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传
内容
物流紧急通知

由于疫情管控升级,近期部分地区仓库及快递因疫情管控,导致物流时效暂缓,您的订单包裹可能产生延迟。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客服电话4006666505

编辑推荐

◆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更立体、更完整、更精彩的曾国藩传记!

◆逐事逐物,历年历月讲透曾国藩61年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从出生到去世,从读书到从政,从处理天津教案到镇压太平天国,从为人到做官,事无巨细,娓娓道来!

◆他资质庸常,甚至些许愚笨,却克己勤奋,苦学不断,终于步入仕途

◆他出身寒微,为官之初,了无背景,却以诚待人、以敬示人,终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创造了清廷官场的奇迹

◆读懂曾国藩,你就读懂了中国传统的人生智慧,做官、打战、为人、处事,无不囊括,

◆柴静: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地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从他1811年诞生于湖南一乡下村庄,到1872年他魂归故里,逐年逐月,事无巨细,完整记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资质庸常,甚至些许愚笨,却克己勤奋,苦学不断,终于步入仕途;他出身寒微,为官之初,了无背景,却以诚待人、以敬示人,终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创造了清廷官场的奇迹;他奉朝廷之命,创办湘军,却被太平天国打得接连败北,甚至一度想跳江自杀,但他后来反省自我,坚忍不拔,终于击败叛军,解救清朝于危难之际……曾国藩,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通过砥砺心性、修炼己身,终于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曾国藩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崇他的人把他与孔子、王阳明并列,称其为完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讨厌他的人称他为刽子手,对外投降,对内疯狂镇压革命,在处置天津教案和对抗太平天国中血腥残酷……在历史的烟雾背后,曾国藩的面孔逐渐复杂而模糊。

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清晰、真实地再现曾国藩六十一年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刘学慧,安徽省宿州市人,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写作、文艺理论等方面教学研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僧格林沁》《李鸿章》《咸丰皇帝》等七部,发表传记、散文《警魂》《庭院有株白玉兰》《桑格草原》等三十多篇。

目录

第 一 章 曾子后裔, 半耕半读

湖南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白杨坪,一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山村。这里住着一户姓曾的人家,据说,他们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曾参的后代。曾氏的后代辛勤劳作、刻苦读书、生活俭朴,可称半耕半读之家。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渐渐地成了二十四都有名的乡绅。

嘉庆十六年深秋,一代汉臣曾国藩就出生在这个家庭,他出生时,曾祖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第 二 章  少年之旅 ,十年寒窗

曾国藩七岁入父亲办的私塾学习,开始了十年寒窗生涯。虽然他并不十分聪明,但踏踏实实、勤奋好学,终于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也曾饱受生活的磨难,当家境不好时,他竟去卖竹篮,换得一些银子贴补家用。他孝敬父母、疼爱弟妹、手足情深,是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少年。十七岁那年,曾国藩结识了父亲的老朋友欧阳凝祉,欧阳凝祉对他赞不绝口,少年的心里乐开了花。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第 三 章  几经波折,渐露峥嵘

金榜题名时,又逢洞房花烛夜,他好幸福。尚在蜜月中,他便辞别了娇美的妻子,来到湖南Z高学府岳麓书院读书。在岳麓书院,他眼界大开,学到了更广博的知识,接受了儒家传统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湖南学派的思想体系,并与刘蓉、罗泽南、左宗棠、郭嵩焘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十四岁时,他考中了举人,曾家大院再次掀起庆祝的热浪。

曾涤生没有沾沾自喜,道光二十五年正月,起程进京,准备参加三年一次的礼部会试。他的Z终目标是中进士,点翰林。

第 四 章 京官十年, 为国藩篱

为了实现自己为国藩篱的宏伟志愿,他又拜唐鉴、倭仁等人为师。其间,曾国藩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其个人品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学术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可以说,他正在努力地向上爬、向上爬……离光辉的顶点已经不远了。

