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福建红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查阅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种质资源、制造工艺、品饮方式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结合专业的红茶知识,运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笔触,向读者展现福建红茶的概况,让读者对福建红茶能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内容推荐

您知道红茶的鼻祖是谁吗?您了解福建三大工夫茶吗?您清楚喝红茶有哪些讲究吗?您领略喝红茶的养生效果吗?

——一切尽在开卷之中!

目录

穿越百年时空的芳醇

 一、正山小种:世界红茶的开山鼻祖

 二、坦洋工夫:驰香饮誉遍天涯

 三、政和工夫:凝脂含香紫罗兰

 四、白琳工夫:来自海东仙山的瑰宝

 五、福建红茶:再铸辉煌指日可待

循着芳香去遨游

 一、武夷山:奇秀山川赋奇茗

 二、坦洋村:自然孕育的繁华

 三、锦屏村:古银山孕育出“黑色黄金”

 四、翠郊古民居:“秀丽皇后”的记忆

良种王国中的精英

 一、土生土长的菜茶良种

 二、独树一帜的无性系良种

 三、也能用来制造红茶的乌龙茶品种

工夫红茶真“功夫”

 一、采摘:香醇味浓的最初来源

 二、萎凋:风烟相携的美味前奏

 三、揉捻≯霸频扭动的婀娜身姿

 四、发酵: “闷”出来的甜香

 五、干燥:凝固品质的“锤炼”

 六、烟熏:烟熏火燎出的美味

福建红茶的品鉴门道

 一、选真择优购红茶

 二、四大“闽红”各具特色

 三、“闽红”中的精英

 四、妥善贮藏防变质

让我们来一杯红茶吧

 一、清饮:从头到脚的温馨

 二、奶茶:骨瓷杯中的轻舞飞扬

 三、冰红茶:冰爽感觉,由我做主

 四、DIY红茶:可以品尝的心情

 五、佳茗还需配美器

 六、一杯红茶的精彩演绎

让红茶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红茶保健功效“哆来咪”

 二、女性的美丽小秘密

 三、红茶健康“千金方”

试读章节

二、坦洋工夫:驰香饮誉遍天涯

17世纪初,饮茶之风在欧洲逐步盛行,对茶叶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1684年,海禁开放后,茶叶输出量便逐渐增多,这客观上促进了茶园的开辟,福建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757年,清政府规定“遍喻香船,嗣后口岸决定于广州”,同时还规定茶叶出口只能由茶商行代办,禁止民间贸易往来。由于从福安到广州可以从水路走,这对于茶叶远销十分有利。聪明的坦洋人,看准了这一时机,纷纷开始垦荒种茶,生产红茶。相传,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一个来自建宁的茶客来坦洋收购茶叶,将红茶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人坦洋。坦洋村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坦洋菜茶”为原料,试制红茶成功,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很受欢迎。因而,从光绪七年到民国二十五年(1881~1936)的50多年里,福安每年出口茶叶500多吨,是坦洋工夫的最鼎盛时期。坦洋工夫红茶便是通过当时全国三大茶市之一和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马尾口岸运销到国外。外国商人在品饮了坦洋工夫之后,被它的清甜香和所吸引,便蜂拥而至,来到坦洋求茶,周边的县域生产的茶叶也争相仿效生产坦洋工夫或将茶叶运到坦洋村加工后运往欧洲。随着1898年三都澳的开埠和“福海关”的成立,三都澳成为福建乃至中国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被称为中国近代东南“海上茶叶之路”。三都澳北达赛岐港通福安,轮船业的兴起也带动了航运业的勃兴,赛江的内河运输与海上航运相连,构成了发达的水路航运网络,使坦洋工夫与海外的距离大大缩短,往来坦洋的茶商络绎不绝。在鼎盛时,福安的茶商甚至斥资成立“福寿轮船公司”,用货轮直接将茶叶运往福州港和三都澳。坦洋工夫除了水路转运到各国之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依托武夷茶步入茶马古道,与万里茶叶之路联通。坦洋工夫经由晋商从武夷山运达山西大同,然后分为两路,一路运往呼和浩特,一部分经天镇运往张家口。走军台30站向北行14站到库伦,再北行11站到中俄交界被称为“买卖城”、“陆上码头”的恰克图。

