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内容
商品特色

内容简介

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阿德勒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的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比如:有些孩子懒惰、装病是为了逃避学习任务;一些孩子会用哭闹和精神紧张来获取特权;有的孩子8岁时还尿床,可能是他无法接受被冷落的境遇;口吃很可能是那些丧失信心的孩子所采取的防御手段之一……

《儿童教育心理学》从人格统一性、自卑感、优越感、社会情感、学校教育、家庭氛围等几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出发,旨在破解儿童的思想行为密码,指导父母和老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儿童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等健全的人格。

作者简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1912年,阿德勒创办《个体心理学》杂志,开始把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儿童的抚养和教育;1920年,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26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其代表作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精彩书摘

《儿童教育心理学》:

目前的教育方法很难让一个懒惰的孩子有根本性的转变。人们越是责骂一个孩子懒惰,就越合乎这个孩子内心的意图。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再关注他的能力问题了。

因懒惰而惩罚孩子也是一样的效果。老师决定惩罚,其初衷是督促孩子改正,但这样做往往见不到效果。因为惩罚再严厉,也不会让懒惰的孩子真正变勤快。

如果这类孩子突然不懒惰了,那极有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比如,他在某个领域意外取得了成功;或者换了一个性格温和的新老师,不仅不会严厉训斥他,甚至还能理解他,新老师并没有继续削弱、打压他原本就所剩不多的自信,而是通过耐心聆听与认真教导让他重新获得了勇气。这些时候,孩子确实可能突然变勤快。

我们还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有些孩子入学之初成绩平平,换到新的学校后就格外努力。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环境的改变。

为了逃避学习,有些孩子虽然不会表现出懒惰的样子,但他们会装病;有些孩子则会故意在考试期间紧张不已,以博得他人的特殊关怀。爱哭的孩子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心理倾向,因为哭与过度紧张都是博取关怀的有效手段。

有些孩子因为存在某种生理缺陷,比如口吃,也会渴望获得一些特殊照顾,他们也符合上述的心理类型。

所有孩子初学说话时,差不多都有些口吃的表现,这是正常的。我们发现,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状况是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首要因素。社会意识强、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学习语言的难度明显要小一些,他们的表达能力远比社会意识弱、喜欢独处的孩子好。

有些孩子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是否得了病,但送到医院检查后却发现,孩子的听说能力没有任何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大都生活在一种“说话多余”的环境中,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没有讲话的机会。比如,一些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还没开口,家人就猜到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就像对待聋哑儿童那样。

当我们将所有东西都装在“银盘子”中,并且亲手端给孩子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否开口说话并不重要,学会说话自然就要晚一些。

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方向,都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不管是用来愉悦父母,还是满足特定的需求,语言都是他们表达优越感的必要途径。如果两者都做不到,我们才会怀疑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否有问题。

在学说话的过程中,孩子还可能遇到其他的障碍。例如,无法正确地发出R、K、S等辅音。不过,所有这类发音障碍都可以在后期得到矫正。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孩子的口吃问题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需要矫正治疗的只占极少数,而且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一些成年人说话之所以口吃,或者大舌头、吐字含糊,往往都是因为矫正失败了。

我们来看一个13岁男孩矫正口吃的案例。

8岁时,这个男孩接受了为期1年的口吃矫正治疗,由于效果不好,这种治疗在之后的1年便停止了。第三年,男孩到另一位医生那儿重新开始治疗,但1年之后,男孩的口吃病还是没有根除,于是第四年时他又放弃了。第五年年初,又一名语言教育家希望治疗这个男孩的口吃病。然而2个月后,男孩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严重了。没过多久,他又去了一家专业的治疗机构,虽然2个月后有所好转,但在6个月后还是复发了。

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这个男孩的口吃病直到最后也没有治好。

大声朗读、缓慢说话、勤加练习……这些是他用过的治疗方法。有人注意到,在他保持适度激动时,口吃的状况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复发。他没有什么生理缺陷,平时惯用左手;小时候从二楼摔下来时,造成了脑震荡;12岁时,他的左脸中过风。

有位老师曾经教过这个男孩1年,并对他的性格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有教养,较勤奋,易害羞,容易发脾气。”这位老师还提道说:“一到考试时,他就会特别紧张。他热衷于体操与体育竞技活动,对技术活动兴趣浓厚。他的身上看不出领导者的特质,和同学关系融洽,偶尔与弟弟发生争吵。”

……

前言

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加上教育理念的日渐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的重大意义。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认识,也从单纯的“考高分、上名校”,变成了“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教育最好能从娃娃开始抓起。不管在哪个国家,受哪种文化熏陶,被何种宗教影响,这都是为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与日俱增。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儿童教育,不少家长不惜重金买学区房,抢重点学校的指标,请金牌名师一对一辅导,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当然,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一部分家长确实由此实现了“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但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家长不仅没有因此收获任何可喜的成果,还引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重重矛盾,最终让家长伤心、老师惋惜、孩子委屈。

儿童教育其实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家长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只是做好儿童教育工作的一小部分。家长的陪伴、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老师的督促与引导、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的营造……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儿童教育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往往都是因为家长、老师没有依照孩子的实际表现制订计划,只是机械地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一厢情愿地采用所谓的好方法造成的,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汉语中有两个成语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一个叫“相由心生”,一个叫“对症下药”。“相由心生”是指一切外在表现,都可以从内心深处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是指只有找到了最本质的心理因素,才能使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长起来。早在100多年前,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阿德勒将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悉数写入了《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仅陆续再版,而且还被翻译成了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这本书是专门为参与儿童教育或与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家长和老师等编写的,书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教育的目的——为孩子塑造健康而完整的人格。所以纵览全书,除了一般的学习教育,这本书将更多的笔墨都花在了如何帮助孩子塑造独立自主、自信勇敢、不畏艰难等品格上,同时也强调了帮助孩子培养适应陌生环境、与他人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必要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儿童教育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 阿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7686772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