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诚新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综观陈诚一生的主要经历:作为一名军人,他战功卓著,立功沙场;作为政坛人物,他勤勉努力,恪尽职守;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他忠于蒋氏,至死追随。在名人如云、战将如雨的黄埔人里,他凭借什么能脱颖而出,一生被蒋介石器重,生前信任有加,死后哀荣备至?

陈诚究竟是何许人?史玉根编著的《陈诚新传》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下,客观、真实地解读曾出任过国民党“副总裁”,曾当过蒋介石政府“副总统”的陈诚其人其事,其功其过,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黄埔名将的一生。

内容推荐

史玉根编著的《陈诚新传》内容简介:蒋介石的学生。心腹、干将,人称“小蒋介石”。追随蒋介石最久、最忠诚、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与陈布雷并称国民党“文胆武将”

《孙子兵法》说,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此五德,陈诚有几?抗战军兴,陈诚参与策定抗战计划,认为作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从中国抗战实际历程看,其见识可谓智。

陈诚自黄埔时期宣誓效忠国民党、服从领袖,此后未改初衷,可谓信。陈诚的恩师良友邓演达因组党反对蒋介石被捕,一时众口噤声,陈求将“继先总理之宽大”,不要处死邓演达,是其仁。

1923年,陈诚随军征讨西江沈鸿英,在作战中胸部负伤,几乎丧命;淞沪会战中,陈指挥所部在被日军称为“血肉磨房”的罗店搏杀,死战不退,是其勇。

中原大战,顶头上司刘峙的侄儿刘天铎指挥不力,陈诚下令枪毙;担任第六战区长官兼湖北省主席时,昔日军校同学、宜昌县长武长青受贿,也被枪毙,是其严。

然而他跳不出门户之见、党派之争,五德终究不能完全光大,惜哉!

《陈诚新传》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序论“小委员长”陈诚

引子

第一章 出路

 陈家长子

 投考保定军校

 炮科生

 投奔

 在粤军

第二章 三炮起家

 黄埔“迟到”者

 棉湖之战

 紧急集合

 轰塌惠州城

 “三民主义信徒”

第三章 沉浮

 上校团长

 北伐模范师

 在“四一二”前后

 丢官

 蒋介石重用

第四章 打造“土木系”

 十一师副师长

 芜湖整训-

 掌管十一师

 清洗

 在中原大战

 “土木”成形

 收编风波

 治军

第五章 攘外与安内

 日本军演的刺激

 与红军交手

 请战

 “第三党”风波

 国恨友仇

 王牌师被歼

 教训

第六章 抗战骁将

 主战派

 淞沪血战

 武汉会战

 “文夕大火”之争

 是退还是战?

 专职第六战区

 主动反攻

 鄂西大捷

 筹划反攻缅甸

 与史迪威合作

第七章 “小委员长”政略

 庐山训练团团长

 与中共合作

 青年导师

 建设新湖北

 鄂西减租

 用人之道

 “辞多不修”

第八章 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跻身中枢

 参谋总长

 东北暮路

 “杀陈诚以谢天下”

第九章 经营台湾

 主持土地改革

 反对“两个中国”

 临终不提反共

第十章 陈诚与蒋介石

 “中正一日不能无辞修”

 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之后

 “崇拜”蒋介石

 争论和冲突

 连任风波

 与小蒋的恩怨

第十一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次婚姻

 鲤鱼跃龙门

 美满婚姻

 教育子女

附录陈诚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出路

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

——陈诚《题家乡青田石门洞》

陈家长子

青田县位于浙江南部,西出县城,溯瓯江而上30公里,便是高市乡。这里前临瓯江,背倚括苍山,气象开阔,蔚为壮观。

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898年1月4日),陈诚出生在高市乡外村的一户普通人家。陈父陈应麟(字希文),不弟秀才,在青田县敬业高等小学教书,后任校长。陈家虽有几分薄地.但由于不擅生产。家境贫乏。

