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记者口述录/中国新闻学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新闻是特定时空之下的产物,有共性,更有每个国家民族不同时代下的个性。这种个性可以通过新闻关注的内容、新闻生产过程等表现出来。而来自一线记者内心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则是其中最敏感和不易发现的部分。他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新闻生产者对新闻诞生过程中每一次事实的发现、每一次价值的认知,每一次写作中对某些事实的刻意回避……《中国记者口述录》不仅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新闻事业业务和理念发展脉络有生动的展现,更显示出新闻界从业者自身个性与新闻事业的共同成长和完善,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作者简介 王润泽 1971年生,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出版《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中国新闻媒介史》等著作,发表《专业化:新闻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的思考》《在服从宣传需要与尊重新闻规律之间——中国当代记者心态史研究》等论文。 目录 绪论 口述史学:作为独立学分支学科的理据 “我立志做一名新闻记者,用自己的知识宣传革命,唤醒民众” ——于友口述实录 “我奋斗了一辈子,没有遗憾,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钟沛璋口述实录 “国际形势是复杂、多面的,需要调查和观察才能探明真相” ——王殊口述实录 “把观众都放在心里了,观众也就记得你” ——沈力口述实录 “我一生中最感欣慰的事情,是电教节目挽救了当时的教育” ——洪民生口述实录 “记者工作是我的人生追求” ——郭梅尼口述实录 “我1961年到电视台后……” ——寿沅君口述实录 “真正的好新闻是自己采访、感受、提炼出来的” ——段存章口述实录 “新闻记者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要有预见性” ——宋逊风口述实录 “我只是喜欢看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的故事” ——曲志红口述实录 “他感谢我,其实我更应该感谢他,是他给了我太多太多……” ——张严平口述实录 “这么多年过来,我自己的解说风格也正在形成” ——刘建宏口述实录 “你可能只是掌握着这个真相的极小一部分” ——刘万永口述实录 “我们做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林天宏口述实录 后 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记者口述录/中国新闻学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王润泽//熊国荣//雷晓彤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93917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8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7 |
| 出版时间 | 2021-06-01 |
| 首版时间 | 2021-06-01 |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26 |
| CIP核字 | 2019197491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2.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河南 |
| 长 | 239 |
| 宽 | 172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