就在这时,英国的大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好友郭嵩焘曾在定海前沿目睹了清军大败之惨状,他向曾国藩讲述了一切。书生曾国藩为之震撼,看来,他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第 五 章 墨绖出山, 组建湘军

初到长沙,曾国藩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开始了疯狂地“剿匪”,以至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屠户”。其行为不仅令老百姓痛恨不已,也引起了长沙各级官员的极大不满,有人借此做文章,企图挤走羽翼尚未丰满的曾国藩。曾国藩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离开长沙赴衡阳,他要在衡阳建立一支与绿营军、八旗兵截然不同的新型军队,以有效地对付蓬勃发展中的太平军。

对渴望建功立业的曾国藩来说,衡阳练兵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此,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旧式军阀性质的军队——湘军。

第 六 章 书生大帅,至死忠心

曾国藩带着他的湘军粉墨登场了。这是一支不同于清国绿营军、八旗兵的新型军队,它有很强的战斗力。在曾国藩的一手操纵下,湘军攻岳州、占湘潭、取武昌,一路征杀,血染两江。

田家镇大捷后,曾国藩等人开始滋长骄傲之情绪,一路杀到了九江。此时,太平天国另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石达开坐镇江西,正要会一会“曾妖头”。九江对垒,无论从军事部署上,还是从人气上,太平军都强于湘军。湘军将领骄傲而急躁,九江城、梅家洲、湖口三处同时败北。

第 七 章 血染顶戴, 位高权重

再次出山,他改变了许多,也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一路拼杀,终于廓清两湖、江西一带,战争的中心转向皖南。三河丧师,他赔上了二弟曾国华,从此,他与洪秀全结下了私仇。曾国藩发誓非彻底消灭“粤匪”不可!血战安庆,曾国荃杀人无数,似乎有些良心不安,曾国藩安慰他道“既已带兵,自以为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第 八 章 夕阳西下,遗恨终生

太平天国经营十一年的天京(金陵)被攻破了。曾国荃血洗天京,六朝古都、江南名城毁于一旦。曾国藩目睹了战后之惨景,似乎没有动恻隐之心,反而为荒淫过度丧命的湘军大员而伤心。连他Z忠实的幕僚赵烈文都感慨万分:尸骸塞路、臭不可闻、秦淮河上、尸首如麻,哀号之声达于四远。

精彩书摘

湖南湘乡,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乡)更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好地方。绿水环绕着秀丽的青山,青山的怀抱里郁郁葱葱。

高湄山麓,山势雄伟,林木茂盛,新桥涓水河谷从山脚下经过,河水滋润万亩良田,养育了勤劳而又善良的湘乡人,他们祖祖辈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大地,大地馈赠了丰富的物产。淳厚、朴实的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一位姓曾的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山东一直向南迁徙,他带领一家老少十六人先在衡阳生活了二三十年,六十三岁时,他决定举家再次迁徙,从衡阳来到了高湄山下的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白杨坪。从此以后,湘乡曾氏便在这儿繁衍生息,他便是曾参的后代曾孟学。

曾孟学以自己是曾参的后代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孔老夫子的弟子中,曾参被称为一贤,虽然曾参在世时并未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但是,他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依仗的资本。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皇帝特诏曾参的后人曾质粹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赐官、封田于他。到了清康熙年间,孔、孟、颜、曾四姓为四大家族,其后人皆受荫护。可是,曾孟学不是曾参的嫡传世子,作为旁支后代的他,当然得不到朝廷的赏赐。战乱中饱尝了迁徙的艰辛与痛苦,当家人怨声连天时,曾孟学惨淡地一笑,安慰自己说:“我们的先人是孔圣人的弟子,虽然没受到祖宗的荫护,但是,不能辱没了先人的英名。辛勤朴实是本分,粗茶淡饭才最香。日子过得再艰难,也不能荒废了子孙后代的学业,只要一天能吃饱肚子,就要让孩子们读一天书,若能及第,便是我曾氏的光荣。”于是,湘乡的曾氏很重视后代的教育,男孩子们一过七岁便入私塾学习,女娃们则学习绣活。曾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凭着勤劳与节俭,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逐渐盖起一栋栋房屋、购置了一块块田地。

