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撒谎(全新修订插图本老村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老村是当代最了解中国农村的作家之一。他远离文坛,以独立姿态,坚守着传统士夫文人的生存气节和审美取向。作品多描写社会底层人的苦难与抗争。他的小说接续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说之魂,堪称当代最具民族精神与中国气魄的典范之作。《撒谎》就是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盛荒唐的一生:他目中无人、欺软怕硬、弄虚作假、随意轻信、颠倒是非、冥顽不灵……

内容推荐

老村的长篇小说《撒谎》的主人公阿盛目中无人,欺软怕硬、弄虚作假、随意轻信、颠倒是非、冥顽不灵……他宣扬一贯正确,然却一次也没有走上正道。他发誓要带领人们共赴天堂,但前提是惟我独尊。他从懵懂无知、迫于无奈的撒谎开始,终于发展到最后一本正经、理直气壮的撒谎。撒谎对于他像呼吸一样须臾不可离开,不撒谎他无法存活。他生活在自己的谎言里,撒谎将他变成一个极简单又极复杂、极顽固又极脆弱、极认真又极虚伪、极狂热又极冷酷的人。

目录

自序:我的小说自觉

正文

附:被忽略的老村小说

试读章节

阿盛十五六岁那年,从广播里听见“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消息。那时他正在县城里读寄宿中学。他们一行二十三个中学生拉了一个红卫兵组织,每个人揣了五个玉米馍就出发了,进行革命大串联。也不知都翻过什么山走过什么道,总之鬼使神差步行到兰州。到兰州之后,正好搭上拉货的闷罐车。荣幸地作为第二批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看见毛主席的时候,他的心脏都要蹦出来了。除了感到巨大的幸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以前的人生,得到了很大的肯定。他控制不住地流着泪暗自发誓:

“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永远紧跟您!”

回来后,他连夜赶到地主刘善人的庄院,敲碎了院里的一尊石佛,随后又贴出镇子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大字报的目标,对准的是公社的常社长。这位常社长,后来成了富加县的县委书记。总之不管是谁,他总算是带头炮打了呼儿海的资产阶级司令部。那时他老爸在世。老爸胆小怕事。当天夜里,居然乘阿盛正在呼儿海学校点燃革命烈火时,踅摸到常社长的房间,不知羞耻地向资产阶级当权派赔礼道歉。而他正带领学校师生揪斗樊妮老师的机会,樊妮老师因为穿皮鞋戴戒指而成了他批斗的对象。阿盛由于过于亢奋,掂起学校的厨刀,去剁了樊妮老师戴戒指的那根指头,干出了一件轰动整个富加地区的大新闻。

但老爸这件事,让阿盛非常恼火。他曾想,假如不是老爸这个老家伙——从此他背地里就叫他老家伙了——他的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几乎可以问心无愧地载人呼儿海的革命史册了。不过,老家伙的投降主义行径不久就遭到报应。

又过一年,他积极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试图在家里挖出像电影《地道战》里一样复杂的地道。他不但自己挖,还强迫老爸和他一起挖。老家伙开始思想有些不通,但经不住他反复地政策攻心和朗读主席语录。好在老爸总是顺着他。只是他没想到,挖地道竞需耗费很大的体力,比背语录复杂多了。开始他以为像老鼠打洞一样,三下两下便刨出来。结果挖到一半便撇下了。不巧这年夏天呼儿海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雨。雨水像中了妖邪一样灌进地道,泡塌了他家的土房。老爸被压在里面,意外地死了。镇子为纪念老兽医的功绩,给老人家开了追悼会,认为兽医死得其所,是为国家的战备事业献出了生命。小镇上的人念及兽医以往的为人,都赶来追悼他,颂扬他的品德,称赞他的行为。一个普通人能有这样光彩的结局,应该说是巴不得的事情了。

当然,这也是他的想法。想想老爸以往的窝囊行径吧。一年到头总穿着他那件遮住膝盖的破老羊皮皮袄,一辈子没换过第二件衣服。脚上一双旧皮靴,帮子翻开着,长年累月就像站在两朵破败莲花里一样的。无论见谁,他都是畏缩着矮矮的身子,嘻嘻地傻笑。在呼儿海谁家的家畜有毛病,一唤他,他便跑去,没日没夜地为人家忙活,像个累不死的老奴才。老爸这种过于谦恭的人,对亟须在社会上撑脸面的阿盛来说危害很大。在他看来,谦恭是无能的表现。他的人生字典里绝不许有这个词汇。过去他常这样想,要不是窝囊的老爸,他的声望早就在呼儿海如雷贯耳了。遇到这样的老人,真让他丢人现眼啊。时下他跟着哭丧的人群大放悲声,但他并不真正悲痛。老爸能有今天这个结局,总比给骡马看病时,一不小心被一蹶子踢死强出十倍百倍。再说了,他恨老爸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即从小到大,这老家伙从没有给他提供过良好的衣食。