陈诚原名陈德(一说陈德馨,到广东投奔革命后改名),字辞修,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四五岁时体弱,先在家从堂伯父和父亲习文一年,至9岁时,即1905年,才人高市小学读书。

据陈诚的乡亲回忆,他小时候非常调皮,常跟人打架,从不认输,没少挨父母的骂。随着年龄增大,“调皮鬼”渐渐懂得了事理,学会了孝顺,学余时间常常帮母亲干些家务。小学毕业后,陈诚考人丽水省立第十一中学,本该按部就班读下去,无奈家境贫乏,陈父让陈诚辍学回家务农,仅供其弟弟一人就读。后经亲友游说,陈诚改读公费的省立第十一师范。其时,陈诚17岁。

师范学校培训目标是小学教师。这过早的职业定位,应该非陈诚所愿。

陈诚青少年时期经常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叫石门洞的名胜游玩。此处有旗、鼓两山矗立对峙,内有深邃幽谷,树木丰茂,风景十分秀美。相传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刘基)曾在此处读书和隐居。

刘伯温1311年出生于青田,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28岁考取进士。1360年,在红巾军首领朱元璋两次邀请之下,刘伯温结束在青田的隐居生活,出任朱元璋的军师,为他制订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在刘伯温的辅佐下,朱元璋南征北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皇朝。为了表彰刘伯温的巨大功勋,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免去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任命刘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功成名就之后,刘伯温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再次回青田隐居,著书立说。他1375年病故,葬于青田武阳夏山,谥号文成公。

为了纪念这位青田名人.在此修建了“刘文成公读书处”碑和“刘文成公祠”。陈诚经常听老人讲述刘伯温料事如神,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野史逸事,为之神往。他曾在石门洞写了一首七绝:“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诗中以刘伯温自勉,豪情四溢。他后来还给自己取了别名“石叟”,可见刘伯温在他心目中地位之高。

据乡亲传说,陈诚小时候对石门山洞门前那匹铁铸的战马特别感兴趣,每次到那里,就要在上面骑上一会儿。青田没有马,只有耕牛,陈诚经常骑在牛背上吆五喝六,扮演勇士将军的角色。

1917年.陈诚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多所小学有意聘请他为教师,都被他谢绝。显然,他的志向并不在此。这一年,他已是2l岁的大人了。由父母作主,媒人介绍,他娶了青田吴家的闺女吴舜莲为妻。这起父母包办的婚姻,对陈诚来说毫无幸福可言。婚后不久,陈诚就告别家人,到杭州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读书去了。选择体专,大概也是出于陈希文的设计,因为专科学校毕业可到中学任教。陈父希望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陈父的这一安排。其实并不明智。因为陈诚的身体条件并不太适合当体育老师。他个子才一米六,不少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跳高、跳远等等,他无法与高个子抗衡,也难以掌握其要领。更重要的是,他在丽水师范读书几年,见识广了,志向也更高了。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都不是他理想的职业和归宿。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心高志大的陈诚,出路在哪里?P1-3

序言

气质人物

曾经采访过陈诚、并与其有过较多交往的资深记者——美国记者联谊会会长高思克鲁夫,夸赞陈诚是一位“气质人物”。“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拥有超出寻常人的身体、智力、道德方面的特殊素质。那么,陈诚的超群气质究竟表现在何处呢?

