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歌德对话录/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爱克尔曼,他的《歌德对话录》,以及歌德的自传《诗与真实》,历来被看作研究格的生平及思想的珍贵记录。从1823年初相识,至1832年3月歌德逝世,爱克尔曼一直担任歌德的秘书,并成为他的挚友。

歌德诚恳地指导着每个人。他丰厚的学识、宽容的言语、恳切的态度,如一缕清风沁人心脾,而其深刻精辟的思想也给每位读者一次精神的洗礼。

内容推荐

爱克尔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与歌德(J.W.von Goethe)的邂逅,使他俩情谊永续,进而促使爱克尔曼完成《歌德对话录》,记录着歌德晚年生活的种种。其间透露出歌德的人性的光芒、道德的光芒、智慧的光芒、艺术的光芒,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歌德,领略人生的真谛。

目录

著者序

第三卷序

 一八二三年

 一八二四年

 一八二五年

 一八二六年

 一八二七年

 一八二八年

 一八二九年

 一八三零年

 一八三一年

 一八三二年

附录一 歌德简略年表

附录二 书有书的命运

编者按

试读章节

一八二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星期日

晚间访问哥德。他坐在靠椅里,似乎稍稍衰弱。他的最初的问语是问《瓦伦斯坦》的事。我就向他陈述这戏从舞台上所给我的印象;他以显然可见的喜悦听我说。

他记着他说过将在适当的时机再给我看他的《玛利巴恩特的哀歌》的约言,立起来而摆一支蜡烛于他的桌上,把那篇诗给我。我再见他在眼前,很开心。他再安静地坐下,让我作不受纷扰的观察。我读了一回之后,我想向他说关于这诗的一点意见;但我看他似乎睡着。我因此利用这好机会,再三细读,而体味了一种稀有的享乐。我觉得一种被精神的道德的尊贵所和缓了的少壮的恋爱的热情似乎是一般地流贯着这种诗的特征。总之,我觉得这种诗中所表现着的感情是比我们在哥德的其他诗中所惯常遇到的更为强烈。我推定这是拜伦的影响,哥德也不加否认。

“这种诗你看它是一种极热烈的心境的产物,”他加上说, “当我被这种心境拘住的时候,无论牺牲什么都不愿离弃它,但现在则无论花费什么代价也不愿陷于这种状态了。

“我从玛利巴恩特出发而我所体验了的事情还鲜明活泼地存在心中的时候,我立即就写成了这篇诗。于清晨八点钟在第一车站我写了第一节,如此我在马车中继续创作,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我把在记忆中所追寻着的东西写下来,到晚上就写成在纸上了。因此这是有一种直接性的,差不多是一气呵成的东西,这似乎是给全体以良好的影响的。”

“而且同时,”我说,“在全体的风格中有多大的特色,因此它和你的其他随便哪一篇诗都似乎不同。”

“这大概是由于,”他说,“如同人们把一大宗钱对一张纸牌下注一般,我把一切对现在下注,把现在不加夸张而尽可能地使其浓厚的缘故。”

时候到九点钟了。哥德吩咐我叫石达特尔曼,我就叫他来。

他叫石达特尔曼给他贴了医生指定的药膏于胸间,这时候我立在窗边。我听见他向石达特尔曼悲叹他的病似乎一点也不好起来,有延长的趋势。手术完了之后,我还在他身边过了一会。他也对我说:这两天三夜一点也睡不着,一点也没有食欲。“这个冬天大概也就这样过去罢,”他说,“不能做什么事,不能整理什么。精神上简直没有气力。”我请他不要只顾想念工作,安慰他说这样的状态必定就会过去的。“唉唉,”哥德说,“我并不焦躁。这样的状态,我已经经验过几乎是过多了,我已经学会了吃苦和忍耐。”他穿着绒布的睡衣,把毡子裹在膝和脚上。“我全不想上床去睡,”他说,“就是这样坐在椅子上过夜罢。无论如何不能好好睡去。”

看看时候已经到了。他亲热地和我握手。我辞别回家。

我到下面的佣人室里去拿大衣的时候,石达特尔曼非常愁闷。他说他因主人的情形而很惊慌忧虑,主人诉说苦楚是不好的征兆。他的脚近来稍稍发肿,而忽然瘦下去了。他说明天一早去见医生,说明这种不好的征候。无论怎样劝慰他,他仍然忧愁不已。

