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其研究涵盖儒、释、道,甚至包括天文医卜、诗词歌赋。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其精妙思想令人折服。听南怀瑾先生讲《论语》,使每一位读者如沐春风,从容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清清楚楚地领悟《论语》的思想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处世方略和人生内涵。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目录

第一篇 真聪明与假糊涂——做人是一生的学问

你距离完美还有多远

尊重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尊重他人

应该缓行的“特立独行”

学会变通

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柔情似水”的处世哲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真聪明与假糊涂

第二篇 行走在“治世”与“乱世”的官场——为官的哲学

当官的“料”

政治家的万世师表

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让人惧不若让人敬

君使臣以礼

对下属不要吹毛求疵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要学会中和

烧好当官三把火

怎么做官才算合格

慎对下属的忠告

腾出一只手

第三篇 “犯上”的关键是把握火候——做好下属的艺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官场“护身符”

功成身退数风流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身后有余忘缩手

知人论事

当仁不让于师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下属

学会把握火候

第四篇 潇洒行走于人世间——处世之术

真善无迹

不迁怒

要有一颗谦虚的心

别碰他人的“禁区”

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些谎言不必拆穿

宽容并不是纵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老好人并不受欢迎

得理也饶人

不念旧恶

最难揣摩是人心

第五篇 抱怨不如争气——强者生存法则

“怀才不遇”与“怀才晚遇”

做好“前因”,不惧“后果”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画地为限是一道看不见的陷阱

求人不如求己

学会推销自己

匹夫不可夺志

用好你的“两张照片”

兼听则明

第六篇 最高的知是无知——做学问的态度

眼见未必是真

不怕你不懂,就怕你装懂

谦虚是最高深的学问

只有成熟的稻穗才会弯腰

最高的知是无知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七篇 知道“不善”方能“行善”——君子的修养

“小我”与“大我”的碰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取义,小人得利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

假仁假义的脸谱

第八篇 谁都想要的富贵——秉持正确的名利观

莫让虚名累坏己身

有礼让才有良性竞争

谁都想要的富贵

宠辱不惊,淡泊明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留名青史不容易

第九篇 交际中的“刺猬哲学”——学会交友之道

友谊应保持安全的距离

疾风知劲草

四海之内皆兄弟

适可而止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道不同,不相为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第十篇 舌头不要跑得比大脑快——掌握言辞的分寸

言多必失

话说三分

守住嘴巴的关,用好舌头的箭

失言与失人

道听途说不可靠

谣言止于智者

不必三思而后行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一篇 不做悲哀的“墙头草”——自主意识的培养

你的身份由你自己决定

不为他人言语所动一

你的主见在哪里

不畏浮云遮望眼

真正的错误是“过而不改”

第十二篇 失意更不能忘形——平衡得失的心态

不是谁都能做“穷人”

贫不怨,富无骄

安贫乐道真君子

贫穷的益处

看得破,忍不过

第十三篇 孔子是高明的相面大师——性格即命运

察人有术

欲速则不达

做好人,但不做滥好人

知识渊博的人未必能成事

太自信容易生事端

性格急躁多坏事

耿直的人未必好

爱耍嘴皮子的人绝不会仁厚

第十四篇 人生来就天差地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人才有高下

为谁读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十五篇 真正的智者与仁者——人生的境界

人生写照

用反省清洗心灵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无关山水情

时间如白驹过隙

红颜不是祸水

人生三宝

人生三戒

为什么女子与小人难养

第十六篇 能养不算孝——箱悟孝的内涵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也

事父母竭其力

久病床前无孝子

能养不算孝

发自内心的孝

父母也有错

父母生日的两重含义

附录《论语》原文

试读章节

“恭而无礼则劳”,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说的“恭”就是恭敬的意思,有些人表面上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很恭敬,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有一些人和他们正好相反,给人的印象似乎就不太好,其实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这只是他们天生的禀赋与其他人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在给一个人下定论的时候切莫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不要轻易被他人外在的态度左右,要尽量客观地看人。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可以这样说,态度恭敬未必是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劳”。换句话说,态度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心并没有礼的精神内涵,碰到人一味地表示礼貌,则很辛苦、很不舒坦。“慎而无礼则葸”,我们看自己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这种人做事小心翼翼、万分谨慎,就怕有什么闪失。做事情谨慎固然是好,但是谨慎过了头就不好了,因为他会因为担心和忧虑而不敢下手,甚至于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如此,这样的人就会显得像个窝囊废。俗话说“树叶掉下来怕砸破头”,确实有这种人。“勇而无礼则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约束,就容易做坏事或者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这些人是非分明,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直率固然是好事,也是一个比较受人欢迎的个性,但是问题也来了,那就是直率的人通常说话比较直,有时候当面顶撞了别人还觉得自己没有错。老实说,这种人心地非常好,也很坦诚,非常适合作你的朋友。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那么你得要学会容忍他。其实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有这样的特点。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然就会走向偏激,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太恭敬了,就变成“劳”了,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想来确有其道理;太谨慎了变成谨小慎微;太勇敢了,又会太过冲动;太耿直了容易莫名其妙得罪他人。南怀瑾先生认为项羽的个性就有太勇和太直这两个缺点,而清代诗人王昙说他“误读兵书负项梁”,也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一定要晓得中和。懂得孔子所说的四种典型性格,我们也就找到了自己内省的要领。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还一直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甚至会误以为自己的缺点是优点。不过,做到真正的中和又谈何容易啊。