陈诚的身高(约一米六)实在算不上超群。当年,他报考保定军校时,就因为个子偏矮,差一点被拒之门外。不过,虽然个儿矮,甚至因此还被他的夙敌取笑——国民党军界元老何应钦、白崇禧等背后称他为“陈小鬼”,但陈诚举手投足却透着自信和威严。

当年与陈诚共事或见过他的人,对他的描述几乎一致:上身挺直,精神抖擞,面色红润,双眼炯炯,神态稳健,临危而不慌乱……抗战时期,有一次在军官训练班演讲,突遇敌机轰炸,所有人都四处逃窜,惟独陈诚泰然自若地站在主席台上。

自信和自若,源于他早年的军校训练和长年的军旅生活.更源于他把自己当成领袖人物的自律。少年时代,他常常骑在铁马或牛背上,扮演刘伯温、拿破仑,领着小伙伴们“冲锋陷阵”。为了当将军的梦想,21岁那年,他背离父亲的意愿,放弃小学教师职业,报考保定军校,投奔广东革命军,出生入死……

不到10年,他由少尉连长,升到了上将军长。

作为将军和领袖,他铁面无私,甚至不惜动用死刑,惩罚那些违法违纪的军官和官员;当他卸去正装,与僚属、同辈相处的时候,他又非常亲和,说话幽默风趣——很多人与他聊谈,有如坐春风之感。他不抽烟,却喜欢喝酒,有时甚至一醉方休。他与一些同僚以及杂牌军将领的关系,常常就是在酒桌上拉近的。

严肃出于他的意志力,亲和源于他的性格。两种风貌,和谐于一身,成就了他的特殊气质。

蒋总裁的陈诚

当年,在国民党内部流传一个政治笑话:蒋介石为考查何应钦、陈诚等人对他忠诚的程度,一日急召集何、陈等几个亲信人物到其住处议事。众人坐定后,蒋突命诸人去死。何应钦坐着不动,对蒋的话不予理睬,顾祝同历数许多不能去死的理由,刘峙则苦苦向蒋哀求免死,而陈诚呢?只见他向蒋一个立正敬礼后,转身向门外走去……

这个笑话,听似有点荒唐,却说明了陈诚对蒋介石是何等忠诚。

少年时代,陈诚曾以刘伯温为范,心怀“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的大志。他无数次听说刘伯温的故事:这位元末明初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1932年,陈诚与蒋介石的干女儿谭祥结为夫妻。童年时的理想和“翁婿”关系.使他不讲条件地忠诚、效力于蒋介石。

从1933年夏天主持庐山训练团开始,陈诚就一直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要求全军将士、全体党人对蒋“绝对忠诚”、“绝对服从”。他本人自然身体力行:每次接听或与蒋通电话,他马上立正恭听;说话走路,刻意模仿蒋介石,被人称为“小委员长”;在任何时候,哪怕明知事不可为,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陈诚都会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

抗战爆发前两年,陈诚的本职是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可他的兼职最多时达到了9个。哪里反蒋,哪里局势不稳。他就奔向哪里,成了一名忙碌的救火队队员。有人担心他太劳累.身体吃不消——事实上他很早就患有严重的胃病,可他说:“我应该替蒋委员长分劳分怨,效忠领袖,是我份内的事。”

1947年秋,东北局势已不可收拾。蒋介石找人替代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他先找李宗仁,李不干,再找白崇禧,白也不接。蒋只好又一次“委屈”陈诚。虽然知道那是一个烂摊子,陈诚还是二话没说,“义不容辞”地前往东北赴任。面对解放军猛烈的冬季攻势.陈诚穷于应付,不久胃病复发,吐血不止,他仍然苦撑着,直到蒋委派卫立煌到东北接任,他才离开东北,到上海住院治疗。

东北折兵损将,最大的责任其实在蒋介石,但在“杀陈诚以谢天下”的一片责难声中,陈诚始终未公开为自己申辩,甘愿代蒋受过。蒋当然不会杀他,只是让他辞去本兼各职,风声过去后,又委任他为台湾省主席,为兵败大陆铺一条退路。

除了蒋介石:国民党其他高层人物,陈诚几乎都不放在眼里,与何应钦更是水火不容。曾有好友劝他不要太傲气,万一蒋下台了,为自己多留几条后路。陈诚不以为然,说:“我决不再做他人的部下,不怕什么。”

