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
内容
编辑推荐

秦、汉帝王的家务事,一直以文言的形式沉睡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而坊间则充斥了各种野史、戏说,前者严谨而稍嫌不近人情、后者亲近而略嫌狎昵不恭,且都有千头万绪、夹杂不清之处。杨小光编写的这本《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兼采两者之长、而避其所短,以通俗的语言、晓畅的条理,对这一难题进行了挑战,是正本清源的好作品。

内容推荐

杨小光编写的《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以通俗亲切的语言,仔细梳理了秦朝、西汉时期的帝王家事——包括帝王们的身世、家庭、亲族,以及这些因素对他们以及对历史的影响。作者立足于正史,纠正了影视剧作品的戏说倾向,对现代历史研究轻视帝王家事的倾向也着力调整。《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脉络清晰,复杂纠结的人物关系梳理得井然有序,很有助于历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秦始皇赢政

 曾祖父:惧怕母亲的傀儡王

 祖父:听老婆话的老太子

 吕不韦:一本万利的投资人

 生身之父赢异人

 赢异人和吕不韦逃回咸阳

 母亲赵姬:有名无实的单亲妈妈

 亲政前复杂的后宫势力

 假宦官缪毒变身为太后面首

 弟弟成蠕:挑战王位的牺牲品

 平叛功臣竟然是缪毒

 亲政:怒杀假父和两个弟弟

 囚禁母亲到接母回宫

 逼迫仲父自杀

 后宫内幕:不立皇后之谜

 无宫无爵的儿女们

 两难抉择酿成的祸患

 胡亥大开杀戒

 断子绝孙的大结局

第二章 刘邦与吕后

 不招家人待见的“小侠”

 雄心勃勃的老光棍

 偶遇岳丈吕公

 吕雉下嫁随鸡狗

 两地分居的维持会

 吕雉当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

 “农妇”皇后令人刮目相看

 刘氏家族鸡犬升天

 吕后没捞到大实惠

 戚夫人志在夺嫡

 吕后赢了第一回合

 保嫡完胜

 整顿后宫,报仇雪恨

 狸猫换太子埋下祸根

 妹妹当了哥哥的“太后”

 还算称职的嫂子、婶婶、后妈

 儿子早逝让吕后乱了方寸

 挑战“非刘不王”

 水火难容的娘家人与婆家人

 撒手人寰留下内忧外患

 诛杀吕氏:最疯狂的报复

第三章 汉文帝刘恒

 再婚的母亲

 “一夜情”生了个天子

 母子二人远离是非之地

 天上掉下了大馅饼

 “仁厚”皇帝清宫杀侄子

 离奇发迹的窦皇后

 相安无事的后宫

 给远亲刘氏诸王几个甜枣

 亲儿子赚个盆满钵满

 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侄子们

 桀骜不驯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仁兄”的忏悔

 亲家周勃的小聪明

 公主儿媳救了老公公

 男宠及游猎

 骄横的子女

第四章 汉景帝刘启

 与父亲沟通的传声筒

 削藩引起诸王众怒

 内外交困

 叛乱诸王的悲惨下场

 梁王刘武——窦太后的宠儿

 无宠无子的薄皇后

 耍权术断了妈妈的非分之想

 操控弟弟的长公主刘嫖

 王夫人的心机

 过河拆桥,太子刘荣被废黜

 和妈妈的第二回合斗智

 废太子刘荣蒙冤自杀

 亲弟弟刘武郁闷身亡

 外强中干的窦氏家族

 势头强劲的王氏家族

 各有千秋的儿子们

第五章 汉武帝刘彻(三十岁前)

 随和聪慧的太子

 四个姐姐

 小皇帝即位后的“几把火”

 太皇太后的下马威

 “哥们儿”亲信

 皇帝成了“平阳侯”

 钟情歌女卫子夫

 贪腐的田蛤舅舅

 窦婴与灌夫惹恼了田蛤

 手心手背都是肉

 岳母窦太主与她的小“主人翁”

 陈皇后被废了

 生儿育女才能“霸天下”

 男宠之谜

 明枪暗箭打压诸王

第六章 汉武帝刘彻(三十岁后)

 统治思想的巨变

 痴迷以色求长寿的神仙方术

 窦太主也绝后了

 霍去病与卫青平起平坐

 不可一日无女人

 色衰爱不弛的李夫人

 半途而废的诺言兑现

 第二次淮南王“叛乱”