这之后的阿盛,更加强烈更加迫切更加直截了当地要求进步。他给人的感觉,用过来人的话形容,叫作“单纯”。其实他已到了“单纯”得不能再“单纯”,也不敢再“单纯”的地步了。也因为“单纯”,他非常容易亢奋。一听见风声,便立即燃烧立即行动。他的日记堂而皇之地登载在《富加日报》上,占很大的一个版,成了中小学生羡慕和学习的榜样。

P6-8

序言

我的小说自觉

我写小说,原初的目的,确实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十七岁那年的秋天,在陕西渭北地区农村的一间厦房里,我拉出抽屉当板凳,坐在上面写了许多的夜晚,完成了第一个小说。那小说写一个农村女子反抗她专制的父亲。我花八分钱的邮票,将三十多页的小说装进一只信皮里,鼓囊囊地寄往《陕西日报》。结果不用问,石沉大海。我猜想也许它压根就不会到达陕报。因为信封那么厚,不定在哪个环节的盘查中,就会被截留了下来。但无论如何,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学着用文字诉说了。从此,这诉说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因为那时候我在农村,在那种绝对的痛苦中,即便到了十八岁,在当地按理说也到了定婚的年纪,但在母亲的虐待下,我仍像懵懂的幼童一样,经常会站在院子里,或小镇的街面上,像演唱一样放声哭泣。那些日子,小镇里如果说哪天下午放学时候人们没有听到我的哭声,哪我一定是交了什么好运。所以白天挨打,晚上看小说,是我每天必经的程序。后来,住在涝池沿的干爹送我一只小羊羔。这羊羔到了第二年冬天便也开始怀小羊羔了。身怀有孕的绵羊跟不上羊群,不能在沟岔上爬高下低,这时候一般都要主家领回去自己饲养。每年到绵羊怀孕的日子,我都会躲个干净。放学后带绵羊到村北的水库上。羊往草坡上一放,合衣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专心致志地看小说。那时候,似乎只有读书才能让我能感到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温暖。因为在一个用谎言教育孩子的学校,和那种以暴力代替家教的生活环境里,年幼的我是不会感到更多什么的。所以,我对人生的悲观不是时髦的理论教给我的,而是生活通过一张张冰冷的脸,还有极度的物质匮乏,这些隐形的刀子一刀刀地刻到我心上。就生活的残酷性而言,它从没欺骗过我。该感受的,我都真切地感受了。因而我的写作,初期除了可能因为少许的模仿而不能窥见描述对象的本质之外,在对现实的看法上,似乎不大有过含糊的时候。有作家最初写作是想有个好工作,端个好饭碗,我也这样想过,但这不是我的主要动因。在那些时候,对于我,写作和哭泣似乎都是一样的,都出自我诉说和排解的需要。这大概是我写作的初级阶段。

当然,这里首先要感谢人类社会的进步。譬如说有了高尔基这样的关注痛苦的作家。当时他的《童年》、《在人间》是那样深深地感动过我,让我晓得,在我生活的小镇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世界里有另一种人,他们是文明人,懂得爱,懂得尊重。那时我特别幻想能逃出去,流浪到社会上。假如能像小说中的阿廖沙,在伏尔加河的轮船上端盘子,碰到那位英俊、有头脑的进步青年,那是多美好的经历啊。阿廖沙到他的身边,就像孤儿找到上帝的天堂一样。我之所以没逃跑,是因为一次我反抗三哥的欺负,打破了他的头。那一次,我逃出去很远,十多里,但最终还是没逃跑成。没逃跑成原因是,母亲一直在我身后,用她那封建遗留的艰难小脚坚韧不拔地跟着我。她怕我真的从此就一逃了之。自有了这次经历,我突然一下子感受到母亲、我的家庭,以至于小镇的百姓们,那种掩藏在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面孔下面的对我的深爱。尽管这爱让人如此痛苦,如此不堪忍受。

绕这么大弯子,其实还是在说我的写作。在稍稍成熟之后,便有了这样的意识,即不再那么激烈,和强走极端。我感到,好的写作,要有一种背负和承受的精神,要有和这个初看起来如此落后的文明绑在一起,一种同生共死的精神自觉。尽管这样做在这个花样翻新的时代会显得不那么旗帜鲜明,但这样做又确是出自做人作文的真诚。自然这需要勇气。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是你只能取用它的好,而不必去承受它的差。作为有民族自主意识的文人,一个不能忍受自己民族缺陷的人,是不会真心实意地与这个民族一起,对其所存缺陷进行有效而自觉地认识与改造的。西方宗教讲原罪与忏悔。中国没那个宗教,但我们讲“仁爱”,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忍,讲“吾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自悟。所以,假如我们文明没有在它刚露成熟端倪便被纳入王权的黑暗长廊,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极其美好的文明。王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诸多方面,但责任不能简单地推卸给文明的本身。譬如多民族生存地理的同一性、人口的周期性膨胀、宗族村社的抱团守成……等等,都构成这个多民族大国走向王道治国的必然——抑或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当今中东问题已泛滥成世界性难题的时候,我们却没这个包袱。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我们民族曾经的历史付出。我们文明讲“和”,讲“顺应天时”,看似被动,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在自然界,一种生物要生存,自身须得携带一定的毒素。人类的进程,大概也是如此。但世界在发展,一成不变是对人类自身的反动。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国门应声打开,这个王道的国度,缺陷也日益显露。