当然,蒋介石对陈诚也给予极大的信任和慷慨的回报。如果从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算起,陈诚追随蒋介石40余年,从上尉连长晋升为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一级上将;由一个普通党员升到中央委员、副总裁;从省主席、行政院院到副总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号人物。

缔造“土木系"

没有陈诚,可能就没有“土木系”,而没有“土木系”,陈诚也难以飞黄腾达。

陈诚从东征到北伐,一直是一名下级军官——连长、营长、团长,第一次北伐快结束的时候,才提升为二十一师副师长、师长。1927年秋天,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陈诚竟然被莫名其妙地免去了师长职务。

这次丢官让陈诚认识到,拥有一支基本部队,对一个将军是何等的重要。1928年秋,蒋给了他一支新改编的部队——第十一师。在他的训练和整顿下,十一师成为了他的嫡系和劲旅,在“征讨”反蒋军队的多次战役中,屡获战功,受到蒋介石的赞赏。中原大战结束后。十一师与新加入的十四师扩编为十八军,陈诚任军长。至此,“土木系”(因“十一”合为“土”,“十八”合为“木”而得名)已成雏形。

1931年上半年,陈诚率第十八军开进赣南,“围剿”中央红军。此后两年间,在蒋的授意下,陈诚不顾触犯众怒,陆续收编了多支杂牌军,加以改编,形成了拥有6个师、十多万人的“土木系”集团。1933年,第十一师和由十八军繁衍出来的第五军,大部被红军歼灭。何应钦等准备趁机缩编第十八军,陈诚撂挑子不干,缩编计划只得告吹。

陈诚进人中枢后,由罗卓英等亲信掌控的“土木系”部队仍然在陈诚的势力范围。抗战爆发后,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宜昌会战等战役中,他多次调用这支部队参战,立下赫赫战功。在解放战争中。“土木系”军事集团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但陈诚仍然拼凑了第十八军残余,将它们带到台湾。

在大陆20多年,“土木系”部队和众多将领甘心为陈诚所驱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多年的苦心经营。在担任十一师师长和十八军军长期间,陈诚实行“三公开”——“经济公开、人事公开、意见公开”,他本人身体力行,与士兵同吃同住,不仅奠定了“土木系”良好的治军基础,也在部队上下留下了极高的声望。

更重要的是,陈诚在这些部队安置并重用了一大批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毕业的军官。只要能打仗,不出大错,陈诚都会提拔他们。据说,凡从十八军调出的军官都要晋长一级。有人统计.不包括陈诚本人,第十八军出身的将领中先后产生了4个一级上将、3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勤联总司令、20多个军长,在国民党五大主力当中排名第一。

这些屡受陈诚知遇之恩的高官,对置身国民党中枢的陈诚,形成了有力的帮衬。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强大的“土木系”作后盾,在1948年惨败东北,许多“国大代表”高喊“杀陈诚以谢天下”的关头,纵然蒋介石想保,陈诚也恐怕在劫难逃。

反共与爱国

不论从思想和行动,陈诚都是一名反共强硬派。

共产主义理论刚刚传播到中国的那几年,陈诚在北洋军阀把持的保定军校读书,军校毕业后投奔孙中山,在粤军当一名下级军官。此前,他恐怕没有机会接触到被列为禁书的共产主义理论书籍,也无缘与共产党人接触。

1924年秋,陈诚进入黄埔军校,与共产党人同在一个学校工作,同在一条战壕战斗,可是这时的陈诚已经加入国民党,自称为三民主义的狂热信徒,其信念与共产党的更加激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想格格不入。当黄埔军校一期生贺衷寒等人发起成立与共产党人的学生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唱对台戏的孙文主义学会时。他毫不犹豫就加入了该组织,并担任浙江省分会的负责人。