 衡山王被灭门

 对兄弟侄子的宽纵

 失宠的卫皇后和太子刘据

 卫太子成了众矢之的

 最惨烈的骨肉相残

 难以抉择的太子人选

 杀幼子之母托孤辅政权臣

第七章 汉武帝身后事

 孤儿刘弗陵的几位“监护人”

 汉武之子燕王刘旦对“法统”的质疑

 五岁的上官氏“小皇后”

 “卫太子”事件

 挑战霍光的皇亲国戚被一网打尽

 昌邑王刘贺当了二十七天皇帝

 刘贺沦为严加防范的“海昏侯”

 新皇帝是落魄的皇曾孙

 许皇后死了,霍皇后立了

 汉宣帝祭起了血统大旗

 霍氏被满门抄斩

 汉宣帝的“恩仇记”

 王皇后与太子妃王政君

尾声

试读章节

  4、天上掉下了大馅饼

  吕氏家族被灭门后,发动政变的刘氏宗室和权臣集团有几件事情一直都不敢做:一是不敢因而否定吕后的名位,吕后死后所获得一切尊号都没取消,她也安然地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一起;二是吕后所确定的休养生息、与民为利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三是除了吕氏家族的男男女女外,其他与吕氏家族有密切关系的人都没有受到深究,例如吕后的外孙、吕后的重臣审食其、孝惠帝张皇后,等等,都没有被连带诛杀,很多吕后所信任重用的官员依然在位。

  更为有趣的是,孝惠帝年幼的儿子刘弘,即吕后扶植的“后少帝”居然也没有立即下台。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居住在戒备森严的皇城里,如同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自由地进出高大雄伟的未央宫——当时皇权的标志性建筑物,每天都按照皇帝的礼仪起居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变者还没有想明白用什么理由把他拉下马。可是,长安城里与政治沾点边儿的人都十分清楚,小皇帝面前只有一条路:必须要下台,让位于新的皇帝。所有参与政变的人有着心照不宣的共识:如果让孝惠帝的儿子继续留任,因为他与吕后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其长大成人亲政以后,势必要追究这场血腥的政变的责任,给政变者招来杀身灭族之祸,非常不安全。

  于是,一条很具有杀伤力的政治谣言,即孝惠帝的几个儿子(包括少帝刘弘)都不是他的亲生骨肉,是吕后让人从民间抱养到宫里的“冒牌货”,就由朝廷中开始发源,在社会上迅速而广泛地流传开来。然而稍稍动动脑子的话,这条谣言将不攻自破,孝惠帝刘盈有生育能力无可置疑,前面那个被吕后废掉的少帝就是刘盈与宫女生的儿子,只不过把生母换成了不能生孩子的张皇后而已;退一步,即便因孝惠帝刘盈没有生育能力,为了让他身后不发生继承问题,也没有必要在他在世的时候一下子就从民间抱养四五个男孩到宫里,因为皇位只有一个,用不着同时预备这么多候选人。

  既然必须要更换皇帝,那么按照谁出力谁受益、谁有功谁当权的原则,在这场宫廷政变后,新皇帝的人选似乎不应成问题,齐王刘襄理所当然地是不二人选。他年富力强,二十多岁,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虽然是沾了个“庶”字,可毕竟是刘邦长孙。长孙继位,基本上符合法统,没什么大毛病。他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举兵“起义”要诛灭诸吕的诸侯王,立有头功;况且在宫廷政变中起很大作用的弟弟刘章、刘兴居,与陈平、周勃预谋政变时,设计的也是里应外合,迎立哥哥齐王称帝。

  然而,他这个不二人选在政变成功后,偏偏却被朝廷重臣和刘氏宗亲们给否定了。理由很简单,也很冠冕堂皇,两条:一是刘邦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楚王刘交和两个“庶出”的儿子即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依然健在,按辈份顺序,还轮不到刘襄这个同样“庶出”的孙子辈来继承皇位;二是刚刚诛灭强大的外戚势力吕氏,经验教训历历在目,而刘襄的舅舅驷钧据说恰恰是个如狼似虎的凶恶之人,假如刘襄当了皇帝,保不准再次出现类似吕氏乱政、外戚擅权的局面。

  当时在朝廷说话算数的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灌婴,这三个人的意见应该至为关键。上述两点意见尽管可能不是由他们直接提出,因为他们还不想让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抓到把柄,指责自己出尔反尔地食言,但却完全符合其意愿。这几个老奸巨猾的权臣过了河就拆桥,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

