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苑逸闻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丛书“纵横精华·第七辑”之一种,本辑亦有主题,即“百年以来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实业家们的群像故事”,各分册下又有各自的小主题。本册主要收录了关于作家们的各种杂谈逸闻故事。
目录
张厚载与现代中国文坛第一公案/倪斯霆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和《两地书》/张小鼎
金丁人生鲁迅缘/汪乔英 汪雅梅
谴责小说与清末上海文艺小报/又太
林语堂与30年代的《论语》半月刊/沈立行
顾颉刚与《文史杂志》/李丛
沙漠里的骆驼与战马——左联期刊《文艺新闻》的出版传奇/左文
《南京人报》与“史上最短杂文”/张宝林
徐志摩与松坡图书馆/方继孝
近代五位著名的图书馆“馆主”/徐铁猊
抗战时期夏衍力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赵日茂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曹禺与恩师张彭春/张帆
回忆林海音旧事片段/万慧芬
我与巴金的世界语情缘/侯志平
潘际糠与巴金的《随想录》/李家平
我在“巴乡”辞巴老/卢弘
钱锺书与《宋诗选注》/张锡金
冯雪峰与我放鸭子/陈早春
王震勇保文化名人/许人俊
父亲邓拓的收藏与捐赠/邓小虹
晚年的忏悔——袁水拍书信两札/张宝林
人生亦学问:启功先生的人情世故/李强
暮年徐迟的喜悦与哀伤——读徐迟的两封短笺/张宝林
导语
《纵横》杂志是全国第一份集中发表回忆文章的期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以“亲历、亲见、亲闻”为视角,如实记录和反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故事及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方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情况,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野,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本书为其中之一册。
精彩页
张厚载与现代中国文坛第一公案
倪斯霆
1917年1月,创刊已一年的《新青年》杂志在第二卷第五期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个月后,第六期旋又推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就在刊发《文学革命论》的同期刊物上,新文学阵营又一健将钱玄同在“通信”栏发表了致陈独秀信,除对该刊“改良文艺”表示钦佩外,更是情绪激昂地喊出了铲除“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的口号,将矛头直指以林纾为首的复古派文人。在此后的一段时日,“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几乎成了封建复古派文人的代名词,被新文学家们反复鞭挞。但令钱玄同等人始料不及的是,尽管声讨在加剧、咒骂在升级,以林纾为首的旧文学营垒却始终不起来应战。对此郑振铎多年之后曾有过这样的描写:“他们(旧文人)始而漠然无所睹;继而鄙夷若不屑与辩……他们(新文学家)便好像是尽在空中挥拳,不能不有寂寞之感。”情急之下,《新青年》两位编委合演的一出“引蛇出洞”的“双簧戏”登场了。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的“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栏,刊出《王敬轩君来信》和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信》。前者总括了复古派文人的观点,历数提倡新文学者的罪状,并加以讽刺与谩骂;而后者则对前文进行逐段批驳和反击。随后,钱玄同又以“崇拜王敬轩者”为名致陈独秀书,讨论学理之自由权,并由陈独秀复信作答。由此造成两派针锋相对的“笔仗”局面。此招果然奏效,首先是一位署名“戴主一”者,以《驳王敬轩之反动》一文为“桐城谬种”之代表曾国藩平反,对《新青年》的编者进行质问与责难。在遭到反击后,当时被称为桐城派古文家“殿军”的林纾跳了出来。在其文章连续遭到新文学家们的驳斥后,恼羞成怒的林纾便于1919年二三月间,连续抛出恶意诅咒新文学家的小说《荆生》与《妖梦》。
新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桩公案由此形成。
林纾这两篇在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小说的出现,是与一个人的鼓动与奔走密切相关,此人便是在当年虽头角崭露但经此公案而“罹难”,从此在现代文坛缄声无闻的张厚载。

关于张厚载的生平,我们今天所知不多。从他“五四”前夕被北京大学开除时,仅差两个多月即毕业这一时间推断,他大约出生于19世纪的最后几年,原籍江苏青浦,小学毕业后随父母迁居北京;曾入林纾任汉文总教习的五城中学堂学习,对林氏古文钦佩有加,课余时常请教,被林收为入室弟子。
五城中学堂是由晚清政府官办的一所中等学堂,即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从其当年开设的课程已有汉文、英文、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去看,它与今天的一般中学别无二致,可见其在当年是属于得风气之先的现代学堂。但这种“现代”并没有使张厚载成为日后具有新文化思想的现代青年,相反,与林纾亲近的结果,使他完全继承了林氏学说,成为一个彻底的“国粹”派,不但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深谙于心,而且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更是达到痴迷的程度。对此其晚年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曾言“余少时夙有剧癖,观后必记其剧目,多以述评。”这种“述评”见诸报端,始于1911年,其时他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后生小子。但由于所记所评均拔新领异、言之有物,当年北京的《亚细亚报》及《公言报》均以专栏形式刊出,颇受读者瞩目,被众多戏迷誉为中国最小的剧评家。
当时梅兰芳头角崭露,誉满京华,其俊美的扮相与婉转的歌喉无不使张厚载倾倒,每观梅剧,他都激动不已。随着一篇篇虽有捧角之嫌,但却见地不俗的评论文章的问世,他成为当年鼓吹梅兰芳的第一人,并一跃而为所谓“梅党”的中坚人物。他在写这些剧评时,为自己取了一个极怪的笔名——张缪子。据他自己解释,“缪”字读音如“聊”,意指深谷。由于此字极为陌生,不在现代习用字之列,故拿到其名片的人,大多不知该如何称呼。晚年他因笔名常闹误会,再写文章时便署上与“豂子”谐音的“聊止”。
1915年,张厚载从五城中学堂毕业后,直接考入了创办不久但声誉颇著的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课余,他依旧在报纸上开专栏写剧评,引起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苑逸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未鸣//段敏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525817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21-02-01
首版时间 2021-02-01
印刷时间 202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96
CIP核字 2020228852
中图分类号 K820.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