茶业的兴旺让坦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几乎成了茶叶的海洋,热闹非凡。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道: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坦洋村繁荣的最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最鼎盛时,区区1公里长的坦洋街,竟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2万多箱,收购茶叶的范围却达到方圆几百公里,囊括了七八个县,畅销20多个国家,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据说,当时从国外寄到坦洋的信笺,无需写明省、县的详细名称,只要写个“中国坦洋”,就可以准确无误地送到收件人手中。茶业的兴隆也给古老的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街上新屋林立,现在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繁盛景象。坦洋的茶行,临街是铺面式,有两层、三层,最高到四层。底层用来收购茶叶用,二层用来放置各种制茶设备,作为精制的场所,三层用做仓库。就在这条坦洋街上,有一家元记茶行,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茶行由3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36间,雇工100余人,拣茶工200多人,一年能制作干茶2000多担。这家茶行在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70多人,挑着140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逶迤从坦洋村挑到岭下村,发放给当地农民。岭下村的庄稼汉们见到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惊讶地说道:“冬下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坦洋工夫的鼎盛时期,适逢饮茶之风在英伦三岛的风靡。当英属东印度公司装载着坦洋工夫的商船,开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皇室贵族杯中的时候,它便声名鹊起。根据史料记载,咸丰年间“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英国的王公小姐们除了喜爱它清甜醇美以外,也对它所代表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英国女王见到人们在冲泡坦洋工夫的过程中,以扇作为屏风,于是就赐给坦洋茶商一把和扇,成就了一段“一扇屏风”的佳话。英国人对坦洋工夫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坦洋工夫红茶以色艳香浓、鲜醇清甘赢得了世人的赞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世纪末,因清王朝的各种社会因素,加上英属印度茶园的大面积开辟、茶叶产量增加,致使福安的茶业逐渐走向衰败,让曾经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陷入低谷。洋商见到丰厚的茶利而眼红,多采取放“贷款”的形式,在每年旧历二月二前往福州向各国商家收取“茶银”。春初,从洋人手里运进一船的白银,春末秋后再给他们运去一船的茶叶。坦洋人用白银、茶叶为洋人带来了财富和健康,而他们却用毒品毒害了国人。当时的一条民谚说:“国家举,乌(茶)换白(银);国家败,白换乌(鸦片)”,指的就是用茶叶换白银、用白银换鸦片贸易一事。此后,频繁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致使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名茶一度黯然失色,甚至走到了惨遭废弃的边缘。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茶叶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管理后,坦洋工夫才开始逐步恢复生产。

……

P8-11

序言

看到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的《话说福建红茶》书稿时,我十分欣喜。数十年来,各类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出版了不少,然而,由于国内红茶消费始终徘徊在主流之外,所以一直未曾看到专门讲述福建红茶故事的专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若干年前,元泰茶业的形象代言人安妮到舍下拜访,我偶然间向她提及目前中国红茶的发展现状堪忧,没想到她却记在心头。不久以后,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中国红茶什么时候才会红起来?》的文章,并且开始身体力行地推广起红茶文化来。等到下次她再从香港回来和我叙旧时,她竟然说她决定开始做红茶了。安妮女士的认真和执着让我很感动。现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担落在年轻人的身上,但像安妮这样从一个门外汉到进入状态,是很需要勇气和努力的。做茶浮躁不得,要的是坚持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付出。把一个在中国沉寂很久的茶类,重新推出市场是个很艰巨的任务,要的是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现在看来,安妮及元泰茶业一班有着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初步做到了。

福建红茶也称闽红、建红。世界的红茶源于福建,早在17世纪,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就漂洋过海,远销英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风味别致,香醇可口,备受英国贵族乃至皇室的喜爱。直至今日,红茶仍然是世界首选的茶饮料,全世界茶叶市场80%的份额为红茶。福建作为世界红茶的发祥地,红茶的发展可谓历尽兴衰。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种种原因造成福建红茶产销每况愈下。近年来,在福建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茶产业的发展又呈现出了骄人的业绩,喜爱红茶的消费者也越来

元泰茶业同仁们在查阅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种质资源、制造工艺、品饮方式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结合专业的红茶知识,运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笔触,编写了这本《话说福建红茶》。书中洋洋洒洒6万多字,向读者展现福建红茶的概况,让读者对福建红茶能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对于福建茶界乃至中国茶界是件好事。读者不难看出,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颗爱国之心和一份热爱红茶的真挚情感。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红茶事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更付出了无私的爱心,这样的情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这种情是对红茶事业的真情和真爱,也是我们茶人治茶需要的精神。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为促进福建红茶产业的发展以及福建红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本书付梓之际,元泰茶业同仁要我为此书作序,感慰之余,以资鼓励,是为序。

张天福

已丑您孟夏于榕城

后记

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白琳工夫这四种红茶是福建红茶的当家品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的包容性特别强,既可以清饮,也可以加奶、加柠檬调饮,而且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品饮福建红茶,不仅有益于健康,还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时尚、美丽、浪漫、健康的现代文化。

红茶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激荡与融合的一种饮料,是人类的灵魂之饮、健康之饮。为了普及红茶知识,展示福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茶产业的发展,我们组织编写《话说福建红茶》一书。希望为茶叶爱好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福建红茶的一个窗口。本书共为7章,由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安妮女士和元泰茶业同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由于时间颇为仓促,作者水平有限,因此难免存在纰漏与舛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雅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光彩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平月茶业(福建)有限公司,福安市坦洋茶场,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政和茂旺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松溪县龙源有机茶厂,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会长张伟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教授级农艺师张方舟,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袁弟顺教授、茶学系副主任郭雅玲教授、詹梓金教授以及茶学系各位老师,原福建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陈金水老师,福安市茶叶协会会长陈成基,福建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徐飙,政和县委宣传部李隆智,政和县一中教师杨扬,南平市摄影爱好者张惠娟,《闽北日报》记者黄旭辉等单位与个人,都给予了鼎力支持与帮助,为本书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提供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在此,我们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长书编委会

2009.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福建红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安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534486
开本 16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272.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6
16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