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托比症候群(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皮内达转学来时,我们都是中学二年级学生,那时学校即将实施新的着装和纪律守则。为此,大家都乐不可支,特别是我。皮内达那天的自信与骄傲,让我深深迷恋上他,觉得他帅、与众不同、时尚、聪明、极具魅力,最重要的是,我在他身上发觉一股外国人的气质。

第二天,我更说服自己,皮内达在每一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当我用眼角余光偷偷观察他时,都觉得他长相特殊,看起来聪明伶俐,而且极其自信。我发现,他的行为与个性都和我们这些普通学生不同,当他低头写作业时,竟像是一位研究人员全心投入自己的研究,希望能尽快解开谜题一般。另一方面,他的脸又好似散发出女性温婉的气息,曾经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他既不是成年男子也不是小男孩,看不出是年老还是年轻。那一刻,我竟觉得他像一个穿越时空来自古代的人,绝对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我对自己说,我要成为他的跟班、他的朋友,然后也和他一样不同凡响。某个下午放学时,我等全校同学都离开后,克服自己内心的胆怯与自卑感(因为我从小驼背,每个同学都因此认识我,还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驼子”),鼓起勇气靠近皮内达,并对他说:“你介意我和你一起走吗?”

“完全不介意!”他认真、自然且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让我感到亲切极了。

皮内达是班上惟一一位从不叫我绰号的人,无论是驼子还是小驼子(后者当然更伤人)。不待我问,某天,他突然主动向我解释,语气坚定而自信,而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说的话:“身体残缺的人,更能赢得我的尊重。”

他说话的样子好成熟,应该说,比任何一个大人都成熟。这句话他说得高贵,而且没有一丝矫情。从来没有人这么对我说过话,于是,我沉默了一会儿,他也一样。然后他却突然转移话题问我:“你喜欢听什么音乐?你了解流行吗?”

问完后他笑了笑,一种始料未及的粗俗笑容,像个王子正在与乡巴佬说话,试图模仿乡巴佬一样。

“你说的‘了解流行’是什么意思?”我问。

“意思就是别太落伍,就这么简单。那书呢?你喜欢阅读吗?”

我的阅读真是差得不能再差了,所以我无法告诉他真话,我怕那会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傻子。其实,我多多少少也明白自己的程度,而且期待有人能帮我,但我不能告诉皮内达实话,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会发现我竟为了谈恋爱,挑了法国神父作家米歇·库瓦的《爱,丹尼日记》来读。至于音乐,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不能告诉他我大部分时间都听西班牙歌手玛丽‘特里尼的歌,因为我喜欢她的歌词:“谁在十五岁时不曾想过拥抱?谁又不曾为爱情写过诗?”

“我偶尔会写写诗。”我这么回答。或许是受到玛丽‘特里尼的歌词激发,我编了一个这样的谎。  “什么样的诗?”

“例如,昨天我写了一首诗,名为《户外的孤寂》。”

他又粗俗地笑了起来,又像是王子在与一位乡巴佬对话,并且尝试模仿他。

“我写的诗从来没有完成过。”他说。“我连第一句都写不下去。到目前为止,我大概写了至少五十首这种被我中途放弃的诗。如果你好奇,可以改天到我家来,我拿这些诗给你看。我从来不曾想过要完成这些诗,即使完成了,主题也不会是孤寂。孤寂这个词太过陈腔滥调,你也知道,就像是那些钻牛角尖的青少年会喜欢谈的东西。你找个时间来我家吧!我给你看我都写了些什么。”

“那你又为什么从不把诗写完?”一个小时之后,我人在他家时问他。

当时,我们待在他宽敞的房间里聊天,直到今天我都清楚记得皮内达一家人对我热情又丰盛的款待;至于皮内达的父母亲,也理所当然都和他一样优雅迷人。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仅仅睁着两眼发愣,然后盯着那扇他抽烟时会打开的窗户。

“为什么你不写完你的诗?”我又问了一次。

“听着,”他回答,“我们现在可以做些别的事,不如来抽烟吧!你抽烟吗?”

“我抽。”我骗他。其实我大概一年只抽一根烟。

P194-197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怪异、考验读者理解力,却绝对不失趣味的作品。即便是文学大师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或意大利的卡尔维诺,都能在其中找到亲切的共鸣。

——《柯克斯书评》

“在当今的西班牙文坛上,无人能与比拉一马塔斯比肩。”

——罗贝托·波拉尼奥

目录

“不”的迷宫

编者说明

序言

关于女人,我向来没什么好运气。而对于疼痛不已的驼背问题,我也总是逆来顺受,不怎么抱怨。我最亲近的家人全都过世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可怜兮兮地在一间讨人厌的公司上班。除了这些,我还称得上幸福吧。而今天,1999年7月8日,我则是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开始写下这本日记,一本同时也是笔记的日记。在每一页日记的页脚,都有我对于某段文字的批注,评论一些尚未问世,或者永远不会问世的文本。透过这些页脚的评论,我希望证明:自己有能力追踪、剖析那些巴托比作家的特质。