1931年至1934年,陈诚率部在赣南“围剿”中央红军,权可视为奉命行动,但他在赣南的一系列积极的军事和政治行为,却是他反共思想的真实体现。在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陈诚以蒋介石政府的参谋总长的身份,积极部署、督导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也似可作同样的历史评定。所以,1948年,中共将他列为国民党第三号战犯.并未冤枉他。

败退台湾后,作为台湾当局“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陈诚反共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反共的行动也是积极的:声援美国侵略朝鲜、筹划反攻大陆、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推动建立东南亚反共战线等等。

不过.客观地评价,陈诚也是一位爱国者,准确地说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当他的反共思想与民族大义形成冲突的时候,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抗战爆发前夕,国民党内部有“主和”、“主战”两派,陈诚属于“主战派”。1928年,他亲历了日军制造的“济南惨案”,1930年冬赴日本观摩军事联合演习,目睹并亲身体验了日本军人蔑视中国,蓄谋武装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虽然知道日本军事实力远远强于中国.但民族正义感驱使他力主抗击日军的侵略。回国后,他就向蒋介石建议.立即着手抗战和防御各项准备。这时距全国抗战还有7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四天。正率部在赣南“剿共”的陈诚先后以第十八军长和个人的名义,给国民党政府中枢和蒋介石发电,请缨抗日。

请战书慷慨激昂:“……倭寇凶横,藉端启衅,占我沈阳,辱我军民,犹复续开驻韩倭军入境,节节侵迫,此种举动,欺人太甚。凡属国民,同深愤慨,国难之急,至今已极。亡国之惨,转瞬即见。吾革命军人,以打倒帝国主义为职志,此而可忍,何以为人!职等分属军人,责在卫国,愿率所部与倭寇泱一死战,成败利钝,概不暇计。宁可致死于亡国之前,不愿偷生于国亡之日。”

因为有违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陈诚的请战未能实现。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陈诚也立即做好了赴援上海第十九路军的准备,可最终不得不服从军令,留在赣南继续“剿共”。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渴望上前线抗击外来侵略,作为军人,他又不得不服从。可想而知他内心的痛苦。

1937年卢沟桥事变,蒋介石终于宣布中国实行全面抗战。陈诚被任命为淞沪会战的前敌总指挥。他顿时热血沸腾:“从九一八事变起,我誓愿为抗日战争效命,至此乃得如愿以偿。”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面对日本钢铁战车的辗压和炮火的猛烈轰炸,陈诚命令自己的嫡系王牌军第十八军将士紧守阵地,英勇抗敌,甚至作自杀式的冲锋,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抗战之歌。

在八年抗战期间,陈诚亲自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宜昌反击战和宜昌会战,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败多胜少,但作为战区指挥官,他尽到了一个中国将领的义务和责任。毕竟他负责防守的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大门——长江石牌要塞在日军猛攻之下,终究未落入敌手,鄂西战区,特别是恩施基本保持了完整,为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最终取得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以“抗战名将”、“抗战英雄”来评价陈诚,是公允的。

另外值得肯定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陈诚以民族大局为重,放弃了他一贯的反共论调,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特别是在担任政治部部长期间,他与中共领导人、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共事.不仅保持了与周恩来的良好的个人关系,还维持了与中共的正常合作局面,受到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的赞赏。

败退台湾后,陈诚仍然坚持反共,但他始终坚守了他的底线: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派人游说他在台湾拥兵自立,他以沉默示意反对。1961年,美国方面准备提出“一台一中”、“两个中国”的方案,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陈诚公开谴责,认为这是分裂中国的“阴谋”,“决不会接受”。虽然,他反对“两个中国”是从台湾当局的利益出发,但也是民族大义的体现,从客观上起到了阻止分裂中国的阴谋。

在他晚年,这位反共强硬派的调子越来越低,临终遗言,只字不提“反共”。他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还是思想有所转变,很难探究。据说,陈诚1965年去世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他:“陈辞修是爱国的,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实干政治家