  此时,刘家宗室在朝廷中有影响的长辈还有刘邦的大嫂(时为阴安侯,就是曾经不想让刘邦蹭饭,待他很不宽厚的那位抠门女人),二嫂(顷王后,即吴王刘濞的母亲),曾被齐王刘襄扣押并夺取了其兵权的琅邪王刘泽,以及其他宗室。他们也参与了讨论,而且在后来劝刘恒继位的文书中,排名都在最前列,可见其意见也很有份量。刘邦的大嫂和二嫂,一向与吕后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更没有直接参与诛杀诸吕的宫廷政变,即便她们对这个妯娌心怀某种不满,也不会因此而一改过去的成见而承认刘肥母亲曹氏的合法地位,认同刘肥这个“野种”的后代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刘泽刚刚栽在齐王刘襄手里,心里正窝了一口恶气,怎么可能拥戴这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侄孙当皇帝呢?

  其实,否定刘襄的最潜在理由是说不出口的,即刘襄、刘章、刘兴居这兄弟三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是把所有的人都吓坏了,如此大胆的举兵起义,如此赶尽杀绝的残酷手段,如此深厚的家族力量(这哥仨儿还有六个弟弟),都令人望而生畏。假如他们掌握了皇权,在如此强势而胆大妄为的天子手下做事,未来的前途是什么,这些老臣和宗室们心里还真是一点儿底都没有。

  那么,该由谁继位呢?

  楚王刘交,年岁偏大,身体也不好(半年后他就病逝了可以为证),再说皇位继承的法统惯例是子承父位,而非兄终弟及,况且他还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 ,所以刘交作为人选也被排除了。

  余下的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两者一比较,代王刘恒成了唯一胜出的人选(对于淮南王刘长,后面有专门的一节予以叙述)。

  刘恒的优势就在于:他并不是刘邦得宠之子,始终没有介入到朝廷政治中,缺乏经验,便于控制;母亲薄太后也非宫中得势之人,家族势单力薄,只有薄昭一个兄弟,他据说也是个老实人;薄太后和刘恒母子二人与吕后没有深交,属于刘、吕之间的中立力量,对参与政变的宗室和功臣的未来前途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刘恒所封的代国,位置虽重要,但属于边防地区,贫瘠落后,财力不强,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加之刘恒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做事小心翼翼,从不惹是生非,没有荒淫之举、骄矜之态,素有“仁孝宽厚”的美誉,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错。再说,刘恒是刘邦剩下的两个儿子中最大的,于是,宗室和功臣两大集团一致的意见是:立长子本来就顺理成章,更何况刘恒以仁义孝顺闻名于天下呢!

  作出决定后,朝廷正式派出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

  P123-125

序言

司马迁、班固是著名的史学家,但更像是高超的画家。《史记》《汉书》——正史(二十四史)中的两部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绚丽辉煌、色彩也最为复杂的连环画卷,让人们在欣赏之余获得至深的人生感悟,在赞叹的同时体会着千古的遗憾。

这幅画卷的精华部分,又主要集中在封建大一统的秦汉王朝,特别是从公元前259年秦王赢政出生,到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于公元前49年去世,这整整二百一十年间——秦王朝在极盛中轰然崩溃;汉王朝也经历了艰难开国、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盛极而衰及其子孙的“昭宣中兴”。

但仔细欣赏后,两位大师仍有高下的区别。司马迁是原创性的画家,班固则更酷似在临摹司马迁的画作,临摹之作增添了司马迁死后的历史场景,使得画卷更为完整,可也少了一些传神之笔。

两位大师在作画时,笔墨最浓烈厚重之处放在了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震撼人心的征伐战争,令人扼腕叹息的功败垂成,错综复杂的君臣关系,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等等,更重要的,也描绘了不少看似鸡毛蒜皮的帝王家事。在他们的笔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有血有肉、各具优劣短长、栩栩如生的“人”,而非呆板岸然的脸谱化木偶。

然而,他们的画笔也受到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局限,特别是涉及帝王家事的时候就放不大开,这不能不令人倍感遗憾。

男尊女卑——画卷中仅仅为帝王的重要后妃留下了很少的画面,又往往简单地勾画个轮廓,看不太清楚眉眼。帝王高贵的公主们,多数不见其身影,即便是极具影响的鲁元长公主(刘邦女儿),等等,都一概没有专门的画面,其踪影只能以配角形象散见于其他纪传。

