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中行名作欣赏/名家析名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汪大娘

我既冠之年来北京,认识旗下人不算少。印象呢,也是说来话长。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我知道。但这也不好就以之为证来个一边倒的论断,因为据李圭《思痛记》一类书所记,创点天灯之法、以杀妇孺为乐的并不是旗下人,而是炎黄子孙。根据法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至多也只能判各打五十大板。在这类事情上,我们最好还是,或说未得不,依圣人之道,既往不咎。那就说“来”。高高在上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够厉害,但无论如何,与朱元璋及其公子朱棣相比,总是小巫见大巫。这样,也就可以轻轻放过。还是往下看,男如纳兰成德,女如顾太清,说句不怕人耻笑的话,我都很喜欢。再往下,就碰到余及见之的一些人,取其大略而言,生活态度,举止风度,都偏于细致,雅驯;也不能不柴米油盐,但大多有超过柴米油盐的所好;待人温和有礼,却像是出于本然;总而提高言之,是有王谢气。

有王谢气,也许就值得写入《世说新语》。我前几年写《负暄琐话》,东施效颦,笔下也曾出现一些旗下人。但那都是有或略有社会之名的。清一色,就可能引来希图文以人传甚至势利眼之讥。所以要补救,写一些无社会之名的,哪怕一位也好。搜罗,由近而远,第一个在记忆中出现的就是这位汪大娘。但写她也有困难,是超过日常生活的事迹太少。怎么办?还是决定写。理由有二:一来于兵家,日出奇制胜,很多大手笔写大人大事,我偏写小人小事;二来于小说家,日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言归正传,且说这位汪大娘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的用人,只管做饭的用人。汪后加大娘,推想姓是男家的。我30年代末由西城一友人家借住迁入北城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那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的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后来知道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很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活儿轻重是小事,还有大的。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下人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用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使人不禁想到杜老《哀王孙》的诗,“但道困苦乞为奴”,不能不感慨系之了。

以下更归正传,说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希奇,可不在话下。希奇的是身分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的时候,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前院、后院、东西跨院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当然都是善意的。比如有个时期,我不知道肠胃出了什么毛病,不喜欢吃饺子。情况传到汪大娘那里,她有意见,说:“还有比煮饽饽(旗下人称水饺)更好吃的?不爱吃,真怪!”我,至少口头上,习惯也被她的正气和憨气压服,让家里人告诉她,是一时有点胃病,过些日子会好的。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解救之道同于应付高考,是抓紧时间温习。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人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她因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听街道的人说,去了不只一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所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有启发性地问:“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有收效,连早巳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最终确认她竟不像留侯那样“孺子可教”,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地度过去。

最后说说年高辞谢,严格说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但人的年寿和精力是有限的,到必须休息的时候就不能不休息。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之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没鼓起勇气前往的时候,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到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的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P104-107

目录

初版序

红楼点滴一

红楼点滴二

红楼点滴三

红楼点滴四

红楼点滴五

沙滩的住

沙滩的吃

怪物老爷

桑榆自语

情意和诗境

汪大娘

银闸人物

自省

自知

自嘲

梦的杂想

蓬山远近

苦雨斋一二

直言

月是异邦明

怀疑与信仰

彗星

祖父张伦

我与读书

老温德

附一:谈行公文章一组

 读《负喧续话》

 不吃星级饭——行公草原行

 穿棉袄的张中行

 我们的父亲张中行

 张中老,走好!

 他创造了两个奇迹

 编后絮语

附二:

 张中行先生年谱简编

 张中行先生著作系年

序言

(上篇)

大约是1992年的一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我随手翻开新创刊的《书摘》杂志,见到一个很大胆的题目:《论婚外恋》,作者张中行。我感到很意外。因为知道张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年已耄耋,他怎么会想起作这样一个题目?他能否有超人的见解?于是埋头就读。文章不短,大约有6000字的样子,一口气读完,然后就坐在那里发愣:不知道这样一个人人都在说长道短的题目,张先生怎么能说得这样透彻明白?真好比是一朵谁都看到的红花,早有一千个人把它描绘过了,简直说白了,说滥了,叫人无法再张口。可是经张先生再一说,人们突然觉得像是第一次看到这朵花,重新发现了新大陆。张先生真有一种能把事情穿透,并从上下、左右、前后、里外、表层、内涵、本质等等方面将其说透的大本事,这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我也感到兴奋异常,因为我想,可找到一位能将人生说透的“神”了!

