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镜源主编的《董建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董建华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图书 | 董建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张镜源主编的《董建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董建华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董建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董建华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拜师上海 悬壶青浦 南京深造 北京成名 杏林伯乐 教书育人 传承古人 综合创新 东垣补中 董氏通降 勇于创新 敢用新法 试读章节 董建华(1918—2001),上海市青浦县人。祖父董杏园,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眼科大夫。祖父虽然没有留下中医著作,但是祖父的医德和教诲让董建华终生难忘。祖父曾对董建华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救之,功德无量。” 董建华的外祖父张锡虞,是个秀才出身的儒医。他的儒雅风范,乡里闻名。有一年,乡里的一个小女孩高烧10余天不退,昏迷不醒,惊厥时发,滴水未进,危在旦夕,病儿的家人焦急万分。 正巧董建华的外祖父那天去女孩家做客,他看了看病儿的舌苔,摸了摸体温,把了把脉搏,瞧了瞧指纹,问了问病情,然后先用推拿手法,使病儿神志清醒,接着再配合清热息风平肝的中药汤剂。病儿吃了两剂药后高烧退去,也能进食了。董建华自小耳濡目染,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有像外祖父那样高明的医术。 董建华的父亲董宝麟,没有子承父业,他是杭州九成绸缎公司的会计师。董建华幼时,父母对他教育严格,要求他每天练习写毛笔字,所以他练就了一手好字。后来,他给病人写药方,不仅速度快,而且字体很有功力。 父亲在33岁时患严重的肺结核病逝。去世前,他把董建华叫到床前说:“长大了最好是去学医。我这么年轻就患了这种不治之症,西医和中医都没有救法。你一定要当一个好大夫,治病救人,保全家人。”是年,董建华只有11岁,他把父亲的遗言牢牢地记在心里。 母亲为了能实现丈夫的遗愿,先后送董建华去秀才邹谱生、贡生(明、清两代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赵雪炎那里学习古文。3年后,董建华的古文知识大有长进,为他日后阅读大量的中医典籍,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基础。 董建华16岁时,已经长得高大魁梧,一表人才。曾有人请他去做米店的经理,但是董建华学医的决心早已下定,他婉言谢绝了。董建华由母亲带着,去向当时大名鼎鼎的严二陵医生学医。严二陵的夫人也姓董,与董家是远房亲戚。 严二陵(1901—1981),早年师从林衡甫学习中医,1921年在上海南市王家码头开业,后与石筱山、顾筱岩齐名,被人尊称为上海南市的中医“三鼎”。来严二陵诊所求诊的人络绎不绝,从早晨9点一直要看到下午5点,一天要看近百名病人,午饭只能吃些点心。严二陵性格豪爽,交友甚广。他是荣毅仁家的保健大夫。梅兰芳与他义结金兰,梅葆玖称他为义父。 严二陵医德高尚,无论病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对待病人态度和蔼,体贴细微,贫者可以免除挂号费,甚至许多贫困的人可以免费治病。 严二陵收徒弟,入门费需要5 OO块银元。当时,一般中学教师的月薪只有6块银元。严二陵非常同情董建华家的境遇,加之又是远房亲戚,他只收取了200块银元。董建华入门拜师那天,点燃了两支1斤重的大红蜡烛,送给师母1匹高档绸缎,给师傅、师母磕头行拜师大礼。 入门之初,董建华学习并不努力。他自认为有名师传授,自然是“名师门下出高徒”,即使成不了高徒,做一个行医郎中一定是轻而易举的事。严二陵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中医典籍,而且还要逐字、逐句、逐条地背诵。由于学习不认真,董建华的成绩一直无明显进益。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当“良医”的材料。严二陵发觉以后,要董建华抄一篇古文。古文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摒弃而不用其与昏庸无以异也。” 第二天,严二陵问董建华懂不懂那段古文。董建华毫不犹豫地说“懂”。严二陵再问:“那你再说说学医难不难?”“难!”董建华不假思索地说。 严二陵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看来你还没有真正读懂那段古文。”董建华异常尴尬,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P7-11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董建华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2674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2 |
CIP核字 | 2015302884 |
中图分类号 | K826.2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