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我们中国人最讲孝道,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对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是不是很好,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感情的人又如何能对社会与国家奉献自己的爱心?封建时代一直在提倡以孝治国,提倡仁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亲人充满爱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的话,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一定是很仁厚与和善的。

下面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有两个意义,过去的解释是老朋友、老前辈。像古人说的“念旧”,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他。

比如,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找不到就下令全国找这个人。田兴却硬是不肯出来做官,只是到处在做好事。后来有人说,一个县里,有五只老虎出来吃人,很厉害,但是不久被一个人打死了,有点武松打虎的味道。朱元璋接到这封公文,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朋友田兴做的好事,于是找来翰林院的进士们,这些人都是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人,按今天话来讲那都是名牌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朱元璋要他们赶快写信去把田兴找来。于是翰林先生们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地写起来。朱元璋看了半天,皱皱眉、摇摇头,还是自己动手写。他写的是白话,内容大意是:“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了。我们两兄弟还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来。我们两兄弟见面,还像当年一起放牛时一样,你看我不顺眼了还可以骂我。你不来,就没有种。”我们看古人有这种精神,“苟富贵,勿相忘”,现代人就不行了,一旦自己发了财,升了官,就不想理过去的老朋友了。过去讲皇帝还有三千穷亲戚,现代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历史一笔勾销,眼睛里早已经没有过去的影子了,所以现代人觉得活着痛苦也有这个原因。富人怕穷人找麻烦,穷人嫌富人摆架子,相互怨恨。这是“故旧不遗”的第一个含义——“苟富贵,勿相忘”。

“故旧”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传统,“故旧不遗”就是传统观念不要放弃。如果你要推翻传统,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为你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好比你每天都喝着长江的水,临了却又说长江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还不如人家美国的五大湖呢。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忘记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他一定是有真感情,可以做英雄,可以做烈士的人。有真感情才肯牺牲,才付得出来,有这种血气,不偷巧,社会风气就稳了,所以孔子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就是孔子眼里最成功的做人法,也是君子的生活准则。我们普通人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达到这样的高标准的,但是只要不断提醒自己,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去要求自己,那么已经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P1-3

序言

一时间,读《论语》在中华大地变成一种时尚,这种现象不能简言之为“传统文化的回归”,而应该视作“人本”思潮对价值失范现象的拨乱反正。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 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论语》共20篇,其条理井然,脉络一贯,我们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并重新确定它的内涵,才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

2500年前的语录,可以跨越时空差异与文字隔阂,显示其中蕴藏的观念吗?这些观念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行性与正确性呢?脑中存着现代思潮,言行披上孔子衣冠,我们难免显得格格不入;若是倒过来,心中领悟孔子思想,外表顺应现代生活,则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南怀瑾先生对此就深有研究。他在我国的宝岛台湾享有极高的声誉,并有着很多的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他还曾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如果说传统儒者把孔子推向了远离普通人的神坛,那么,南怀瑾先生便是使孔子走下神坛的一座桥梁。南怀瑾先生在《论语》的讲解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抛却前人的思想束缚,用心体味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是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中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中,孔子的形象与以往传统儒者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没有生硬刻板,没有简单说教,没有不近人情,只是一位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道理,而这些均源于他人生与学问的积淀。

孔子的思想其实一直都十分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只不过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对《论语》的“高山仰止”,将孔子的思想推向了常人不可触及的高处。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中,《论语》这本完成于2000多年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著作,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性关怀,与我们当今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关,是一本立身、修身、处世的宝典。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他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演绎得几近完美,于诙谐间见机智,于平易处见深邃。借助南怀瑾先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高深的修养,我们试图重新解读《论语》,希望能给读者以新的人生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群麟//李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855456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1
16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