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此时此地(库切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度重磅动作:库切文集 第一部作品!

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

一段意想不到的友谊

三年不断的书信往来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与文学巨匠保罗·奥斯特

两个伟大灵魂的交流和碰撞

内容推荐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与文学巨匠保罗·奥斯特三年之间在纸上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记录。两人约好通信三年,讨论此世间的各种话题:友情、人生、文学、艺术、生活、经济危机、战争、体育……无所不包,无所不谈。两人的交流绝非客套,在意见不同时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一般的通信集内容更深,比一般的文化随笔角度更广,令人读来十分过瘾。

-------------------------------

“依我看来,只有在对话者之间涌动着某种气流时,才会有真正的谈话。”

——J.M.库切

“刚刚从一次短途旅行中归来……就看到了你新的传真在等着我。”

——保罗·奥斯特

作者简介

J.M.库切:

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两度获得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现居澳大利亚。

 

保罗·奥斯特:

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在法国生活数年。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研究专家与翻译家,主要文学翻译包括《大瀑布》(2006)、《杜立德医生航海奇遇记》(2007)、《神秘的河流》(2008)、《创造灵魂的人》(2010)等。

媒体推荐

“在很多人看来,库切是在世的英文小说家中最优秀的。”——《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两个有教养和见识的人之间的文明对话,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令人愉快。”——《华盛顿邮报》

 

“阅读《此时此地》,就像在一场迷人的晚宴上偷听两个充满智性的头脑进行着言之有物的交流。这本书中,两个作家的形象迷人而真实。”——“书页”网站

 

“让人手不释卷的不仅是书中无处不在的精彩见地,更是文字间流露的温暖、平实和真诚。”——《多伦多星报》 

目录

保罗·奥斯特著作表

J.M.库切著作表

最后的书信集——译序

此时此地

译后记

前言、后记

最后的书信集——《此时此地》译序(节选)

郭英剑

 

作为200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库切(J. M. Coetzee )这位来自南非、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并已是澳大利亚公民的著名作家已广为世人所知。他既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其代表作有《耻》(1999)和《等待野蛮人》(1980 )等。

保罗?奥斯特(Paul Benjamin Auster )的名声不如库切,他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其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1987 )等。作为剧作家和导演,他创作并参与执导了多部影片。奥斯特不仅是国际笔会美国中心副主席,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的两院院士。

虽然库切和奥斯特两人都早已读过彼此的作品,可谓神交已久,但他们两个开始有所接触还是在2005 年。当时,奥斯特邀请库切为自己所编纂的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百年四卷本文集写篇序言。这算是两位文坛巨人交往的开始,但即便到这时,两人并未谋面。直到2008 年2 月,奥斯特与同为作家的妻子一同赴澳大利亚参加阿德莱德文学节时,才得以与在此定居的库切相识并成为朋友。

从澳大利亚回到美国不久,奥斯特就接到了库切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有个提议,不知你是否感兴趣,我们能不能合作做点事情,要比我们此前的合作还要更实质一点。此前我还没有跟其他人如此合作过,但我想,如果跟你合作,一定会非常有趣,同时我们彼此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收到此信的奥斯特感到喜出望外。他很快在回信中建议说,两个人可以进行一种公开的对话,主题随意,只要两人感兴趣,什么都可以谈,就像是两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老朋友经常见面聊天一般。当然,这种聊天不是那种随意的侃大山,而是选择一些更为严肃的话题去谈。

于是,就有了《此时此地》这本书信集。他们从友情谈起,谈世事,聊人生,议文学,论艺术,话题涵盖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生活中的小故事、2008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现代战争、体育运动以及个人经历等等,可谓无所不谈、包罗万象。

这部书信集的时间段是从2008 年到2011 年的三年时间。最初的时候,两人原定这样的通信进行两年,但在接近第二年年末的时候,两人都感到意犹未尽,因此决定再延长一年。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从中我们在看到两位作家的智慧、人生经验、妙笔生花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平时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见到的真性情。

 

人们或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通信者是这两位作家?

其实,库切与奥斯特两人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点。比如,两个人的年龄有差异。奥斯特出生于1947 年,比出生于1940 年的库切小七岁。再比如,两人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也极为不同。奥斯特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也在新泽西长大。1970 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到法国从事法语文学翻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四年。1974 年回美国后开始从事诗歌、散文与小说创作。1981 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结婚后,就一直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林。而库切的经历则要复杂得多。他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的一个白人家庭,主要在那里成长。1960 年和1961 年从开普敦大学分获英语和数学学士学位,之后,到伦敦做了一名IBM 公司的电脑程序员。1965 年他以富布莱特项目赴美留学,到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语言学专业的博士学位,1969 年毕业。但他从1968 年就开始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教,到1971 年,因为申请永久居留美国被拒转而回到南非。后来,他虽然也时常出国短期教书作讲座,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当教授。2002 年退休后,他移居澳大利亚,2006 年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而且,库切与奥斯特两个人的创作主题与写作风格也多有不同。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两人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作家、翻译家,都与塞缪尔?贝克特有密切的联系——奥斯特曾编纂了塞缪尔?贝克特的百年四卷本文集,而库切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毕业时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贝克特早期小说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从性情上看,两人都不爱与外人有过多的交往。奥斯特在书信中说:“我往往远离人群、聚会和公共活动,宁愿隐居在自己布鲁克林的小花园中。”而库切的离群索居可谓举世闻名。他两度荣获布克奖都未亲自到场领奖。而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诺贝尔委员会也曾警告记者们,有可能采访不到他。库切在2013 年4 月的中国之行中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言简意赅,相信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他们都不爱与外界打交道,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与好朋友。我想,正是因为以上的相同点,使他们想到了用书信这一对他们而言的最佳方式,把两人及其友谊联结在一起。