我就去找张先生的其他著作。并且得知,《论婚外恋》是大著《顺生论》之一节,此书为一本全面论述人生的著作,有24万字之巨,是张先生一生读书做人的精华荟萃。终于有了捧书细读的一天,突出的感受依然是:张先生能够把别人说不明白的事,说得特别明白。

这期间,令我荣幸之至的,是我竟然得识了行公。面对我心中的“神”,第一次见面,我们谈了4个小时。静听着这位睿智的大学问家阐释他的人生见解,令我最意外也最印象深刻的,是行公绝不只是一位面壁书斋的学者,他对世界、对社会、对政治,有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说到激愤处,老先生也会像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激动高声,声震屋瓦。比如那天正说话间,忽然门帘一挑,翩然进来一位50多岁的男士,朗声问道:“请您写的序,完成了吗?”行公也不搭话,一猫腰,从桌子底下取出一摞稿子递过去,这才吭声:“还是还给你吧,这序我写不了。”等那人走后,行公厌恶地说:“这是一个大人物的书,托此公送给我,以为我一定写。我呀,能写也不写,人物再大,干了那么多坏事,我才不出卖良心呢!”

还有一条印象深刻的,是行公对他自己的评价甚低,这也大出我的意料。关于他的学识之渊博,文化界流传着好多故事;普通读者也都知晓他的大名,因为全国各个城市,满大街都在卖他的书。就算这些都不提及,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却实在不能省略:那天有几位先生来找,拿出几方砚台,请行公鉴定。砚面空空,上面什么字、印也没有,真可说是了无痕迹。只见行公随手接过来,只几瞄,就不但断定是什么朝代什么年间的,还居然说出为哪位名砚工所制,真是神了!把一屋子人惊得目瞪口呆。这才叫真本事,堪称大家。可是行公却反复对我说:“我这辈子学问太浅,让高明人笑话。”见我一个劲儿摇头,他来认真的了:“可不是吗?你没听见我经常说的一个笑话:要是给王国维先生评为一级教授,那么二级也没人当之。勉强有几位老的,能评上三级,还轮不到我呢”。我注意到,“让高明人笑话”,这句话已成为行公的口头禅,在许多问题上都用,时时以此自省,那次电视台要给他拍片子,他不愿意出头露面,挡驾的也是这句话。他是真正的“学,然后知不足”,比起那些总共也没读过三本书,就自我感觉良好,膨胀到满天下去跟人争名次的蠢材,真不可同日而语。

至此,我也越加理解了,为什么许多朋友爱称行公为“布衣学者”?老先生打从心底里,一向把自己看得普普通通,“我乃街头巷尾的常人”。他也习惯于别人这样对待他,若要把官场文坛那一套搬来,套用到他身上,老先生还腻味得不行。又是我亲眼看见,行公宁可在办公室吃昨晚剩的干火烧,也坚持不去应酬官宴,“忒累!”他说。“又绝无必要。”他说。

行公的说话也值得大记一笔,其风格,也属布衣。男人,男性,他说“男的”。女人也一律称作“女的”,就像引车卖浆者言。那么大的学问家,一点不以劳动者为鄙,一点不端着架子装腔作势,除了“男的”、“女的”、“老的”之类,平时所言,一律是老百姓的平实语,从不“之乎者也”、“主义”、“前、后”云云。熟人、朋友、弟子、忘年交,一律称之“行公”,有的还昵称“老爷子”甚或“老头”,都答应得干脆利落。

(下篇)

所以,当中国和平出版社总编辑侯健先生找到我,要我为该社拟出的“名家析名著丛书”推荐人选时,我立即首推行公。可是,当侯总编又邀我就任《张中行名作欣赏》一书主编时,我却惶惑复胆怯,不敢应承。以我之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少”不经事,如何能理解得了大学问家张中行的境界,这不是以渺渺一粟面对茫茫沧海吗?无奈,侯总编力持,我这边又有行公弟子靳飞先生一力鼓动,经过再三再四的犹豫,遂终于下决心破釜沉舟,答应编就这部书。

行公一生何其勤勉,著作几如河汉,庶乎多不可数!本书限于篇幅,只能遴选15万字左右,实在是有拿一张大桌布做成一块小手绢的感觉。看看哪篇,都好,都各有其入选的理由,都不忍下手割爱。后来,还是靳飞先生开出书目,我们亲聆行公意见,才最终确定下来。人选篇目是根据这样一条原则操作的,即:尽可能将行公各种风格作品的代表作麇集于此,展示先生大著全貌,以飨读者。