二十五年前,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曾经出版过一本短篇小说,探讨爱情的不可能性。之后,因为一次创伤,我再也不曾提笔写作了(至于这个创伤是什么,请容我往后再详细解释)。当时,我是以非常极端的态度完全拒绝再写作,我开始变成了一名“巴托比”。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于所谓“巴托比作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我们都认识巴托比,他们是一群打从心底否定这个世界的人。“巴托比”这个名字,来自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职员。故事里,从来没人见过巴托比先生阅读,连报纸也没有。他总是站在透着苍白光线的窗边向外看,凝视许久。他背后立着一扇屏风,更后面则是华尔街的一堵红砖墙。他从来不喝啤酒,不喝茶,连咖啡或其他饮料也不喝。他甚至住在办公室里,哪儿也不去,连星期天也不例外。他从来不曾谈论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或在这世上有没有亲人。每当有人问起他在哪里出生,请他聊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或者交代他去做一项工作,他总是这么回答:“我宁愿不做。”

在文学世界里,我追踪这种难以分类的“巴托比症状”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我研究病症本身,也研究当代文学的弊端。那是一种本能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受到“无”吸引的一种莫名情绪,让某些作家就是无法写出东西来,即使他们对于文学创作抱持着严谨的态度(或许就是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反而使得他们无法真正提笔写作)。有些作家则是在完成一两本书之后,就不再继续写作了,也有些作家起初能够非常顺畅地按照进度下笔,但某一天,却突然停滞,怎么也写不下去了。

之所以决定研究这股弥漫在文学里的“不”和巴托比作家们,其实是因为上星期二我恰好听见一通老板秘书接到的电话。当时,秘书好像对来电的人说:“巴托比先生正在开会。”

听到这句话,我不禁偷偷笑了起来。实在很难想像巴托比先生竟然会跟某个人“开会”,比如,巴托比竟然置身于一个气氛沉重的管理层会议,而且还如此“专心致志”地沉浸其中。不可思议。其实,想找出这群具有“巴托比”个性的人,列出一长串早已受到负面思考浸染的作家们,倒一点也不难。我打算做的就是在这本日记(或说这本笔记)的页脚,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批注。

我会想起“巴托比”这个名字,应该是因为我偶然听见了老板的姓。他刚好有一个与“巴托比”谐音的姓。而且,这个误打误撞的巧合来得正是时候,它突然推了我一把,让我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沉默之后,决定再次提笔写作,探索这些知名作家为何放弃创作的终极秘密。

于是,我便这么一脚踏进了这个“不”的迷宫里,漫步游走于一条条藏身于当代文学潮流中的小径。这股当代文学的潮流可谓十足恼人,却又同时拥有莫名的吸引力,因为在这股潮流里,只有那么一条“惟一”的小径,正确指引了通往文学创作的真理。这股潮流在发问:“文学创作究竟是什么?文学创作究竟在何方?”这股潮流逡巡在文学里的“不可能性”周围。千年交替之际,文学虽不乏亮点,可前景黯淡无光,这股潮流也道出了这其中蕴含的真相。

只有试着解析这种负面的冲动,只有挑战穿越这座“不”的迷宫,真实的文学才会诞生。但所谓真实的文学究竟是什么?办公室的一位同事故意这么问我,眼神中似乎闪着狡诈。“我不知道。”我诚实地告诉他。“要是知道的话,我早已提笔写作了。”

我也不知道最后能否完成。现在的我只愿相信,惟有透过探索这座“不”的迷宫,才能找到通往文学创作的道路。我只想知道,我究竟能不能够凭着自己的力量找到它。我将在这本日记的页脚写下对“隐形文本”的评论。不过,“隐形文本”并非代表它们不存在。因为这篇看似鬼魅、若有似无的写作,将注定在下一个千年的文学中游离不定,纷扰难休。

内容推荐

巴托比,作家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竞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还会变得愈加空虚平庸,如同没有在世上存活过一般,成为透明的影子,最终被世人遗忘……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编著的《巴托比症候群》的叙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轻时曾写过一本小说,但因为某种心灵创伤,他拒绝再写。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作家封笔之谜。奇怪的是,他的日记里看不见正文,只有脚注,好像正文被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吞噬了……

编辑推荐

巴托比是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的小说《录事巴托比》中的主角,在梅尔维尔笔下,身为录事员的巴托比先是拒绝核对誊写稿,然后拒绝抄录文件,被因此辞退后,竟然拒绝支领结清的薪水并拒绝离开办公室。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角色,成为了《巴托比症候群》的楔子。《巴托比症候群》在一位苦闷上班族的叙述中开场,他相貌不扬还是个驼背,没有女人缘,但在他人生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他一直想创作一部小说,可迟迟不能下笔。全书便是他的笔记。起先,他只是由巴托比这个名字展开了随意的联想,但随后他竟开始像巴托比一样开始拒绝上班,休假期间,他决心研究一下西方文学史中像自己这样罹患“巴托比文学病”——少产或不产的作家。由此,单纯的笔记加入了86篇批注,专门来点评讲述由“巴托比”作家人群创作出的“看不见的文本”,作者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以幽默戏谑的口吻,梳理了西方文坛上罹患“巴托比症状”的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托比症候群(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译者 蔡琬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5131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9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4185543
中图分类号 I551.4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5
13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