朗朗的读书声不断从曾家瓦房里传出,曾孟学打心眼里高兴,感到曾族蒸蒸日上,早晚有一天会出个人才。曾孟学八十七岁那年冬天,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将离开人世间,临终之前,努力地睁开了双眼,十分深情地凝视着儿孙们,然后清晰地吐出了几句话:“看来我没几天日子了,八十多岁的人了,该享受的全享受过了,什么样的罪也都受过,这一生没白白度过。只是有一桩心事未能了却,叫我怎能安心入土!我们是贤人曾子的后代,却没有人能读好书,至今无一人及第,遗憾呀,遗憾呀!”

说着,老泪纵横,儿孙们也跟着抽泣。一时间,曾家沉浸在悲痛与羞愧之中。突然间,一声稚嫩的童音打破了沉闷:“太爷爷,你不用难过,曾家还有我呢!”

人们回头一看,原来是曾家的第四代曾应贞在讲话。小儿今年才六岁,虽然弄不懂什么叫“及第”,但却十分了解太爷爷的心愿。因为两三年前,太爷爷便谆谆教导过他:“贞儿,我们是贤人的后代,一定要读好书呀!可是,你爷爷、你伯父、你父亲,还有你叔叔们,他们没有一个学业有成的。不知道你们这一代兄弟几人中,能不能读好书,出人才?”

“为什么一定要好好读书?”

老人手捻银须,似自言自语,又似对小儿说:“读好书才可能及第,才能有出息,做大官、干大事!”

如今,当曾孟学再次提起“读书”与“及第”时,小儿忽然冒出了刚才那句话,怎能不叫老人感到宽慰。曾孟学伸出手来想拉一拉曾孙的小手,就是这最后一个努力的动作使他踏上了黄泉路。不过,老人的心愿在曾家人的心灵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以后,曾家的读书之风气更浓了,曾应贞一头扎进书堆里,孜孜不倦、勤奋好学,二十几年来未曾离开过书籍。可是,老天爷并不格外偏爱他,曾应贞先后参加了五六次乡试,每次都名落孙山。多次的失败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伤害了自尊心。一再受挫折的他竟没有在意生活中更多的乐趣,几乎认为自己唯一的出路是“及第”,除此之外,好像就失去了生存的必要。儿子曾辅臣想把父亲从“死胡同”里拉出来,可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曾应贞一天到晚没精打采,精神萎靡不振,儿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就在曾应贞心灰意冷之际,曾家再次添丁进口,曾辅臣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也许,这个孩子能给曾家带来好运。当算命先生一番折腾后,曾应贞急切地问:“怎么样?我孙子的命相如何?”算命先生手捻银须,摇头晃脑:“恭喜!恭喜!这孩子命相太好了!你瞧他这模样: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便是大富大贵之容,将来兴旺发达全靠他了。”

孩子取名曾竟希。让曾家失望的是曾竟希也没读好书,十九岁娶妻生子,老实种田。曾家世代都是老实人,日子过得还算富裕,儿孙也都多多少少读些书、识点字,这在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算得上半耕半读之家,很让人羡慕。可是,多少代过去了,始终没出一个秀才,不能说是个遗憾。

时光如梭,一转眼到了嘉庆十四年(1809年),这一年,曾家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曾竟希之子曾玉屏实现了家族多年来的理想——建曾氏祠堂;二是曾玉屏的大儿子曾麟书(毓济)与湘乡处士江良济之女定亲了,姑娘性情温和,容颜姣好,曾家上下欢喜得不得了。即将做新郎的曾麟书是块读书料,比上几代都强,对于定亲很是欢喜,但不敢去打探,再多的疑问只能咽在肚子里。年轻人关心的不是“勤劳吗?孝敬老人吗?”而是“她漂亮吗?温柔吗?”