早年在家乡听过一出戏,叫《周仁回府》。之所以说“听”,是因为那时正值文革,还不允许上演这样的老戏。仅靠村中老人口头讲述,知道那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出戏在民间的每一次演出,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并让戏台下面的百姓们群情激奋,热泪横流。故事的主人公周仁,为主张正义承受了所不能承受的巨大委屈。乡亲们不是在哭周仁,其实是在哭他们自己。中国小说戏剧中塑造的周仁这一类英雄,以及被认可的贤者、推崇圣人,最后都要登上王者的宝座。即个人发展的终极,不是仁爱的大“人”,而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王。即便教育者的孔夫子,也被帝王一次次加封,成了至圣的圣人。这便是由王权专制所派生出的“内圣外王”。内圣的核心,是要人们通过自我修炼首先成为圣人,从而再达到统治、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王”。这几乎又成了中国知识者人生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

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在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帜下面,隐藏着两大暗流,一可称之为奴性式的涂彩,一可称之为泼粪式的写作。这第一种写作,基本上都是不加思索地认为,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一切保守都是错误的,而一切破坏都是正确的,总之为追赶世界大潮,为一个新的确立,知识者放弃基本的常识判断,自甘堕落为暴力的同谋。而另一暗流,又走向一个极端,即干脆没有了对人对民族历史的基本尊重。怎样丑怎样脏怎样写,怎样恶怎样怪怎样作。将写作变为一场展示或夸大民族丑恶的大竞赛。华夏大地,一个教化如此深远、心性如此优雅的民族,在这些作品里几乎和野蛮人没有区别。这些作派,本质上仍是施暴。骨子里延续的仍是奴性的思维。目的只一个,将媚眼投向西方,投向那个看起来似乎并不存在的主子。所以百年的中国文学史,堪称为文化的自虐史。即自己虐待自己的历史,虐待自己的文明,也虐待着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而这正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文学畸形发展的实际现状。勿庸讳言,我的小说写作,同样经历过这种畸形发展的深刻影响。

真的和好的文学在哪里呢?不是没有,尽管它们也被挟裹在无法抗拒的暗流里,但在历史的一隅,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角落,仍有少数真诚的写作着,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文明的薪火。是的,当你在最底层的村庄,看到一个贫困的穿不上第二条裤子的庄稼人,却仍不忘记将自己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给自己小女儿的头发上插一朵小花,你就该知道,文明以至于文学的根子没有断。自由博爱不是西方特产,美好同样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该抛弃和谴责的不在这里,而是知识者自己心中的暴力以及由它同卵双生的奴性。它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我们的血液。是我们用自己的血,供奉起残害自己文明的魔王。

回到自己。以前我写了许多苦难,许多残暴。也就这几年,在与京城一些优秀的有识者接触以后,我始才慢慢醒悟。我想,以后我的小说应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了,即该从农民打扫干净的院落,和他们小女儿头上的小花写起,多写写隐藏在麻木与冰冷下的温暖和爱,让文明的温暖、爱的阳光,播撒进同样麻木冰冷的文学。2005年,我对自己以前的两部小说进行了认真地改写,一本是《一个作家的德行》(后改为《怅》),一本是《人外人》(后改为《阿盛正传》)。从此除了《骚土》,我又有两部可以放心让读者去看的书了。

我非常赞同一位智者的说法,专制是一个魔咒。既然知道是个魔咒,那么就让我从自己心里,从自己的写作里,先解开它吧。

老村

2014.5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柳如是别传》,一部《骚土》,这两部20世纪下半叶的作品,是属于新世纪的。

——张宇光

经典之作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写成,而天才作家是不世出的。我们绝不敢说,没有曹雪芹,《红楼梦》照样会出现。如今,我们终于盼到了一部经典之作。这经典之作,就是老村的《骚土》。

——吴洪森

老村的心目中一定有着一种火美,这种不言的人美弥漫在天地之间,他看见了,而且试图告诉我们这种大美。最终,这种大美也是他执着地追求的目标。

——邱华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撒谎(全新修订插图本老村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6146
开本 32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23341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