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是不是猫吃鱼/中国哲学启蒙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启蒙读本》丛书以中国哲学史上八个重大哲学命题为内容,从少年儿童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做进一步引申,阐述关于自我,幸福,仁爱,美丑,真理和谬误,生和死,阴和阳,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等重大哲学理念,展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对少年儿童进行哲学启蒙,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幸福是不是猫吃鱼》(作者金珠)是其中一册,以层层哲理剖析辅以中国哲学典范故事讲述了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念

内容推荐

《幸福是不是猫吃鱼》是“写给孩子的中国哲学启蒙书”的一种,以层层哲理剖析辅以中国哲学典范故事讲述了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念。什么是幸福,构成幸福的诸多要素与幸福的关系,幸福的多样性,幸福与不幸的对立统一关系,人如何才能感知幸福。

《幸福是不是猫吃鱼》的作者是金珠。

目录

幸福是什么/1

寻找“幸福”/2

健康就是幸福吗/5

残缺也能有幸福/7

幸福是不是猫吃鱼/10

学问会让人更幸福吗/15

“得志”的幸福/20

钱能买到幸福吗/24

穷人可以幸福吗/30

美德能带来幸福吗/33

幸福是个多面体/37

边痛苦边幸福/38

塞翁的祸与福/42

鱼儿的弃与得/45

幸福是永恒不变的吗/48

我的信服与他人有关系吗/51

我的幸福谁做主/52

适合自己的才是真幸福/57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61

自私是幸福的敌人吗/65

朋友会让你更幸福吗/68

孤独中的幸福/71

爱与被爱哪种更幸福/74

有了自由就有了幸福/78

幸福其实很简单/83

看美景,晒阳光,幸福/84

尽兴就是幸福/87

有尊严地活,就是幸福/90

忘我投入是幸福/94

不追,幸福就来了/98

幸福就像爬楼梯/101

试读章节

早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对幸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时候的人们认为,人生有五种幸福,分别是长寿、富裕、健康、遵行美德和安享天年。

这就是中国人最早的“五福”观念。

“五福”一般被看作幸福的基本要素,但在“五福”之外,中国人对幸福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丞相吕不韦邀请了许多当时第一流的饱学之士,对“幸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欲望获得了满足。就好像猫吃鱼,对于猫来说,享用鱼肉是它们的欲望,吃到鱼就是一种幸福。同样的

道理,人类也有自己的欲望,各种欲望都能得到满足的人是最幸福的。

唐朝末年,年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廷每年都要征兵,青壮年男子是很少能逃脱的。

有二天,大诗人白居易路过一个叫新丰的地方,天色已晚,他就近到一户农家借宿。

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还断了一条胳膊。他的生活实在太贫苦了,衣不蔽体,吃的也都是糟糠。白居易非常同情这位老大爷,一边和大爷聊天,一边暗自哀叹老大爷的不幸。

谁知道,老大爷却摆摆手说:“您有所不知啊,与别人相比,我已经算幸福的啦。我身边的邻居、朋友,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十个去,十个死。我却因为身体残疾,避免了上战场的命运,可以和家人安享天年。日子虽然苦一点儿,可是我已经很满足了,别人都羡慕我呢。”

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个叫哀骀它的人。他长得容貌丑陋,不仅驼背,腿还有残疾。他丑陋的相貌在各诸侯国中口耳相传,可算是一个世界级的“歪瓜裂枣”了。可是,他自己似乎一点儿也不以己为丑,意态安详,一副生活幸福的无忧模样。