为尊者讳——帝王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无论怎样,都要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即便是东汉的班固,也不敢将前朝天子的真实面目,特别是丑陋的形象予以写真,更何况像司马迁是在为本朝皇帝作画。

宫事隐秘——帝王家事大多发生在戒备森严的皇城里,很多属于绝密隐私,不能为外人所道;而且形同普通人的司马迁、班固,因为无法深入了解宫廷生活中的真正内幕和细节琐事,所以画卷里内容的缺失在所难免。

胜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意志的产物,任何人在绘制历史画卷时经常面对的是戴着各种面具和伪装的人物。胜利者无论有多少污点,都会在被精心漂白后才坐到历史殿堂,展现出的是宽厚仁慈的正人君子形象;失败者则所有缺陷全部被放大,假如还够不上罪行,那也好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要么是男盗女娼的无耻小人,要么是十恶不赦的逆子奸雄——虽然司马迁、班固力图做到公正客观,笔下人物依然会有白脸、红脸、黑脸等等的脸谱化倾向。

尽管如此,他们毕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秉笔直书,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在其他正史里所看不到的真实的帝王家事。

但后世史家特别是现代史家,在所谓研究历史时,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人物等所谓大问题,认为家事容易让人误解为野史艳史,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有意回避和忽略帝王的家事,不能不说是某种缺失。殊不知,帝王高居权力峰巅,其家庭内鸡毛蒜皮的琐事往往影响和左右历史的进程,岂能视而不见?鲁哀公曾经对家教导致亡国而有过一段精辟的总结:“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有忧,不知有惧。”确实,他作为一个被女人惯坏的纨绔子弟,断送王位实属必然。

众所周知的道理是:人活一世,离不开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血缘关系了。一个生命还在娘胎时,就有了天生的注定:祖辈和父母的基因。基因不仅决定了千人干面,也对每个人的性格、智力、健康,甚至命运起到了主导作用;等到其呱呱落地直至归西仙逝,与之发生最密切影响的依然是血缘关系。在多子多福的时代,血缘关系就很复杂。从童年开始,近的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远的父系那边伯父、叔叔、姑姑、姑父、堂兄弟姐妹,母系那边有舅舅、姨、姨父、表兄弟姐妹,等等,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远房亲戚一大箩筐,要想理清还真的不那么容易。等到成人了,自己有了配偶、子女不说,同辈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也都成家立业,于是就多了嫂子、弟妹、姐夫、妹夫,侄子(女)、外甥(女),等等等等;子女长大成人了,娶妻嫁人生儿育女,又多了孙辈甚至曾孙辈……形象地比喻,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主干是核心家庭,同辈或下辈的近亲远亲是枝枝权权,祖辈等等是根系。树无根就不能活,没枝干树叶就不茁壮;有时根系不深而枝叶过于繁密,也会经不起狂风暴雨而连根拔起;有时某一枝干出现病害,亦会导致整棵大树枯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古代中国是公认的宗法社会,血缘关系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所有层面。传统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是践行以男权为核心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对父母以上的祖辈要恭敬遵从奉养(即孝),对兄弟姐妹等平辈要友善谦让互助(即悌),对儿孙等下辈要仁慈爱护教养(即慈),对于君王则要无条件拥戴服从(即忠)。不难看出,这些标准的基石就是宗法血缘关系。践行这些标准,士大夫要首先“正心”(坚定道德信念),然后“修身”(付诸个人言行修养),再“齐家” (约束家庭或家族成员),进而“治国”(服务国家社会),最终实现“平天下”(建功立业)。其实,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太大,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所以这个道德逻辑顺序严格说起来,更应该用来约束君王或皇帝。但我们知道,皇位要按照父死子继、嫡长传位的原则轮替,严格限定于一姓一氏;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永远只能是一个人。对皇帝而言,家即国,国即家,天子就是天之骄子,当然可以为所欲为。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皇帝看重的主要是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则似乎是可有可无,而正心、修身,更是与己无关。

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

皇帝也是人,有七情六欲,也有三亲六故。但皇帝又不是普通人,正心修身与己无关,七情六欲可以随意满足,比如老婆就可以随便娶,以至于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老婆多,子女自然成群,本家、娘家亲戚也不断累加。例如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正牌儿皇帝才七个(吕后所立的两个短命的少帝和后来的昌邑王不计),老刘家就已经儿孙满堂,人满为患了——仅仅汉武帝的兄弟中山靖王刘胜,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刘邦称帝后封的刘氏诸王还不到十人,而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室已达十多万人。如此一代接一代,形成了呈几何基数增长的庞大的皇亲国戚阶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亲国戚们不仅自恃高贵,更是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更甚者则权欲膨胀,窥视皇位,企图取而代之。这一阶层是附着于皇权的毒瘤,吞噬着皇权的合法性。

