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唯识研究(第8辑)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但唐代之后中国唯识学走向衰落,一直到清末民初唯才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掘。近年来唯识学的影响在国际上逐步扩大,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作为国内以唯识学为主题的专业刊物,自2012年4月出版辑,《唯识研究》已经顺利出版了七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印度唯识学思想、中国唯识学思想、唯识学与现象学等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不断开出新的境界。本辑为第八辑,汇集了当代国内外佛教唯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释光泉,1961年生,杭州灵隐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曾发表(主编)过《禅茶:历史与现实》《“禅茶一味”的滥用》《在发展中传承佛教音乐》《禅茶文化论坛丛书》《因明学研究》《杭州佛教文献库集萃》等学术文章与著作。 目录 唯识学与佛教中国化 作为佛教中国化“内在机制”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兼论从瑜伽行派到窥基论师关于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抉择 潜在格义与佛教中国化——再谈唯识今学的佛性问题 前唯识宗时期的“反照智”问题——理解“唯识学”中国化的新视角 初期中国唯识的转依(parivrtti)与真如(tathata) “思业”(cetang karma)与“思已”(cetayitva)——从印度到中国的考察 唯识学的思想、人物与文献 四分认知论 “二缚”在大乘唯识学中的意义 论“五色根”在唯识学中的定位 《瑜伽师地论》对迷信观念与活动的驳斥 关于圆测唯识学之我见 真谛三藏是否许有第九识——依据真谛译著考察阿摩罗识 元代云峰《唯识开蒙问答》思想研究——聚焦于八识体同体异与心心所关系 《百法忠疏》相关问题考辨 与唯识学相关的早期、部派、中观与量论研究 早期佛教文献中时间的存在与实有问题——从《弥兰王问经》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再辨中观应成派之破自证 莲华戒(Kamalasila)对于如何获得无分别智(nirvikalpajnana)的说明 清辩论师“掌珍比量”论理形式初探暨《大乘掌珍论》对瑜伽唯识学诘难窥豹 “正如天空之城的那扇窗”——印度佛教论证所辩护的唯识思想 唯识学经典文献翻译 宝藏寂《成立唯了相论》译稿 唯识学与中国思想 从“先验功能”论到“理气合作”论——对牟宗三之“朱子学是‘唯识宗’形态”论的检讨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唯识研究(第8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释光泉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881233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0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00 |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706 |
| CIP核字 | 2022002482 |
| 中图分类号 | B946.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6.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59 |
| 宽 | 186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