仅仅把陈诚视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似乎不足以体现陈诚的历史地位。除了抗战的历史功绩,陈诚的特大业绩还在于他在台湾成功地完成了渐进式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陈诚出身农村,对农民在封建租佃制度之下所受的剥削,深有感受。也正因如此,三民主义中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对他的影响最大。

主政湖北后,他迫不及待地开始在鄂西尝试“二五减租”:“农民佃租定为正产物总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即由总收获量先提二成五归佃,所余七成五由主、佃对分;原定佃租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应减为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原定佃租不及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仍照原约定。”

按照这个政策,虽然尚未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但负担却大大减轻了。经过两年多的大力推行.二五减租在鄂西部分地区取得了实效:农民负担减轻后,种地的积极性提高,纷纷贷款购地,自己耕种,粮食产量比往年大有提高;阶级矛盾也得到了缓和,农民对政府和“国军”增添了好感。这也是后来在宜昌会战中,农民纷纷主动支持“国军”的原因之一。让他遗憾的是.历史老人没有给他在大陆继续推行更深层次的土地改革的机会。

1949年1月,陈诚被蒋介石政府任命为台湾省主席。这段时间,国民党军队在大陆作最后挣扎,陈诚则开始在台湾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蒋介石无暇他顾,陈诚得以放手大干。

陈诚深知一步到位的改革固然快捷,但效果未必让人满意。所以,他推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先从“二五减租”(亦称“三五七减租”)开始。刚开始,一些地主抵制减租。这在陈诚的预料之中。他一面亲自出马,前往各县市,向县市长和各界人士阐明“三五七减租”的好处和意义,一面督促众多经过专门训练的减租工作人员到租、佃户家中做工作,强力推行减租。到1949年夏天。台湾地主出租的25.7万公顷土地,全部实行了“三五七减租”。当年秋收,减租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佃户平均增加收入达30%,粮食也大幅度增产——全省稻谷生产121万吨,比1945年增产了一倍。

1950年3月,陈诚受命担任台湾当局第五任“行政院长”.上任不久.他就开始全面推行更深层次的土地改革。当时,蒋介石准备实行“兵农合一”,即让部分军人也获得一份土地。陈诚坚决反对.几次向蒋介石进言,说:“兵农合一,就不叫耕者有其田了。再说台湾本来人多地少,再分给士兵,就更不敷分配了……”蒋最终让步,同意了陈诚的方案。

遵循旧民主革命的原则,陈诚设计的土改方案,采取的是比较温和、而且可以多赢的办法:既让农民得实惠,又不使地主吃亏。政府赎买地主的土地,再以象征性的价格卖给农民(以地租分期支付)。政府收购地主的土地,并不是给现金,而是按相当的价格,以国有公司的股票置换。

这种办法可谓一举两得,既未给政府增加财政困难,又促进了工业发展。1953年4月2日,《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通过了台湾当局的立法.正式颁布实施。

实行土地所有权移转过程中,台南一些佃户在地主威胁利诱之下把土地退还给地主耕,而且声称是“自愿”。陈诚当然知道是地主在捣鬼.立即发出通告:“凡是地主威迫佃农退耕,一经查出,即以重罪惩处,毫不宽谅。”在重拳打击和威慑下,那些阻挠土地改革的地主纷纷罢手,土地改革得以继续推进。据台湾当局官方统计,至1953年底.台湾当局从地主手中共收购、置换了13.9万公顷土地,约占地主原有耕地的30%,承领农户19.5万,大部分农民成为了自耕农。以后数年,土地改革在台湾稳步推进。

土地改革取得成功后,台湾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陈诚在《台湾土地改革纪要》一书中自豪地写道:“这是我的杰作,我总算完成了总理遗教——耕者有其田。”因为得到实惠,台湾农民对陈诚普遍抱有好感,称他为“陈诚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诚新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玉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53556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