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国最好的散文(超值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时间铸就经典,传阅证明价值。由罗曼·罗兰等编著的这本《外国最好的散文(超值珍藏版)》收录的是外国最有魅力的散文作品,最具内涵的散文阅读。书中,总有一个声音会让你心旌摇动,总有一段文字能令你境随意转。它们就如翡翠,温润典雅;它们又如甘醴,意悠味长。

内容推荐

叔本华、海涅、加缪、狄更斯、萧伯纳、房龙、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果戈里、高尔基、托尔斯泰……或慷慨陈词,或婉转低吟,或针砭时弊,或追怀往事……小小书卷,掩不住文采风流;盈盈尺牍,写不尽人生悲欢。那些飘散在时空中高贵而纯洁的生命精灵,溢出文字,直击性灵。

《外国最好的散文(超值珍藏版)》中每一篇作品自问世以来就被反复传诵,经海内外多家杂志文选收录转载,经典魅力,可见一斑。

《外国最好的散文(超值珍藏版)》由罗曼·罗兰等编著。

目录

[德]贝多芬贝多芬遗书

[德]叔本华关于思考

[德]海涅论“爱国”

[德]狄尔泰梦

[德]尼采日出之前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忆罗丹

[德]亨利希·曼两个好的教训

[德]卡西尔艺术家的眼界

[法]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二封

[法]布封天鹅

[法]卢梭《民约论》的产生

[法]米什莱会唱歌的夜莺

[法]安德烈·特利耶绿色公主

[法]阿尔封斯·都德一盘台球

[法]左拉铁匠

[法]巴莱斯威尼斯之死

[法]罗曼·罗兰鼠笼

[法]纪德返航

[法]普鲁斯特梦

[英]玛丽·渥特莱·蒙太古夫人伦敦的叫卖声

[英]约翰逊论未来

[英]大卫·休谟优雅而快乐的人

[英]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弗特大海

[英]查尔斯·兰姆退休者

[英]约翰·济慈致芳妮·布劳恩

[英]威廉·萨克雷戏笔闲话势利鬼

[英]狄更斯尼亚加拉大瀑布

[英]王尔德济慈墓

[英]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英]吉辛历经艰辛话买书

[英]罗根·皮尔骚尔·斯密斯玫瑰树

[英]罗伯特·林德无知的乐趣

[英]伍尔芙夜行记

[英]劳伦斯无味的伦敦

[美]富兰克林蜉蝣

[美]托马斯·杰弗逊论天然贵族

[美]霍桑烦忧的心灵

[美]惠特曼野蜂

[美]赫尔曼·梅尔维尔致霍桑

[美]马克·吐温神秘的访问

[美]威廉·詹姆斯博士巨怪

[美]乔治·桑塔亚那美国的青年激进分子

[美]德莱塞我的梦中城市

[美]杰克·伦敦论作家的人生哲学

[美]房龙《宽容》序

[美]查尔斯·斯·布鲁克斯论机智与幽默的区别

[美]海明威海明威书简

[日]冈仓天心茶室

[日]夏目漱石猫的墓

[日]幸田露伴秘色青瓷

[日]岛崎藤树三位来客

[日]石川啄木旷野

[日]芥川龙之介给老友的信

[日]井伏鳟二琴曲

[日]川端康成秋之野

[日]小堀杏奴恶妻

[日]大江健三郎天皇走下神坛之日

[俄]果戈理遗嘱

[俄]冈察洛夫漫游佛得角群岛

[俄]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

[俄]柴可夫斯基音乐是人的忠实朋友

[俄]安德烈耶夫毒蛇的自白

[俄]兹米特洛夫·比雅杜里亚世界的边沿在哪里

[俄]米·布尔加科夫回忆

[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艺术杂谈

[俄]高尔基鹰之歌

[俄]伊·巴别尔开始

[俄]列夫·托尔斯泰肥沃的土壤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论爱情

[意]达芬奇笔记

[波]密茨凯维奇我们的纲领

[丹]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

[匈]裴多菲喀尔巴阡之行

[比]梅特林克蜜蜂的发怒

[哥]亚松森·西瓦尔缪斯的抗议

[爱]威廉姆·勃特勒·叶芝最后的吟游诗人

[奥]茨威格世界最美的坟墓

[奥]卡夫卡旅途札记

[尼加拉瓜]鲁本·达里奥在智利

[印度]M.K.甘地消极抵抗

[印度]泰戈尔孟加拉风光

[埃及]穆斯塔法·鲁特菲·曼法鲁蒂那第一杯

[新西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金丝雀

[挪威]冈纳·海贝格男人

[挪威]西格利·恩特赛挪威的欢乐时光

[黎巴嫩]哈·纪伯伦沙与沫

[捷克]恰彼克蓝色的菊花

[捷克]伏契克乐观的故事

[南斯拉夫]普·沃朗兹铃兰花

[保加利亚]赫里斯托·斯米尔宁斯基致彼岸世界的信

试读章节

忆罗丹

[德国]格奥尔格·齐关尔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文化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理论著作《货币哲学》、《生命观》,哲学随笔《桥与门:齐美尔论历史、宗教、艺术和社会》等。

