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黄帝内经脾胃学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论著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脾胃的论述章节条文,在历代医家注释的基础上——如著名医家王冰、张志聪、黄元御、马莳等对《内经》的注释及校订,与现代理论及实验相关研究相结合和拓展,对脾胃为基础的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和补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延续其对脾胃研究的精髓,从古代医家、现代医家对脾胃病的治疗思想和见解到作者对脾胃病的认识,内容重在探讨《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法、治法的理论研究,从有关脾胃的生理、病因病机、审因辨证的理论入手,进而对脾胃病的发病及其治疗、护理、预后传变中体现的脾胃观等进行了探讨。 目录 篇一:《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解剖篇 第一节 灵枢·肠胃第三十一 六府传谷 第二节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肠胃之长 第三节 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胃者水谷之海 第四节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人以候脾胃之气 2.哕噫 第五节 灵枢·骨度第十四 众人之度 参考文献 篇二:《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经络篇 第一节 灵枢·经脉第十 1.谷入于胃 2.足阳明胃 3.气盛与气不足 4.脾系含胃 5.骨肉不相亲——脾肾关系 6.·心胃同病 7.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第二节 灵枢·动输第六十二 1.独动不休 2.谷入于胃,气传于肺 第三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传道之官 2.受盛之官 3.五谷之腑 4.中渎之腑 第四节 灵枢·本输第二 六腑所合 第五节 灵枢·经别第十一 1.脾胃心之系 2.四合 3.六合 第六节 灵柩·经筋第十三 阳明主宗筋 参考文献 篇三:《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生理篇 第一节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六腑皆为阳 2.黄色通于脾 第二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味归形,形归气 2.味之阴阳 3.阴阳转化 4.中央脾土 5.谷气通于脾 第三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1.万物虽繁,五色五味概之 2.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3.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篇四:《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病理篇 篇五:《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病因篇 篇六:《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病机篇 篇七:《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病证篇 篇八:《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诊法篇 篇九:《黄帝内经》脾胃病研究——论治篇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帝内经脾胃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韩金荣//张葆霞//李美丽//王佳林 |
绘者 | |
出版社 | 阳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25579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21-03-01 |
首版时间 | 2021-03-01 |
印刷时间 | 202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12 |
CIP核字 | 2021045829 |
中图分类号 | R221 |
丛书名 | |
印张 | 3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宁夏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