年轻人爱做梦,一肚子“诗”与“经”的年轻男子更爱做梦。畅想着未来,想象自己心爱的姑娘该是什么样子:美丽又大方、温柔而善良;肤似凝脂、腮如桃花;婀娜多姿、态若仙子。他向上苍祈祷:“请赐给我一位美妙、可人的女子吧!我将一生钟爱于她。让我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共度人生。”

正当年轻人奇思遐想之际,只听得曾玉屏一声大叫:“毓济(曾麟书),到我屋里来一下,父母有一件事情要和你说。”麟书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了父亲的房间,聆听父母的教诲。由于年轻人太激动,显得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满面通红。曾玉屏看了一眼儿子,心里想:这小子比不上我当年,那时的我虽然也很激动,但是没这么慌乱。

“毓济,来,坐到你母亲的身边来,爹爹要谈谈你的终身大事。”在母亲的身边,他一个劲儿地搓着双手、垂首低眉、一言不发,小伙子额上竟冒出了汗珠。曾玉屏瞅着儿子,觉得十分可笑,堂堂七尺男儿在乡试考场上尚未如此紧张,但面临人生大事却显得这么拘谨、慌张。

“知道前几天我干什么去了吗?我去了一趟天坪村,见到了老朋友江良济,而且还办成了一件大事。你今年已满二十周岁,是大人了。父母也早已为你考虑过婚姻大事。我与你江世伯早年交好,曾有过戏言欲结亲家,现在,戏言变成了现实。你江世伯把二女儿许配给了你,而且,约定秋后就办喜事。”

曾麟书的心快要跳出来了,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尽量不让父母看出自己的失态。红着脸低头说:“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儿子从命便是。”说罢,偷偷地瞄了一眼父亲。

曾玉屏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这个麟书从小便十分听话,读了十几年的书,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合乎礼仪。所以,平日里总是这么谦虚谨慎而又得体。儿子即将成家,做父母的百感交集。一方面,为儿子高兴,一方面又有些担忧,生怕儿子坠入儿女情长而荒废学业。所以,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男人成了家标志着他已经长大成人,从此以后,你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男子汉大丈夫不仅要撑起一方天,让妻子儿女在这方天下尽享人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必须以前程为重,追求光明的未来,不能枉为一生。你,能做得到吗?”

曾麟书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认真地回答父亲的问题:“请父母放心吧!儿子以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成家以后亦然知道。成家以后不仅继续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而且还要教育妻子共同孝敬父母、抚育子女,使曾家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

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白杨坪,曾家大院其乐融融。刚过中秋,曾家就忙开了,准备给曾麟书办喜事,好日子定在九月初六。这一天,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的乡邻们纷纷跑到白杨坪去看曾家的新娘子。因为这方圆几十里地,曾家算得上小有名气的乡绅,大户人家办喜事一定热闹非凡。于是,一大早,曾家大院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嘻嘻哈哈、指指点点,有说有笑、面带笑容,只见曾家大门楼前张灯结彩,人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到处洋溢着喜气。

新郎官曾麟书更是一脸的笑容。曾玉屏笑逐颜开,一会儿招呼客人,一会儿去问厨子喜宴准备好了没有,忙得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

“曾大伯,明年的今天,能不能喝上你宝贝孙儿的喜酒?你催促着儿子抓紧时间,早生贵子呀!”

“喂!曾老弟,你亲自为儿子做的媒,一定见到江家女儿了,你的儿媳妇俊俏吗?能不能比得上她婆婆当年那么美丽?”

不管客人怎么打趣儿,曾玉屏只是赔笑脸,这是湘乡的风俗习惯,别人家办喜事时,他也这么凑过热闹。淳朴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尽管乡邻们的语言有些放肆,但这是对主人最诚挚的祝福。时辰还早,迎亲的队伍尚在途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其中,有一位怀抱婴儿的大嫂被人们围拢着,一位小姑娘央求道:“嫂子,你娘家就在天坪村,难道你回娘家时没见过江家女儿吗?”