一八二三年十二月一日 星期一

今天我被邀请到哥德家去吃饭。进去时,采尔特尔(Zelter)坐在他的旁边。他们走了两三步来,伸手给我。

“这一位是我的朋友采尔特尔先生,”哥德说,“你和他认识认识。我不久要请你到柏林去,那时候得请他多多的照拂。”——“柏林是很好的地方罢,”我说。“是的,”采尔特尔笑着说,“在那里可以知道许多事物,但也会记牢无谓的事物咧。”

我们坐下来,谈了种种的话。我问了许伯尔特(Schubarth)的事。“他至少每星期到我这里来的。”采尔特尔说,“他已经结婚了,但没有职业;因为在柏林他和言语学者闹翻了。”

采尔特尔次之问我是否认识英美尔曼(Immermanu)。我说:“名字虽然屡次听到过,但他的作品却一篇也没有读过。”

“我在闵斯特尔(Muenster)认识了他。”采尔特尔说,“他是个非常有为的青年。但倘使他的职务闲空一点,能够多写些作品才好啦。”哥德也称赞他的才能。他说:

“看他再发展罢。不知他是否将精炼他自己的嗜好,在形式上把有名的很好的模范作为他的标准?独创的努力固然是他的长处,但也容易使他迷误。”

小华尔特尔(Walter)跑来了。他同采尔特尔和祖父任意地谈话。“你一来了,什么话都糟了。顽皮的家伙。”哥德说。但他爱那个孩子,什么都听任他。

哥德夫人和乌尔列克(Ulrike)小姐进来了。又哥德的公子穿了制服佩了剑来了,因为要进官里去。我们就桌吃饭。乌尔列克小姐和采尔特尔尤其快活,吃饭时互相笑谑。采尔特尔的人品,和他同席,都使我觉得愉快。他是快活而健强的人,时常依顺刹那的感兴,决不会缺少应时的话。同时也很恳切,爽朗。无所顾忌地想到的事情,无论什么都说,有时甚至于说粗野的话。他的舒畅自在的态度会传给别人,所以在他的旁边拘拘束束的情态就都没有了。我心里想和他同伴些时候,以为对于我定会有好处的。

P20-22

序言

爱克尔曼所著的《哥德对话录》三卷是自从发表以来被视为研究哥德的珍贵的名著,与哥德的自传《诗与真实》(Dichtung undwahrheit)同为研究哥德者必读之书。著者爱克尔曼是一八二三年以后哥德的亲信的随从者,哥德是具有强盛的创作欲和活动力的伟人,而爱克尔曼是敏感温闲精细的文士。所以爱克尔曼所记的哥德晚年的谈话,不是学者或文艺批评家所写的客观的评论,而是仰慕师长的门人谦虚诚敬地记述的言行录;但他在这书中并不是和中国的许多理学家的语录那样专述师长的论仁义王道格物致知等等的迂阔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优美轻清的文字描述哥德的日常的生活的动静神态,以及应事接物,随意发挥的谈话的。所以此书除了作为哥德的内面的和外面的生活的写照有特殊的意义以外,也是一种极富有情趣风韵的德国的优美的散文。爱克尔曼的这种不朽的浩瀚的杰作,世界的各文明国都有译本,我以为我们无论从什么立场上批评哥德,这书的翻译,对于我国的读书界总之是必要的罢。我不揣简陋,于译成了哥德的《浮士德》和《铁手骑士葛兹》之后,因兴味上的关联,在前一个寒假的一个月内完成了这种翻译。

现在作为简单的介绍,将著者的生涯,本书的成立和内容略述如下:

约翰·彼得·爱克尔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在本书的绪言里载有详细的自传。他于一七九二年生于汉堡东南的留纳堡(LMeneburg)的小邑文森(Winsen)。父亲是贫穷的小贩,母亲是个织工。他小时为人牧牛,连受小学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十四岁时为乡里的有力者所赏识,得与上流社会的子弟同习法文,拉丁文,音乐等;十六岁受坚信礼后,做某司法官的书记生,其后四年间辗转服务于两三个官厅;一八一三年做志愿兵而参加自由战争,翌年归乡。从军中得欣赏荷兰的名画的机会,打算做个画家,而为才能和境遇所不许;乃入汉诺威邦的陆军部任事,生活得以安定。但好学心切,二十五岁进汉诺威高级中学,学习古语;又得二三保护者的援助,一八二O年进格丁根大学,学法律。