 

本书是友谊的见证,因此,话题始自友谊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但本书的话题并没有仅限于友谊,而是恰如奥斯特所期望的那样,在看似主题随意的背后,挖掘了两人感兴趣的众多严肃话题,比如2008 年的金融危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这样一些看似严肃的话题,更有诸如体育、旅游、阅读、影视这样一些看似轻松的话题。在上述严肃的话题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人独特的个人见解,而在那些轻松的话题中,我们见到了他们的深度思考。

试读章节

2010年10月22日

亲爱的保罗:

 

今天早晨,我读完了菲利普?罗斯的《鬼魂退场》,晚上我还观看了弗朗索瓦?欧容 的电影《时光驻留》。两者共同的主题:癌症。《鬼魂退场》的主人公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在切除了前列腺身体虚弱的情形下,依然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一个年轻女子。电影说的是一个相当空虚而又自私自利的年轻男子得知自己身患晚期癌症后的故事,他在最后的日子里,逐渐变成了一个我们所谓的好人。所以,一部是关于癌症的喜剧,带有罗斯式犀利多变的风格,而另一部则是一曲非常动人的挽歌。

我并不认为《鬼魂退场》有何特别值得关注之处,算不上罗斯经典作品中的一部。我知道罗斯喜欢挑战,总要从普通的情景中挤压出新鲜感,但是这样做的唯一好处,不过是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迈的男性为了最后一次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在做垂死挣扎罢了。

欧容的电影却恰恰相反。你看过他的这部作品吗?这部电影非常完美地捕捉到了垂死之人的孤独,以及那些交织在一起的他人的同情、冷漠、焦虑等复杂情绪。电影很巧妙地采用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到别人手里可能就会显得怪诞了:在咖啡店里,一个女服务员来到那个年轻男子身边,称赞他长得英俊潇洒,然后主动提出希望男子能让她怀孕,因为她的丈夫没有生育能力,已同意这一提议。她甚至提出了要付费。起初,这个年轻男子很生气,但最后他往好的方面想了想:这样他就能在自己死后留下点什么了。

欧容对这一插曲的处理有一种契诃夫式的感觉:令人同情但又冷静而头脑清醒。在告别的时候,那对夫妇忧心忡忡地问这个年轻人:你确定自己是(要死于)罹患癌症而不是艾滋病?年轻人显然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重逢;这对夫妇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我想你应该读过《鬼魂退场》,所以你知道这本书有点像大杂烩。书中有很多地方是对所谓的文化新闻主义潮流的毫无来由的猛烈抨击,且都是借罗斯笔下的人物朗诺夫之口说出来的。作为一个非纽约人,我对这种猛烈抨击自然不会像纽约人那样感同身受。但是,朗诺夫(罗斯自己也如此?)显然非常鄙视被视为你们(也包括我们)的文化机构中的批评的说教与简化传记的结合体。(我所谓的“简化传记”是指作家把小说当成了一种变相的自我推销形式: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去伪并揭开其背后的“真相”。)《鬼魂退场》中的反面角色就是这种批评家。他威胁要揭露朗诺夫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一段隐瞒了的他与姐姐的乱伦史(或者是一段被遮蔽的历史——无人知晓罢了)。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像罗斯这样一位在文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会对这种形式的文学批评有强烈感受,其实他非常清楚自己越是严词谴责,就会有更多的克里曼(这样的反派批评家)蠢蠢欲动(他到底要掩藏什么呢?)。我敢肯定,你和罗斯畅游在同一领域,与他相比稍稍不那么惹眼,但对这样的主题一定会有你自己的看法,这我能猜到。于我而言,我更愿意这样去思考问题:作为生活在这个已知世界极为边缘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够逃离克里曼们的视野,但我有可能是在自欺欺人。

 

祝好!

约翰

 

又及:

我不想没完没了地继续讨论南非的历史,但还想多说一句。若没有冷战,南非整个国家的混乱早就得以解决了。在苏联进入矿产丰富的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的数十年中,一届又一届的美国政府是听之任之,而南非政权则一直是抵御外来入侵的堡垒。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陷入南非共产党之手也没有带来任何益处。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扶持了众多的寡头政治和独裁政权,旧的南非政权只不过是这些鼠窝蚁穴中的一个罢了。在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的同一年,德克勒克解除了对非国大的禁令,这显然绝非巧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此时此地(库切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南非)J.M.库切 著; 郭英剑 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46994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3: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