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第一,中国内需和消费不足。这个观点认为全球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大约是70%,发达国家的比例一般都超过75%,而中国为59%,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甚至低于印度,国内外很多人都由此而推论中国的经济要出大问题。我去过印度三次,我的常识判断告诉我印度的消费水平大大低于中国。西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西方餐馆里就餐的客人大为减少,但中国的多数餐馆看上去一片繁荣,中国的汽车和房产的销售量也是世界第一,而且中国人买车大都是买新车,一次性付清,在西方二手车、使用汽车信贷的要占半壁江山,中国街道上跑的车、普通人手中用的手机、家庭里用的电器总体上都比西方多数国家民众的更新、更好,甚至更贵。中国的内需怎么会很低?我估计恐怕是统计方法出了一些问题。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3年1月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看看各国餐厅的热度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当今的全球经济版图”:在中国,尽管经济增速已有所放缓,但全球经济增长的40%由它贡献,一个例子就是尽管有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报道,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民众在餐厅消费总值却同比增长了26.1%,百胜集团全球营收近一半都由中国提供。相比之下,在美国,同期餐厅消费增长为2.1%;在日本,尽管有关方面号召民众踊跃消费,支持灾后重建,但同期餐厅消费增长几乎为零;而在欧洲,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让消费者不得不省吃俭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同期都出现了餐厅消费负增长。
经济学家张军就中国内需问题发表的一些文章大致印证了我的判断。张军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了中国官方关于消费的统计偏差很大,大大低估了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第一个例子是中国的汽车消费,其中相当一部分事实上是打入了企业的资本开支,推而广之,中国相当大一部分的私人消费是由公司付账并打入公司营运成本的,而不是计入个人消费的。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房屋自有率非常之高,85%的家庭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农村人更不租房子,他们是自己盖房子。中国租房子的人其实只占总人口的15%左右。在西方国家,所有统计都有房客的房租支出或者业主的租金收入,如果没有交易还有一个虚拟租金,即你这个房子如果出租的话可以收多少租金。中国统计中完全没有这一项,也不计算虚拟租金,这就少了一大块。
第三个例子是中国的高收入家庭(其实中低收入家庭的情况也类似)一般都不太配合家庭收入的调查,他们不愿意公布收入,中国人大量的隐形收入根本没有进入统计范围。
张军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重新作了推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实际上总体消费占比应该是在60%-65%之间。这就和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高增长时期的消费占比差不多,属于完全正常。
经济学家史正富也认为,过去34年中,中国GDP中的消费占比约59%,投资占比约38%,相比常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消费占比确实低了,投资占比确实高了。然而,中国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是令人惊异的。同一时期中,中国社会消费总额从1979年的2 000多亿元,上升到2011年约23万亿元。以1990年不变价计,则年均增长率高达9.0%,按人均消费计算,年均增长率约7.9%,这一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P30-31
本书成书过程中需要感谢的人是无以计数的,一一列出来恐怕是一份很长的名单,即使列出来了也会挂一漏万,但我还是想特别感谢一些朋友。
我十分感谢复旦大学的秦绍德、朱之文、林尚立、吴心伯等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王战、潘世伟、黄仁伟等教授,感谢他们的鼓励和支持。
我热诚感谢我的学者朋友李世默、金仲伟、史正富、陈平、苏长和、吴新文、寒竹、潘维、王绍光、胡鞍钢、房宁、韩毓海、杨发喜、王文、宋鲁郑、玛雅、刘涛、Maltin.Iacques、Robert Kuhn、RanaMitter。等,他们的许多真知灼见使我受益良多。也真诚感谢季平、孙海燕、孔丹、李琪、季桂保、沙烨等朋友的热心帮助。
我要特别感谢世纪出版集团的陈昕总裁、施宏俊副总裁和世纪文景公司的王蕾、蔡欣、袁晓琳等,他们是出版《中国触动》、《中国震撼》和这本书的功臣。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红旗文稿》、《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过,谨向这些报刊表达诚挚谢意。还要特别感谢观察者网,它总是在第一时间刊发我的文章。
真诚感谢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上海春秋发展研究院、观察者网等机构的许多朋友和同事,特别是萧思健、陈康令、王小华、陶鞋烁、余亮、杨晗轶、岑少宇、王震等人的热诚帮助。
我也深深感谢妻子慧慧和儿子逸舟对我的理解和协助。
本书的部分研究和写作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梦专题研究》项目、上海市中国梦研究创新基地、上海社科院中国模式研究创新工程的支持,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张维为
2014年7月6日于淀山湖畔
《中国触动》是我走访百国后写下的第一本书,我当时写道:中国崛起“已经触动了整个世界,并会继续触动这个世界”。《中国震撼》是我足迹天下后发表的第二本思考型著作,我当时如是说:“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中国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两本书出版后颇受欢迎,特别是《中国震撼》所受到的欢迎程度超乎我的预料,有评论甚至说《中国震撼》震撼了中国,这应该是夸张之语,但我也知道《中国震撼》确实影响了不少人,这大概也印证了许多国人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和思考。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巨变的时代里,自己的作品可以影响和鼓舞那么多人,作为作者的我,确实感到一份殊荣。
现在我把自己远足世界后写下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中国超越》呈现给读者,力求在“触动”和“震撼”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国内不少人被西方话语忽悠得厉害,连抬起头来看西方的勇气都没有,哪里敢想象“超越”西方。但我在西方生活过20多年,实地考察了所有的西方国家,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赶上和超越西方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特别是对美国和美国模式的超越,这包括在经济总量上的超越,百姓资产上的超越,社会保障上的超越,科技创新上的超越,制度安排上的超越。在这些领域,我们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地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美国。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制度安排上的超越,特别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
我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出发,探讨和论述了中国自己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我认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制度安排,关键是要确保政治、社会和资本三种力量达到一种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平衡。“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相比之下,中国模式尽管还在完善之中,但中国的政治、社会、资本三种力量的平衡确实更加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实现,这应该是中国过去30多年崛起相对比较顺利的主要原因,也是多数中国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由此而推论:如果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都按现在的逻辑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中国梦实现的前景应比美国梦的前景更为光明和精彩。
我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没有自己的话语,一个国家做对的事也会被看作是做错了,或者只被看作是过渡阶段做的事情,最终还是要放弃的。我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来解释中国的一整套做法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的许多做法有其深层次的合理性。
从《中国触动》到《中国震撼》再到《中国超越》,这是我走访百国,思考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心路历程,也构成了我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思考的三部曲。这三部曲贯穿了一个主题,即中国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我也希望自己书中的观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的人去思考相关的问题,为中国全面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为中国话语的建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其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可谓世界之最。中国人有超强的历史命运感,因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大部分时间内都领先西方,中国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情,而中国人百年奋斗的主要目标就是重返世界之巅,世界上具有这份“天降大任”之光荣与梦想的民族并不多。
我们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苟子、孙子等伟大先哲的深邃思想而崛起的,我们是经历了上千万人流血牺牲后真正获得了民族独立而崛起的,我们是在与世界全面互动并借鉴其他文明无数长处之后而崛起的,这种国家的崛起不仅在物质财富上,而且在制度安排上、在文化理念上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并一定会深刻地影响世界未来的格局和秩序。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确实可能给世界带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这种大变局已经开始,精彩的故事天天在涌现,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
张维为编著的《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是作者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是张维为教授继《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之后的又一部讨论中国模式的通识读本,全书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从对西方国家的追赶到超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切实对比今昔,证实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迅速和平崛起的事实,以及将会继续崛起并自我超越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