他以前从军中读了爱国诗人德沃陀尔·克尔纳尔(TheodorKoemer )的诗集《琴与剑》,被唤起了作诗的兴味,因更博览德国种种的文学的杰作,尤耽读哥德的作品。在格丁根求学数年之后,对于法律的研究渐渐生厌,乃决心以文笔立身。一八二二年三十岁时离开格丁根,侨居汉诺威郊外,著《文学论,尤其是关于哥德》(Beitraege zur Poesie mit besonderer Hinweisung auf Goethe)。他以前曾经以处女诗集赠与他素所钦敬的哥德;此次为了这种新著的出版,希望由哥德介绍于有名的出版家科达(Cotta)印行,因此于一八二三年五月末冒暑徒步到魏玛尔访问哥德。哥德非常欢迎他,留他住在魏玛尔。他以后就成为哥德的门人和秘书,直至一八三二年哥德逝世为止,几乎常在哥德的身边。

哥德曾经说过:“他是个温雅、敏感、明达的人。”又说:“精神极其纯洁正直的他,天天在增广知识和眼界,对于我的事情都很感兴味而鼓励我,无论何时,我总觉得是个难得的人。”老耄的哥德能够完成了《诗和真实》以及《浮士德》,也多赖爱克尔曼赞助鼓励的。

爱克尔曼,如同前面已经说过,不是富于创作力的怎么伟大的天才,而是较为被动的谦虚温和的文士。他勤勉好学,而有玩弓箭和养小鸟等等多方面的嗜好。我们在《与哥德的谈话》里可以看出:他有了如何善于领会体味别人的无论什么高深的言论的特异的才能。

他在哥德死后,还在魏玛尔住了二十余年,一八五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如同他自己在两篇序文里说明,他把和哥德亲近的九年之间的哥德的言行随时精细地记述,虽然其中——尤其是第三卷,有些是依不甚确实的记忆而补充,或把好几次听过的话凑合而成的,但无不是虚心忠实的叙述。哥德自己也阅读了一部分的稿子,说是“很好”,并且嘱他于他死后发表此书。

又他的序文里也有说明:第三卷之中有一部分是用以后的一位大公爵卡尔·亚历山大的师傅桫莱的记录补充的。

一八三六年由莱比锡的勃洛克蒿斯(B10ckhaus)书店刊行《一八二三至一八三二年之间与哥德的谈话》上下两卷,一八四三年出了补遗一卷。

爱克尔曼说:“我想,这种对话之中不但有关于人生、艺术和科学的许多说明和许多贵重的教训,而且这样的日常生活的素描对于人们已经从哥德的种种作品而想像着的面容的调整上会特别有所贡献罢。

“但在另一方面,我并不以为内面的哥德就此被充分地表现着。有人把这个伟人比做随不同的方向而放不同的色彩的多方面的金刚石,是极妥当的。所以如同他因处境的不同和相对的人的不同而显得不同那样,我在我的场合,不妨极谦逊地说这是我的哥德罢……”这些话里流露着著者的写作的主意和纯情。

哥德是莎士比亚般多方面的活动的伟人,他精敏地观察,深刻地思想,刚毅地行动,黾勉地进取,将修养所得的非常丰富的经验雄浑地表现为具有完美高雅的形式的诗文,因此他的作品,仿佛大自然一般宏远深广繁复,读者与之相接,只惊叹其如万汇在其中生息竞争而演行着无穷的变化那样光华绚烂,而不能窥测其被如何运心缔造而成的经历。此书以圆熟期的晚年的哥德的闲适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叙述他的过去和现在的动静,思想,感情,应事接物的态度,关于人生,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等的见解,以及许多作品的成立和内容,使吾人明白他的时代的情形,他从各方面受了如何的影响,形成了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思想如何演变,他如何始终不懈地刻苦进取,他有了如何的优点或缺点,精神上有了如何的矛盾和烦闷,他的作品是由如何的快乐和辛酸的经验而写成的。因此此书不仅使读者由哥德受到知识和思想上的教益,而且仿佛和哥德晤谈,直接与其感情相接触,而察知其内面的生活。所以此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引人人胜的魔力。

但原书是数十万言的巨著,其中含有现今已被忘却的人物,书籍的批评,色彩学等的过于详细的说明,或太偏于专门的乏味的冗长的谈话等等,对于一般的读者,不免过于烦累,一九一二年柏林的弗利兹·海特尔(Fritz Heidel)书店的《书友丛书》之第三种格尔哈尔特·梅列安(Gerhardt Merian)氏所编成的选本,简单而扼要,本译文便是依据这种选本译成的。

译者识

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于青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歌德对话录/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爱克尔曼
译者 周学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4787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6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3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