“齐家”不再是可有可无,管不好皇亲国戚,理不顺家务事,皇帝非但不能治国平天下,而且会皇位不保,王朝灭亡。

所以,皇帝的家务事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纯粹属于个人的隐私,更不是无法判断是非的糊涂账。

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有关古代帝王宫廷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把帝王的家事写得热闹非凡,确切地说,写成了荒诞不经的情史艳史、争风吃醋史。这些作品的主角大多是真实的帝王后妃,为了戏剧性的需求,加上了很多臆想虚构的情节或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处理。文艺作品不是纪实历史,虚构情有可原,但我认为还是应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不要胡编乱造、张冠李戴、望风捕影,更不能黑白颠倒、歪曲历史、抽空历史。否则,仅以此书涉及的这段历史为例,当人们看到种种荒诞不经的情节,如汉惠帝娶了年幼的亲外甥女、放弃皇位浪迹民间,汉武帝的舅舅王信成了操控大权的丞相,汉武帝与民间侠客联手粉碎其发动的政变,等等,都让人看后笑掉大牙。

我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呈现给读者相对真实的帝王家事。

我之所以把视线放在从秦皇到汉武再到后汉武帝时代这二百多年,而没有单独写西汉帝王或是涵盖整个西汉王朝,主要原因是出于自己的偏爱。秦皇与汉武,两个最伟大的帝王,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王朝,但相隔的年代很近,历来都是秦皇汉武并称,二者不分伯仲。尽管就出生时间而言,秦始皇与汉武帝整整差了一百零三年,但在许多方面,两人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少年得志、雄才大略、尚武重法、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求神问仙、残忍暴虐,等等。就家事而言,两人的母亲都出身卑微,对太子问题的处理均被人诟病,亦好色而流于薄情。不同的是,秦始皇不大玩权术,一切举措基本是直截了当,不加太多掩饰;汉武帝则往往表里不一,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说白了,就是很虚伪。尽管如此,他们的身世、人品、性格、作为等等都很接近,似有一脉相承的巧合。而在他们之间的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等,也是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对他们的事迹,特别是家事,人们都知晓一些,但又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偏见成见。所以有必要将这几个帝王接近于真实的家事梳理出来。至于汉武帝之后的几个皇帝,汉昭帝与汉宣帝,我将其合并在一起,归纳为后汉武帝时期;再往后的元、成、哀、平四个皇帝,实在是觉得乏善可陈,索性在“尾声”里简略介绍,一笔带过。

家事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其历代各家的注释,同时参考了相关的野史传说。叙述力求平实、准确、通俗、有趣,不隐恶,不脸谱化,不以已有的成见偏见进行褒贬。尽量摆脱“胜王败寇”的价值判断,对于正史中不实的记载提出质疑,做出自认为合情合理合乎事实的解释。当然,由于资料的匮乏,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本书在很多方面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不可能解答许多千古谜团。只是希望能够让历史爱好者们粗略地了解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身世、家庭、亲族,以及这些因素对他们乃至于对历史的影响。

就这二百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帝王家事看,主要特点有这样几条:

一是皇帝与同姓宗族的矛盾格外激化。刘邦立国,实行“非刘不王”的封爵制度,他的儿子、兄弟、远亲都封为诸侯王。但随着时光流逝、皇位更替,有限的王位根本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刘姓子孙。于是,每一新的皇帝势必要首先照顾自己的儿子,至于那些侄子、侄孙、堂兄弟、堂叔等等血缘疏远的宗亲,甚至自己的亲兄弟,则必须以各种理由打压甚至铲除了。两次淮南王“谋反”、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对燕王、梁王、齐王、衡山王等等的无情打击,都属于此类。