罗丹的死使我回想起与他的一次见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见面使我对这位大师产生了至今不衰的兴趣。那是在许多年前,当罗丹之名在德国还鲜为人知的时候,我在一篇文章中论述过他的艺术特点。因为他对德文一字不懂,就叫人把这篇论文翻译给他。他给我写了一封深表谢忱的信,并急切地邀请我有机会去巴黎拜访他。这样,应他之邀,我于1905年在他的市内工作室里见到了他,那是一个接待日,有大批来访者,其中不乏上流社会高雅、时髦的女子。

他,矮矮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看上去力大无穷。他如同拿玩具一样拨拨弄弄我需要费尽全力才能提起来的一个个大理石半身雕像。一眼看去,他缺乏预想中那种名人的雍容气度和优雅举止。他的眼睛中露出一些狡黠,难以捉摸的神情,像是一位狡诈的商人。但他十分亲切地接待了我,带着我在那些雕塑中间来来往往,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然而,我很快得到一个印象:这些都是预备好了的浮夸之谈,他在为他自己的作品尽情吹嘘。当我怏怏不乐地开始说我是怎样阐述他的艺术作品的时候,他才变得认真起来,把我拉到工作室的一个角落。当我表示,不能因为我而使他这么长时间地离开他的别的来客的时候,他请我以后去默东他的别墅去看他,在那个地方,他举办过一个小小的作品展览。

在那里,我和他单独相处,一起度过了我最值得回忆的半天。在交谈中,我发现他喜爱并擅长理论,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但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仅这一点,就很难把话题拉到实质的决断性问题上去。他似乎喜欢徒然耗费激情,在那些一般的话题上喋喋不休;但在深入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却显出一种疲惫的神态,几乎像在拼死忍住疼痛那样。可是我并不让步,就像奥德修斯迫使不断变幻无常的海神说出真话那样,最后我使他坦率而彻底地谈起他的艺术和生活。

具有个性的无约束的德意志表现方式,看来最合他所想表达的意思。“对您,我可以随便说话,”他说,“这里,没有人理解我。”我谈到一部大文集,其中搜集了他同胞关于他的所有的看法和研究。在我的感觉中,他的艺术几乎处处像是通过性感来点明主题的,对此,我表示了不满。他自己解释说,这是最为令人恼怒的一种误解。“当然,我是感性的人,”他说,“我经常由于我得到印象(他显然特别指的是对他的模型的印象)而沉溺于渴望的亢奋之中:但这不是感性。”

他在这几小时中关于艺术所讲的一切,可以归结到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所有纯技术和纯效果极端的冷漠,对现象的最细微的差异具有不可置信的敏感。他还解释说,对头部的形象,他总是以蛋的形状为基础,这形式在他看来——当然无须赘述——是扩展一切的原始形象。说着,他很热情地为我在刚完成的大理石半身像支架上画了一只蛋,然后又通过几笔使它形成了一个头像。“后脑是关键性的,它决定着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是否匀称与和谐。如果我在展览会上从后面看到一个半身像,而后脑是不完美的,那我一开始就根本不想看了,因为它不可能是好的。”

在艺术品最微妙的特征中,特别是从有机的统一体中观察真实的东西,这种观点很明显地主宰着他的意识,他毫不注意艺术家幻想中出现的根本变化,却起劲地假装自己是“自然主义者”,“我只是依葫芦画瓢”。他说。我指着一尊高度风格化的马头模型,问他是不是真的见到了这样一匹马。“当然没有,”他说,“我修改一下。”(我只能够说:是呀,这一点,正是罗丹。)