不过,也真怪。人们和他相处久了,不仅会忘掉他的怪模样,还会十分喜欢他。男人们和他在一起,总是想成为他的至交好友,聊一整天,也觉得不过瘾,舍不得离开。女人们与他相熟之后,也总是被他的气质和为人所打动,都恨不得嫁给他。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听说了他的故事,很好奇,就把他邀到王宫,一见之下,果然是奇丑无比。开始,鲁哀公也很讨厌他的长相,然而,一天两天,一月两月,随着深入相处,鲁哀公似乎忘记了哀骀它的丑陋长相,开始叹服于哀骀它的人格魅力。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年,鲁哀公已经完全被哀骀它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了,甚至想把整个鲁国都交给他来管理。不过,哀骀它并不把高位放在心上,他找了个机会,就悄悄地离开了。

哀骀它离开之后,人们都很想念他。

庄子是一个对人生有着独到看法的大智者,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追问生命的本质,追寻幸福生活,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幸福学家。

有一次,一个学生向他请教幸福这个问题,他反问道:

“这世上,人们总是希望能富贵荣华、长命百岁,人人都想要吃遍天下美食,穿上漂亮衣服,听好听的音乐,看美丽的事物。一旦身体免不了劳苦,不能安逸享受,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可是,这些欲望的满足,就是真的幸福吗?不能满足,就真的痛苦吗?”

学生问:“满足了欲望,难道不是幸福吗?”

庄子答:“仔细想想,有哪些欲望是我们内心真需要的呢?很多欲望,都不是人生而就有的。那些被欲望驱使,耗尽心力,一辈子都忙于声色享受的人真是太愚蠢了。跟着欲望而奔走,而忘了人的本真,哪里还有幸福可言?欲望不能满足时,就唉声叹气,却忘了。有些欲望本来就没有必要。欲望满足后,就立刻有了更多的欲望,难道不知道,欲壑难填,欲望的追求,哪有止境呢?这些人最终在物欲横流中耗尽了一生。

“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扭曲了人性。人这么高贵的动物。却做了物的奴隶,被物所驱使,也太可悲了。”  有个叫洪应明的学者曾经告诉人们,人的本能欲望是无可厚非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特别写了一本书,名叫《菜根谭》。

他向人们解释说:人们要活着,就要吃菜吃饭,虽然是菜根,是粗茶淡饭,却是人们无可非议的生活欲望,能有菜根吃,就是一种幸福。

他说:“自然界里一年有四季,春天万物生长,秋天果实收获,大自然也有自己的生长休息的节奏,更别说人了。如果一味要去除欲望,连生存都成问题,哪还有幸福可言?这就好像让春天不要万物生长,却要求秋天能收获,怎么可能呢?所以,基本欲望要满足,才谈得上追求幸福生活啊。不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毫无欲望的人是个木头人,木头人有幸福可言吗?”P3-12

序言

现代人有“两拼”:少数有钱有势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带着孩子到处花高价补习的“分数爹妈”,有奉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的“中国狼爸”,有督促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报警求助公安局的“窝囊爹娘”等等费尽心机、无奇不有的“父母”。

结果又如何呢?孩子的理想本来是多种多样的,可前几年教育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小学生声称长大后要做比尔·盖茨。大可不必反对孩子们想当富翁,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不会重样,所有人怎么可能都成为一个人或一种人?这是反常识、反自然的。抱有这样的人生理想,从一“起跑”就注定要失败,甚或有人因理想破灭,终生都活在“郁郁不得志”的阴影里。

2012年春天,上海复旦、交通两所大学公开了他们的一项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想当外资企业的白领”。能进入这样的重点大学,显然都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但他们已经不敢再想当比尔·盖茨了,退而求其次能给比尔·盖茨打工也不错。难道现代年轻人受完系统教育之后,就是“坐着钱边摸钱眼儿”吗?虽然这也无可厚非。

孩子的现状,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通病,缺少“大思想”。思想贫弱,精神就变小了,致使孩子和成年人缺失一种共同的东西——创造力。有点儿聪明都急于转化成赚钱的“点子”,不能换取利益的思想便无足轻重。人本来是“精神的器官”,却被极度膨胀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异化成“物质人”:人脑被电脑取代、手机变成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信息迷、购物狂、经济人……人不再是完整的。