二是皇帝的母亲或祖母,即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干政。秦汉是男权社会,但在某种情况下,女性的地位又可能凌驾于男性之上,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孝道”的时期更是如此。秦始皇亲政以前,太后干政是秦王国的常态。“汉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子女对有生养之恩的母亲(包括祖母)恭敬尽孝,俯首听命。别管他们是否真心孝顺,反正汉代皇帝的谥号都要加上个“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等。由于老皇帝与小皇后的老少配,多数皇帝即位时,上面都有太后(母亲)甚至太皇太后(奶奶)。可不要小瞧了她们——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厉害得很!皇帝如果年龄太小,她们可以临朝听制,行使最高权力,如吕后;即便是成人皇帝,也要畏其三分,如汉文帝对母亲薄太后,汉景帝对母亲窦太后、奶奶薄太后,汉武帝对母亲王太后、奶奶窦太后,汉末的孝元王太后更是称霸朝野六十余年。对这些妈妈、奶奶级的人物,皇帝们即便是心生厌倦,但也只能是敬而远之或阳奉阴违,根本不敢直接对抗或予以废黜——这将意味着最大的不仁不孝。不是说女主内吗?内就是家事,皇帝的家事自然要不同程度地受到老婆,特别是妈妈、奶奶的钳制甚至左右。

三是这一时期的皇帝、诸王在择偶时基本上是以貌取人,他们的后妃大多出身微贱,婚姻全然不讲究门当户对,对其是否曾有过婚姻也没严格要求,更不挑剔后妃的文化教养,上演了一幕幕古代版的“王子与灰姑娘”神话。这固然有不拘泥于门第之誉,但负面后果是帝王子孙缺乏良好的家教,无法形成贵族门风;而后妃的亲戚们因为一夜暴富、骤然成为权贵,尽显暴发户的种种劣根性,导致朝政和社会风气的极度腐败。

四是帝王多有豢养男宠,即有双性恋甚至同性恋的倾向。据班固讲,西汉皇帝,除了汉景帝、汉宣帝以外,其他皇帝都有这个癖好。男宠主要是两种人,其一是宫中的宦官,其二是年轻英俊的正常男性。后者既可以是擅长武功的将才,也可能是风度儒雅的士人,都作为内臣随侍皇帝左右。男宠与今天的“同志”不同,其本人并非同性恋者,不过是屈从于皇帝的意志以此博得宠信权位而已。除了宦官外,他们大多有家室后代。

五是西汉皇族乱伦现象十分普遍。尽管帝王身边并不缺乏异性,但特别奇怪的现象是在亲兄妹、姐弟、儿子与继母之间的“禽兽行”时有发生。被揭露出来的都是犯事倒霉的王侯,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不少“道貌岸然”的皇帝或诸王,就其人品及实际上与姐妹不正常的密切程度看,也不能排除其有“禽兽”行为的嫌疑。

六是帝王的姐妹,特别是同胞姐妹往往在宫廷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汉惠帝的姐姐鲁元长公主、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汉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等等。

七是帝王的家庭内讧不断,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往往导致家破人亡。

八是文武权臣持续不断地左右或搅和着帝王的家事。在中国特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国家行政权力由皇帝赋予了庞大的官僚集团。这个集团按照效忠皇权和才能政绩的标准而产生,不能世袭,从而保证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和超强的稳定。这一集团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客观上对立于皇亲国戚。秦王朝一统天下,得益于他们效犬马之劳。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名为“公子”实为“黔首”(平民百姓),以及废杀秦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后又废杀胡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权臣都难辞其咎。汉王朝诛灭诸吕,决策者就是周勃和陈平。而后的百余年间,大凡废立太子或皇后,管束后宫或外戚,限制东朝(即皇后或皇太后)权力,削弱或打压宗室诸王,等等,他们无一不或进言力谏、或出谋划策、或主导操作。在汉武帝死后的二十年间,以霍光为代表的权臣更是两次擅自废立皇帝,直接干预操控皇帝娶妻、生子、起居等等琐事。所以对群臣百官而言,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非管不行!

但帝王家事管得好不好,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皇帝。大体上,皇帝顺应了朝野上下的呼声,家事就管得比较好,比如秦始皇赢政与母亲和好,汉文帝管束窦皇后的两个兄弟,汉武帝利用推恩分封来削弱宗室王,等等。如果皇帝一意孤行不听劝谏,则家事往往上演悲剧,如汉文帝对太子擅杀吴国太子加以宽恕,埋下七国叛乱祸根;汉景帝随意废杀太子开启父亲杀子先例;汉武帝听信谗言诛杀卫皇后、戾太子和皇孙,等等。更何况皇帝们无一不是游离于正心、修身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岂能做到和谐齐家!

概括讲,这二百多年的帝王家事可谓四个字:一地鸡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小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30015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3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0:47