篇目确定下来以后,就遇到请人鉴赏的问题。“丛书”明确规定,须由“名家”来鉴赏,这就又有了难度。名家现在没有闲人,谁身后都有一大群编辑跟着,有的报刊还悬有高额稿酬,绝不是本书区区薄酬所能同日而语的。囊中羞涩其气也衰,于是我约稿时就底不足,气不壮,不敢高声。不过我显然是庸人自扰了,各位大名家,出于对行公的敬仰,无不欣然应允。季羡林先生耄耋高龄,百事缠身,却是星夜赶稿,5200字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满殷殷情谊,读之令人动容而忖:这哪里是季、张二人的私人交往,分明更是中国一代文化巨擘所呈现出的学问高度。周汝昌先生年过古稀,因患眼疾而字大须如铜钱,且正忙于自己著作的出版事宜,却还是拨冗撰稿,文章写得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又独具慧眼,见解高超,显示出一位大学问家的垂人风范。洁泯先生刚好亦做了眼睛手术,医嘱需要恢复一段时间,完全可以辞谢不写,但先生却郑重其事地来函垂问,可否延宕一小段时间?并最终如期交稿;文3300字,全部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令人生出无限感动,慨叹世间还有如此君子。牛汉先生算是我这个文学编辑最优秀的作者之一,本不相熟,是于文字交往之中成为忘年朋友的;我向来佩服先生的锦绣文章,此番特意挑了一篇最有难度的,即有关诗文学问的请援;先生谦虚,连说从不敢写鉴赏文字,本不该应命,但对于行公的学问,恰好是一次学习领悟的机会,遂认真写来;翻开其文,书卷气扑面而来,一位年已古稀的著名诗人向耄耋学者孜孜以求的高贵心境,氤氲着全篇,给后人我辈留下的,绝不只是学术之诲。我不由得连连感叹:这就是中国一代文化老人,迄今为止,他们仍是中国知识界的最高山峰!

当然,中青年学者也正在迎头赶上来。需要说明的是,本来阎纲先生、何西来先生、毛志成先生,早巳大名鼎鼎,但在此书只能屈就中年一代。这三位先生的文章都有文势滔滔之妙,又加入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经历、体察、感悟、思索所化就的学养,就有如在行公的睿智之上,增加了高明的导读,使我们于别开的一扇窗棂里,看到了新的风景。再往下,青年学者还可细分两茬:与我大约同代的,有孙郁、谭宗远、张恬、李春林;与靳飞同代的,有伍立杨、彭程、刘江滨、林凯。他们都是近年来已小有成就的青年名家,在创作、评论、理论以及读书界等等,露出锋芒,为人瞩目。特别是伍立杨、彭程、刘江滨诸君,年刚过而立,正是意气风发岁月,却已是饱读中外诗书,佳作一篇继一篇喷薄而出;他们秉承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路,文章一出手,必氤氲着古典文学所特有的儒雅书香之气,每每令我想起唐初四才子王、杨、卢、骆。我的感觉是,后生可畏,前途未可限量,可不能小视了他们!

因此,在本书中,我很难说出哪篇文章最好。我觉得篇篇都好,不论原文还是赏析文章,俱是心血之作——在这人人都道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能有学人如此不计名利、不贪金钱、不恋热闹、不慕潮涨潮落、不看云起云飞,而甘心情愿孤守一隅,沉醉书斋做学问,真让我从深心里想说上一声:“谢谢!”我宁愿不将此书看成是孤立的一部书,而视做继承发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操作,但愿通过个体的劳动,使小溪汇人大海,跬步积成千里,“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最后,还要感谢中国和平出版社,感谢总编辑侯健先生和责编庞吻女士,感谢他们所做的工作。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大潮冲击下,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和编辑都钻到了钱眼里,都以是否赚钱为要旨,有责任感的出版工作者还是在苦心孤诣地做着文化的积累工作,我以为本书就是一个例子。

内容推荐

名家析名著丛书是和平社品牌经典读物,它以崭新的面貌奉献给新老读者朋友。季羡林、周汝昌、袁鹰、苏叔阳、陈丹晨、浦漫汀、于是之、舒乙等名家为我们解读名著精髓,走进大师的世界;几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再现作家风采,一展时代风云。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

编辑推荐

本书是名家析名著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我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学者、作家张中行的文学作品以及著名文人们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评析。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够解读张中行名作的精髓,走进文学大师的世界,而且,书中几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也为我们再现作家风采,一展时代风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中行名作欣赏/名家析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小蕙//靳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18557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