如何能找到“精神之眼”,破解现代人理智上太多的困惑?目前唯一的途径是回归经典,找回人类曾经拥有过的具有永恒的性质与魅力的最高智慧——哲学。哲学光照一切意识和行动,在价值观混乱的消费社会,愈加印证了尼采的自信:“哲学确立价值的档次。”

而未来属于孩子,他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希望和抱负。文化发达的国家早就意识到,在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上”,最应该让他们阅读的就是哲学书籍。如美国有《杰出青少年的14堂哲学课》、《写给孩子们的哲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40个哲理问题》等,他们最信奉自己的经典诗人惠特曼的名句:“最初读到什么东西,最初看到什么东西,这些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有《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等。在欧洲让孩子学哲学是有历史传统的,早在古罗马时代,达官贵人们在临终前,都要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堪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普拉提诺,而不是家人或亲戚。这位哲学家也从未辜负过这样的嘱托,他的原则是:“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亚洲的韩国有《哲学家讲的故事》、《哲学家开的店——哲学原来可以这样学》等。

如今,我们终于等到中国也有了这样的青少年哲学读本,即新蕾出版社的“中国哲学启蒙读本”,一共八本:《我是谁》、《幸福是不是猫吃鱼》、《偏见会不会让我变成怪孩子》、《美与丑的秘密》、《爱是心灵的种子》、《阴和阳》、《生和死》、《人在天地间》。图文搭配,机妙天成,意趣盎然,我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第一本的书稿。开卷就能激起读哲学的兴味,先要会设问,这正是此书的妙趣之一。

诸如:你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吗?怎样倾听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开篇的一问便是:“我是谁?”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最陌生的可能还是自己。古人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告诉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先要认识自己。那么“我”是谁呢?如果“我”就是由姓名、外貌特征、出生日期构成的,那又怎样区分同名同姓、相貌几乎一模一样的人呢?还有,“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长成一个活泼少年,将来还要长大成人,“我”还是“我”吗?

就这样由一步步的推问,变成一层层的深入,说清“我”是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内涵”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气质,是区别我、你、他的重要特征。而“外延”,则是每个人都要在天地间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在社会上尽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社会越发展,每个人的角色也就越复杂,扮演的这些角色便构成“我”的重要内容。“我”正是在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中,不断被塑造,同时又影响环境。因此,“我”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正如佛陀所言,明白了“我”是谁,就明白了世间最深奥的智慧。

孩子是为了善、为了完美,才到这个世间来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很丰富,他们的思想也立体多彩,阅读哲学启蒙书可丰富他们的心灵,抵御世俗的消极的东西对他们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学会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缩的重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养料和能量。

中国有辉煌浩大的哲学经典,极其丰富,无所不包,既有精深渊博的智慧,又有轻松幽默的机敏,可提供一种恒久的思想之光。商品经济时代,孩子格外需要这种哲学滋养,以开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培育理智的诚实,做一个“完整的人”、“思考着的人”,自奉自助,自尊自信,学会辨别并留住大脑内在的闪光。那他们就不会没有自己的“大思想”,也不会缺乏“创造力”,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起跑线上”不仅能迈出正确有力的步子,还能强健自己的身心。

读罢书稿,实为欣幸,遂成文以贺。感谢哲学,祝福孩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是为了善、为了完美,才到这个世间来的。阅读哲学启蒙书可丰富他们的心灵,抵御世俗的消极的东西对他们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学会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缩的重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养料和能量。

——蒋子龙(天津作家协会主席)

这套丛书从少年儿童层面,遵循少年儿童的阅读规律,采用文图结合的形式,讲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看人生的独特视角,对少年儿童进行哲学启蒙,表现作者的学术创见,启智于今人,造福于后人,功在千秋。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是不是猫吃鱼/中国哲学启蒙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珠
译者
编者
绘者 碧悠动漫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754610
开本 16开
页数 1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2012108385
中图分类号 B82-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5
172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