“当然见过,我们两家只隔一条小河。”

“那快说给我们听听,新娘子漂亮吗?”

大嫂解开衣襟,露出了白生生的双乳,她把孩子往怀里一塞,大声地描绘着:“老天爷太偏爱他们家了,人家四个女儿个个赛天仙,老大美,老二俊,老三、老四俏,那光彩照人的劲儿真让人想多看几眼。”

“到底她们有多俊?”

大嫂刚想说什么,突然间,孩子尿了她一身,女人连忙站起身子料理孩子。邻村的一位读书人俏皮地说:“大嫂,让我来形容吧!天上的星星千万颗,江家女儿就是那最明亮的一颗。特别是新娘子,只要她一出现在哪里,其他的小星星都会黯然失色。她的眼睛像黑瓜子,脸蛋儿像红瓜瓤,她的发辫长又长,就像那瓜蔓蔓拖到了地上。”

“哇!那么漂亮!”

大嫂哈哈大笑,笑得她直不起腰来,吓得怀中的孩子“哇哇”大哭。大嫂一边拍哄孩子,一边笑着问:“么弟,你又没见过江家妹子,怎么形容得那么好呢?”

小伙子神秘地瞥了一眼,吹起牛来:“我是个千里眼,大嫂娘家的山村全映在我的眼里。那里还有许多漂亮姑娘。大嫂,下次回娘家别忘了替我找一个好媳妇呀!”

人们笑着、闹着,曾家大院一片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就在这时,鞭炮声声、锣鼓齐鸣,一个小伙子高叫道:“花轿到了!快去抢喜饼!吃了喜饼能饱一辈子,快去呀!”一群儿童一窝蜂般涌向花轿。两位年纪长一点的婆婆笑盈盈地掀开轿帘,一位搀住新娘,另一位在前面引路。新嫁娘被红盖头蒙住了脸,谁也看不见她长成什么样子,但是,那一双大脚却掩饰不起来。有人指指点点:

“瞧!那双红绣鞋多大呀!她的脚一定不小。”

“不是读书人家的女孩吗?怎么不晓得裹小脚?”

“哎哟!三寸金莲横着量,那双大脚可真难看呀!怎么山外的女孩和我们山村的女孩不一样,她们不懂得什么叫漂亮?”

女人们评头论足,仿佛觉得自己的小脚是天底下最美、最美的事物,或许,她们就以其“三寸金莲”而赢得了丈夫的欢心。如今发现了大脚板,其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连平日里自惭形秽的丑媳妇们也来了劲儿。因为,她们有一双小脚。

新房里闹闹哄哄,曾家请来的喜婆婆走了进来,她先向一对新人道了喜,然后说:“来,来,来,一对新人拉拉手,和和美美到白头!”喜婆婆一手牵着新郎,一手牵着新娘,然后把一对新婚夫妇的手合在了一起。人群中再次爆发出一阵笑声,欢声笑语连成了一片。有人再次催促道:“红盖头、红盖头,怎么还不揭!”喜婆婆笑着拍了拍几个小伙子,说:“你们该去吃喜酒了!走,走,走,再不走的话,要打你们的屁股了。”

当人们离开后,一对新人默默无语。还是曾麟书先开了口:“你饿吗?渴吗?我去给你弄些吃的、喝的来。”

新娘子“扑哧”一笑,那笑声很美、很美,直让曾麟书为之动心。新娘子向上指了指,他羞赧,站了起来欲揭红盖头。突然,正在上扬的手又放了下来,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有些迟疑了。

“长得漂亮吗?是不是天上最明亮的那颗星星?”

麟书眼一闭,猛地揭去红盖头,而后又猛地睁开了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学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0101133436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