谨致谢忱! 各民族的歌手是多声部民歌的创造者,是他们增添、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熠熠闪光的艺术珍品,谨向民间艺术家们致以特别的敬意! 在本书初版本后记中曾提到的、对本人学习、研究多声部民歌有过直接指导和影响的前辈吕骥、贺绿汀、黎英海三位师长,已于近十年间先后去世,借本书新版本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深切的怀念之情! 对于本书的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又花费了很多劳动和心血,谨表由衷的感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樊祖荫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304184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4-02-01 |
首版时间 | 2014-02-01 |
印刷时间 | 2014-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4 |
CIP核字 | 2011108798 |
中图分类号 | J642.2 |
丛书名 | |
印张 | 3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6 |
宽 | 174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