他所谓的自然主义同样表现在“自然”这个概念上,对此,我们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在他所珍藏的奇妙的古埃及和希腊画作中,他指给我看一幅埃及雀鹰画,这是一个有严格的几何图形风格,仅减缩到只有几笔关键性的线和面构成的作品。他赞叹不已地说,这大概是他所知道的最伟大的艺术著作。他的话,简直使我有点惊惶失措。“这就是自然!”他说。于是,我只好吃力地向他解释,他的“自然”与“自然主义”的“自然”全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特别在18世纪,尤其是卢梭对这概念所理解的内容是:不是直接的个别的现实,而是为这种现实所遮盖的特殊的本质,只有通过内部才能省察它的理念,它说明现实仅仅应当像它本身一样。

但是如他所说的,这种来自精神的创造对他来说是这样的自然,以致他根本不愿看到独特的创造与竭力模仿的自然印象之间的差距。因此,他先是肯定,他的创作只能来自于他的观察,而后,他向我描述了一个趣味无穷的创作过程,他常常要求模型具有可塑的多种姿势,然后他喜欢随意改变任何一个部分,使它们转向或拐弯,如,一个扭动的臀部、一支抬高的手臂、一只关节的角度,他把这些运动部分固定在陶土中,而不顾及其他。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整个人体的内在形象以特有的姿态呈现在他面前。然后他马上就可以肯定,在用哪种方法形成的习作中,哪些是属于这个人体的。很显然,他认为这闻所未闻的创造性的想象效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早期自然印象的纯逻辑结果。

罗丹否认对自然的一种特有创作,也否认对他艺术的历史的创作。罗丹几乎用易卜生几年前对我讲述关于他的艺术同样的话,向我解释说,他绝不相信另辟蹊径,更认为要继续18世纪中断了的古典文艺传统。他始终认为——自欺欺人或者不是如此——他的创作依托于两大支柱,即自然的真实和艺术的传统。我思忖,他这样说,或许与他的谦虚有关。他稳重、沉着,除了他的事业以外,又具有自由思想而不失规范,他似乎具有那种秉赋:并不需要通过主观努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尤其特别的是他谈论他的同行时的那种态度,谈话的锋芒指向那些肯定使他十分反感的人,但我听不出他的评论有明显贬损的语气。他总是挖空心思却又显得漫不经心地找出对方廉价的优点而暗示真正的缺点。

不过,有时也流露出艺术家极大的苦恼,这种情感也许基于幻想之上,但是和最实际的作用力处于一种非常深刻却又模糊的联系之中:这就是透过事物的表面命运与把握其实质相脱离的苦恼。正像始终是未完成的儒略纪念碑对米开朗其罗来说是厄运一样,罗丹为一部巨大的计划忙碌了许多年,他称该作是“工作之塔”,他给我看了他的小小的模型,那是一根巨柱,四周围着螺旋楼梯。这里,罗丹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以连载形式通过柱子展示了人类的全部工作。他十分激动地谈及他那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作品。 “我决不会去完成它,”他说,“我不能罄尽己囊、无人相助。人家订购单个画像和雕塑,但对我整体作品却表现出无动于衷的冷漠。”

当我们分手的时候,他已经卸下了他起先对我的传统的恭维、奉承的外表,或是知道面对着不可能再度相遇的异乡人,不必如此多花精力,因而比对待本国人更加随便,至少是柏格森几年前就对我说,他不那么想与罗丹见面。“他只说些表面的东西”,柏格森认为。我本可以改变他的看法,因为我很清楚,罗丹这种贫乏无味的习惯用语无非是他内心深处热情的虚假外表,就像是整个巴黎都在谈论他的颇具惊险色彩的风流韵事那样,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他内心的孤独。在我看来,他是试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隐藏或排遣孤独。

显然罗丹没有能通过宗教思想来拯救他自己。他完全囿于生活圈子,他当然并不感觉到他的局限性和个人生活的单调、贫乏,而是如同面对着辽阔的天空与浩瀚的大海。一位与罗丹很接近的德国诗人告诉我,罗丹战前不久在巴黎他的住所探望了他。这位诗人说,罗丹情绪很激动,不容劝说,他尴尬地、结结巴巴地承认,说他今天第一次想到了死。然而他谈论死却十分幼稚,几乎是孩子般的,好像是在谈论一些不可理解的东西一样。为什么人必须离开这一切呢?他是那么一种类型的人,感到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得见,摸得着,并不感到自己在人中间。因此,他只能在作品中暴露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他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他与人们的关系,一方面是自我欣赏,或有时残暴的;另一方面是纯表面的和形式的。

分别时,我们两人都感觉到不会再见面了,也许就是这样好。以后他有几年给我寄来新年贺信,都是些客套话,表示那次几小时知心交谈是难得的机遇。

周涯鸿陆 莎译

P24-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国最好的散文(超值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曼·罗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20591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3: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